<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在麥寮鄉,志工希望能讓人人布施,隨喜功德,走進一家雜貨店,代顧店的女兒看到慈濟志工拿「愛心竹筒」進來很歡喜。志工許秋菊(右)、李麗華(中)表示來意。[攝影者:李麗華(提供)]](/community/./images/community/971602C0C11911EF821C3BDFAAF57DAD_0.jpg)
2024年雲嘉區歲末祝福,12月 22日上午雲林區靜思弟子在大林志工佛堂與證嚴上人溫馨座談,談到在雲林偏鄉推「富有愛心店 遍功德田」的許多溫馨事。
早期,為了布置慈濟四十周年慶回歸竹筒歲月,樹立慈濟新年輪的布展,承擔合心活動組的李麗華閱讀了很多相關竹筒歲月的資料,而深深體會到靜思法脈竟然就在竹筒歲月裡,她因受啟發而內心被觸動到有點哽咽,從這年開始,李麗華就很喜歡推竹筒。
◎一念心 堅持做
因為,過去的竹筒只能募一個家的成員;現在「愛心竹筒」放在店家櫃台,可以募更多人的愛心。就在兩年前,李麗華陪孩子到花蓮,也去逛東大夜市,看見很多攤位都願意擺「愛心竹筒」,這情況讓李麗華有滿滿的信心,心想:「推這件事情應不困難。」回來就邀約大家來一起做。
但是,回來後,被回饋:「困難啦,庄腳所在(鄉下)不太可能啦!」也有回饋:「還要走上街頭!不用這麼麻煩,打電話邀約,若有需要的店,再把竹筒送過去就好。」
不過,李麗華覺得:「我們是要去送福,是給店家賺功德財,好事還是要去做做看。」因一念堅持,她邀約住麥寮鄉附近的幾位志工組成團隊一起走、一起努力。這是2024年歲末祝福12月22日雲林志工在大林志工佛堂溫馨座談時,李麗華與團隊分享「富有愛心店」的推動。分享成員有許秋菊、林春美、葉翠蓮、張淑幼。
◎說好話 灑整街
首先由麥寮鄉的協力組長許秋菊分享募富有愛心店的起步:「高金鳳師姊曾邀約我在麥寮地區募。我跟她說在鄉下,人家怎會接受?不太可能啦。」
後來,李麗華又兩次邀約許秋菊。許秋菊聽到:「麥寮的另一邊募得不錯。」心想:「我們橋頭是隔壁村,應該也可以走走看。」許秋菊抱著姑且一試的心境,跟著團隊走上街頭、走入群眾。
橋頭村只有一條街,來到一家雜貨店,剛好老闆有事外出,由在隔壁開護膚美容院的女兒代顧店。一開始,她便說:「看到慈濟志工拿著竹筒走在街上,很訝異。」
因為她曾在朋友的店看過「愛心竹筒」,自己也希望能有一支放在店裡,只是不知道要向誰拿?「現在,你們來了,這支竹筒,是否可以放在我們的美容店?讓人家隨喜布施。」許秋菊高興說:「能讓人人布施,隨喜功德,這正是我們的來意啊!」
還有一家早餐店的員工是印尼人,來臺三十多年。曾有訪視個案需要翻譯,找她,她都很樂意幫忙。因為有認識而不陌生,她看到竹筒即說:「師姊,我先投一百元。」有了員工的認同,老闆娘更歡喜接受,遂把竹筒放在收銀檯旁,說:「顧客在這裡付帳,就可投入。」老闆娘也較方便招呼投竹筒。
再走幾步來到水果店,老闆夫婦很熱心,把愛心竹筒擺在秤磅旁,最明顯的位置。老闆先投。許秋菊即說了兩句好話:「竹筒一聲響,金銀財寶滿大廳;菩薩來到恁ㄟ店,乎恁吃穿都無欠。」許秋菊又說:「後來,我們就用這兩句好話,愛灑整條街。」分享到此時,現場的師兄、師姊都給她熱烈掌聲讚許慈濟志工的智慧。
因為麥寮鄉處於海邊,海風很大,怕愛心竹筒被風吹倒的飲料店老闆,熱心把愛心竹筒用雙面膠黏住。許秋菊也請老闆放心:「我們來收竹筒善款,都會穿慈濟志工制服。」還有一位老闆怕竹筒被抱走,也是用很厚的雙面膠黏了好幾層,黏得很牢固,他才放心。許秋菊祝福:「將愛心黏得住,隨時就有菩薩來布施。」以此祝福老闆的生意興隆。
「在偏鄉的橋頭村只有一條街,竟然能發出三十二支愛心竹筒,從沒信心走到法喜充滿。」很有人情味,許秋菊做得起勁,也分享得起勁:「就像上人說的,我們都太謙虛了,我願勇敢的去說,繼續把愛傳出去。」
◎虔誠心 真奇蹟
第二位,由崙背協力組長林春美分享,因受飲料店老闆響應環保,不鼓勵用塑膠袋,而感動。老闆若遇客人堅持要使用塑膠袋,就說可隨意把零錢投到零錢箱。這零錢箱是老闆自做的,收妥後,捐給慈善機構。現在有了愛心竹筒,老闆將自己的零錢箱收起來,願意成為「富有愛心店」。
林春美還講一個「奇遇」小故事,那天(11/27)恰巧農曆十五日,接近中午時分,早餐店收攤後,擺兩張小桌當臨時的案桌,放了香爐、二個便當,用來拜拜。有位師姊為要講好話怕講錯,邊看著紙條邊說,不小心把人家案桌的香爐、便當,撞落掉地。
幸好,兩樣東西都沒翻倒,好端端立在地面。志工見狀連忙說:「失禮、失禮了,以後我們會多用心。」這奇蹟的「一募」,讓店家這對年輕夫妻很善解,還歡喜認領一個愛心竹筒。
每走一家就有許多善緣,募了幾天,從早上走到傍晚,林春美說確實會累、會腳痠;但是,能送出四十、五十,甚至六十支愛心竹筒,就滿心歡喜。林春美更感到:「團隊力量大,有伴就不怕,可一生無量,見證竹筒歲月的妙法。」
◎很會跟 有慧根
甫受證的葉翠蓮,分享在社區因有資深的帶動,跟隨上街學習募心募愛,沿街募店家、會員。平時,她覺得募會員很困難,但是出來推愛心竹筒,在街上走,就有熱心民眾主動來說:「師姊,我想捐款。」也有人主動要加入會員,讓葉翠蓮體會到做慈濟就是要入人群。
走入店家,資深師姊李麗華分享竹筒的源起。有一店家表示自己信奉「一貫道」。這時,李麗華微笑回應:「一貫道,在勸素烹調素食上,很值得我們學習。」店家聽了,露出被肯定的笑容,欣然接受放一支愛心竹筒。
還有一個固定的路邊攤,說:「我這不起眼的小生意,可能募不到甚麼愛心。」李麗華告訴他:「不是多和少的問題,是募人人的一念善及募您的發心,可以幫上人做更多的好代誌。」
跟隨資深師姊勸募途中,葉翠蓮感受到李麗華柔軟的身段和堅毅的言行給了滿滿的勇氣與信心。她感恩上人、感恩有慈濟,願發揮生命的良能、創造生命的價值。
◎老委員 再出發
李麗華分享團隊中,一位年長的七十歲志工張淑幼,因有多重慢性病,身體稍有退化,請居家照服員到家裡做午餐和環境打掃,這期間較少出來,這次為募富有愛心店特邀她出來,以漫遊的方式陪她走上街頭,也算運動。
開始募時,張淑幼講話不太順,走路會傾斜不穩。但是一到店家,抱出愛心竹筒解說意涵,她就很有使命感地一句句慢慢介紹,耐心解說。李麗華看她做得法喜,第二次再邀她出門,這次講話比較靈活,走路也比較穩,有了進步。
張淑幼住在麥寮鄉,麥寮有六輕,很多是她的會員。所以,有些老會員看見她出來都很歡喜。有位梅李阿嬤,因為家裡出入的人很多,她說:「保管愛心箱有壓力,你們替我保管,定期拿來讓我們投。」隨及,阿嬤投入一千元。張淑幼歡喜答應為她保管。
來到飼料店,是一位九十歲老菩薩一輩子經營的店。兒子建議媽媽結束營業,但老菩薩說她還能動要繼續開。因現在客人較少,也沒櫃檯,老人家每天要把愛心竹筒抱進抱出,歡喜說:「我多了照顧竹筒的工作,比較不會無聊。還可以為人介紹。」
也因邀約張淑幼募富有愛心店,李麗華發現她行動力退化很多,為了安全,隔幾天安美團隊盡快去她家丈量;安裝樓梯、廁所的扶手、床沿起身器,以及照明燈更新。
張淑幼也來感恩上人疼惜資深委員,她慢慢說:「感恩上人讓弟子有機會走入社區愛心店家募心募愛。店家很歡喜讓我們放置竹筒,啟發更多人發揮愛心來救人,也讓我恢復當初募款的熱情。」她停頓一下說:「弟子會照顧好會員及人間菩薩大招生,接引新發意菩薩加入慈濟大家庭。」
能付出的人是有福的人,從分享簡報,看見每一張照片各個都是高興的笑臉,家家戶戶有歡喜的氣氛。「許多有愛心的人,等待我們去招募、啟發。」李麗華表示,雖然有人認同、也有人對慈濟有意見、或有內心的苦,當這支愛心竹筒推出去就開始要「人間菩薩」大招生。


圖左 :與許秋菊(右)認識的早餐店老闆,把愛心竹筒放在顧客付帳的櫃檯,可方便大家發心;老闆也投入富有愛心竹筒。[攝影者:李麗華]
圖右 :甫新受證志工葉翠蓮(右一),與志工王碧珠(左二)、蕭炳章(左三)一起走上街頭,學習募心募愛。[攝影者:李麗華]


圖左 :將愛心黏得住,隨時就有菩薩來布施;暖心老闆用了很厚的雙面膠黏了好幾層,把愛心竹筒貼得很牢固。[攝影者:李麗華]
圖右 :水果店老闆、老闆娘很熱心,把愛心竹筒擺在最明顯的位置,老闆自己也率先投入愛心。[攝影者:李麗華]


圖左 :許秋菊(左)從沒信心走到法喜充滿,感到很有人情味,願勇敢的去說,繼續把愛傳出去。[攝影者:李麗華]
圖右 :志工李麗華(右)與志工張淑幼(左)來到90歲老菩薩經營飼料店,推愛心竹筒。老人家說每天顧愛心竹筒,就不會無聊。[攝影者:李麗華(提供)]


圖左 :麥寮地區海風大,飲料店老闆熱心的幫把愛心竹筒用雙面膠黏住,以免愛心竹筒被吹倒。[攝影者:李麗華]
圖右 :在路邊固定的小生意攤,一樣可以有機會發揮愛心竹筒的力量,李麗華(中)告訴老闆勿在意多寡,而是募人人的一念善及發心。[攝影者:林春美]

春美(右二)[攝影者:李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