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3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雲林 北港解憂環保站 另類的復健治療所

北港解憂環保站 另類的復健治療所

E-mail 列印
2006年,證嚴法師第一次提出了環保服飾的想法,「既然都是石油做的,你們能研究一下原料是塑膠的環保服飾嗎?」2008年「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即著手研發回收寶特瓶再製衣物、毛毯等織品。

自此,慈濟全省的 回收站一起響應,北港環保志工也一起響應點瓶成金的「綠」色傳奇,一起參與環保永續的旅程。

◎北港共修處旁寶特瓶專區 老菩薩的歡喜地

2011年前,北港區有蔦松、東勢環保站,回收寶特瓶數量多,北港新南環保站地窄,無法處理寶特瓶後續工作。經志工高金鳳接洽,將北港共修處旁空地,當寶特瓶分類區,志工們就在樹蔭濃密的大樹下做起寶特瓶分類清洗工作,週一到週五,一早做到中午。

洪玉秀發心買下這塊地的使用權,無償借用當環保站使用,「我是慈濟人,是師父的弟子,想當師父的千手千眼,只要師父想做的,我都會響應。」洪玉秀在北港經營日興堂餅店,平常工作忙碌,雖未能親自參與所有活動,但能幫得上忙的一定奉獻己力。

2011年,北港聯絡處啟用,周邊臺十九線車流量多、車速快,考量年長的環保志工的人身安全,至今,寶特瓶專區仍持續運作。

在寶特瓶專區做環保的志工大都上了年紀,「有了這塊地,社區環保老菩薩及行動不便的志工才有發揮良能的場所,就近安心做環保,跟慈濟的緣才得以延續。」洪玉秀單純的心念。

2020年,蔦松環保站熄燈及疫情之故,寶特瓶回收量減少,目前只有星期一上午進行寶特瓶清洗拆解分類工作。

「寶特瓶髒了丟掉可惜,我們用一桶水來重覆清洗,不會浪費水也可以惜福,讓這些寶特瓶可回收再利用。」從事美髮的志工許麗玉跟著陳宿芬,一起做環保,一做至今就二十多個年頭。

陳宿芬負責張羅站內外大小事,許麗玉則負責將髒的寶特瓶清洗乾淨、裝袋,有的志工負責點數寶特瓶裝袋及品管,再將寶特瓶囤放在倉庫,累積一定數量,由陳宿芬和先生蔡明進開著貨車,將寶特瓶載到雲林聯絡處環保教育站集中處理。

◎環保站像復健治療所 讓病痛不藥而癒

這裡宛如一個工廠生產線,為了確保原料的純度,必須再次品管,挑出非PET材質的寶特瓶,志工各司其職拆解瓶蓋與瓶圈、區分乾淨和髒的寶特瓶,髒的寶特瓶清洗後依顏色分類,一籃一籃的寶特瓶,志工們用雙腳站上去踩扁,縮小體積以利運送,遠看就像復健治療所在做復健運動,難怪環保志工都說:「做環保讓身體愈來愈健康。」

北港環保志工柳素蓮(外號梨山公主),今年(2024年)七十七歲,多年前,經擔任環保志工的妹妹鼓勵下,終於讓柳素蓮找到慈濟,參加資源分類,開啟環保之路。

柳素蓮做環保,原是先生騎摩托車接送,因時間不易配合,自己買一臺腳踏車去做環保,但年紀漸大雙腳骨頭退化,無法騎腳踏車,兒子見母親做環保心切,買了一臺電動車,讓她當交通工具,如此,就可以到環保站做拆解寶特瓶的工作,兒子的孝心讓柳素蓮很高興。

做環保,讓生活充實,身體更健康。她的舊疾板機指、手指無法彎曲,也因五十肩,手無法舉高,無法梳頭髮,就醫三、四個月沒改善,向家裡的觀世音菩薩祈求又誦經,希望板機指快快好起來,希望身體輕鬆。

做環保入心的柳素蓮,每個禮拜一清晨五點就到原北港共修處旁做環保,拆解寶特瓶瓶蓋和瓶環,不知不覺,板機指好了,五十肩也不痛了,原來這是最好的復健,免看醫生免花錢,柳素蓮內心很歡喜又安慰。

合心環保幹事陳宿芬讚歎:「解憂環保站的廁所都是素蓮在洗的,用心將每一個角落環境都整理得很乾淨,讓人感覺很舒服。」很有責任感,很負責,交代她的事一定盡心力完成。

◎做環保找到人生目標 戒酒重拾健康生活

個性內向、木訥的洪建清,早期經由志工許寬偉接引,民國八十幾年時就已跟著做志工,「當時還在上班,對慈濟沒很了解,覺得做志工,等『有空』再出來幫忙就好。」洪建清靦腆的說著。

早期在環保站分類,因平時工作及交友應酬,長年喝酒,把酒當「水」喝,經年累月,導致肝硬化,身體出狀況後,決定戒酒。2019年進行肝臟移植手術,調養一段時間,目前在家全心照顧年邁的父母。

現在每個星期一會到共修處旁的環保站幫忙,跟著陳宿芬做寶特瓶分類,「做完環保,洪建清會主動將場地復原的很乾淨,就像沒使用過的一樣。」陳宿芬很讚歎也很感動。

「平常為了生活而工作,現在做環保雖要付出勞力,但對我來說是『舒壓』。」洪建清木納中表露著輕鬆的表情說著:「來到慈濟心態就很不一樣,平常迷迷糊糊沒有目標方向,來慈濟,每週一做環保,有目標也讓生活作息正常有規律,身體比較健康。」藉著做環保改變自己心態。

◎用愛疼惜環保志工 以願力和耐力做到最後一口氣

「在環保站,可以分享喜怒哀樂,大家都會互相關心,無話不說,無所不談,就像一家人一樣,很快樂。」老菩薩們來到這裡,有人陪聊天,手腳做環保當復健,所以,陳宿芬稱寶特瓶專區為「解憂環保站」。

已故環保志工蔡吳桃女士,生前八十多歲時,經常自己騎腳踏車,一大早就來到寶特瓶專區拆瓶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做到不能做,蔡吳桃跟陳宿芬說:「做環保雖然累,但讓我覺得自己活到八十幾歲還是個有用的人,能行動自如,也可以做環保為社會付出。」

做環保邁入二十五年頭的陳宿芬,有責任感,自我要求高,回想2003年剛受證承擔環保幹事,經常抱怨:「怎麼這麼少人來做環保,事情永遠做不完!」直到幹部回花蓮精進,上人開示:「不要一直說怎麼都沒有人來參與,要心裡發好願,菩薩會幫我們找人來幫忙的。還說環保志工不是勞工,不是論件記酬,要幫上人把環保志工照顧好。」

上人的話讓陳宿芬轉念,若有環保志工抱怨人少、事情做不完時,她就會跟他們分享上人那一段開示。「真的,你只要想著菩薩會幫我們找人來,真的就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真的會有菩薩一個一個的出現,來參與我們環保的活動!」

陳宿芬在2022年發現罹患肺腺癌第四期,為了疼惜這群可愛的環保老志工,想多和大家相處些時日,以願力、耐力和時間賽跑,對抗病魔,除了化療就醫時間,一定排除萬難與這群熱愛環保的志工一起做環保,親力親為,陪伴、開車載環保志工參與環保課程、及見習、委員培訓課程。

2023年11月,醫生說她的情形不太樂觀,只剩六個月的時間,陳宿芬的先生蔡明進(環保志工)為了多陪她,提早於2024年3月辦理退休,珍惜兩人一起做環保的時光,把握分秒,每週一上午到寶特瓶專區、週三下午及週六上午到北港環保站做環保。

做環保,讓陳宿芬學習縮小自己跟眾生結好緣,當桶箍,用真誠的愛與關懷將環保志工箍緊緊,「我跟環保志工相處就像家人一般,主動關心,把他們當成自己長輩,我把自己當成他們沒有血緣的女兒,他們也給我滿滿的愛與關懷。」

看到志工們因做環保而得到快樂、身體變健康,是最大的收穫!陳宿芬希望能有更多時間和志工一起努力打拼環保志業,讓自己做到最後一口氣。

圖左 :志工們用雙腳站在籃子內踩扁寶特瓶,縮小體積以利運送,遠看就像復健治療所在做復健運動。[攝影者:吳婕盈]
圖右 :志工各司其職拆解瓶蓋與瓶圈、區分乾淨和髒的寶特瓶。[攝影者:吳婕盈]

圖左 :陳宿芬(左)和許麗玉(右)情同姊妹,在解憂環保站帶頭做,陳宿芬負責張羅站內外大小事,許麗玉則負責將髒的寶特瓶清洗乾淨、裝袋。[攝影者:吳婕盈]
圖右 :環保志工柳素蓮分享:「拆解寶特瓶瓶蓋和瓶環,不知不覺,板機指好了,五十肩也不痛了,原來這是最好的復健,免看醫生免花錢。」[攝影者:吳婕盈]

圖左 :洪建清每週一到環保站,做環保雖要付出勞力,但對洪建清來說是「舒壓」,讓生活有目標,作息正常有規律,身體更健康。[攝影者:吳婕盈]
圖右 :蔡明進(環保志工)為了多陪陳宿芬,提早於2024年3月辦理退休,珍惜兩人一起做環保的時光,把握分秒,利益眾生,當菩薩伴侶。[攝影者:吳婕盈]

圖左 :從事美髮的許麗玉,把環保站當成自己的第二個「家」,每週除了環保日之外,工作之餘,常一個人到解憂環保站整理寶特瓶。[攝影者:吳婕盈]
圖右 :北港解憂環保站起初由高金鳳(左)接洽借用,後由洪玉秀(右)發心買下這塊地的使用權,無償借用當環保站使用,當師父的千手千眼,只要師父想做的,她都會響應。[攝影者:吳婕盈]
圖左 :陳宿芬(右四)以願力、耐力和時間賽跑,除了化療就醫時間,一定排除萬難,親力親為,陪伴、開車載環保志工參與環保課程。[攝影者:蔡宜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