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林誘玉(右)長期投入環保,學習塑膠袋分類推廣,也成了北港環保教育站塑膠袋分類的第一顆種子,帶動先生王錦豐(左)一起加入行列。[攝影者:蔡宜達]](/community/./images/community/23F0EB80ABB011EFAAD3C6288C713F3D_0.jpg)
「這種天氣,晚上多喝幾杯熱茶會很舒服。」
在北港聯絡處值班室,連續喝了三杯師兄泡的茶米茶,身體暖呼呼起來,連心都暖起來,將 攝氏10度C的體感溫度瞬間提升至36度C,「王錦豐師兄這麼善解人意,這跟傳說中脾氣差、講話不修邊幅的形容,完全判若兩人。」
◎環保站塑膠袋分類第一顆種子—林誘玉
2011年,北港慈濟聯絡處整地鋪設連鎖磚,志工林誘玉帶著做裝潢工作退休的先生王錦豐,參與整地工作及聯絡處室內裝潢。聯絡處啟用後,王錦豐就跟著太太林誘玉在北港聯絡處環保教育站做起環保。
環保分類細,一般社會大眾較不知的,就是塑膠袋回收。塑膠袋是近六十多年來的產物,(1959年,瑞典工程師圖林設計發明),重量輕、攜帶方便、隨手可得,但回收量低、成本高,變賣價錢微薄,投資報酬率極低,因此,回收商較不願收購。
「若不回收,散落在環境中的塑膠袋,變成危害海洋、污染生態的元兇」有鑒於此,2011年,精進的北港環保幹事蘇淑芬,邀請長期投入環保的林誘玉,一起到雲林東勢環保站,學習塑膠袋分類,回來教學、傳承、推廣,成了北港環保站塑膠袋分類的第一顆種子。
林誘玉一心想推廣塑膠袋分類,但分類很細,非一朝可學會。恰巧,志工辛亞薇的先生黃仁隆有塑膠專業背景,一起輔助環保站塑膠袋分類工作,讓林誘玉「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變高手」,現在,只要一看、一摸或聽一下聲音,就辨識出材質,也帶動先生王錦豐、志工林明珍、社區志工陳明雪長期一起投入塑膠袋分類區塊。
「即然塑膠袋可回收,那一定要把它減量、再回收,有回收有路用(臺語),沒回收,變垃圾,成千年妖精,不會腐化。」王錦豐與林誘玉經常在北港環保站解說環保課程,受邀進入校園環保宣導,積極帶動社區做環保。
鄰近的幼兒園、國小、高中、大學也安排至北港環保站參訪分類;慈濟北港長照班也帶動長者,每週五下午至環保站塑膠袋分類,林誘玉和王錦豐帶動學子與長者建立正確環保觀念,讓環保種子一生無量,減塑刻不容緩。
「塑膠袋燒掉了臭氣沖天,造成空氣污染,丟了就變成垃圾,它不會腐爛,所以,我都說塑膠袋是千年妖精。」林誘玉為參與的學生們細說環保,塑膠袋對地球的傷害、塑膠袋有哪些材質、如何分類及清淨在源頭的重要性。學生們親自在環保站內做環保、分類體驗課程,收獲滿滿。
◎做環保藉事練心 隨處養心
環保站也是人間的修煉道場,回收物項目的種類由繁到簡、由大到小、更大的是人與人間不同習氣,無不是一個考驗。
環保志工王錦豐曾從事裝潢與裁剪工作,生性嚴謹,做事有條不紊,正因為這樣的個性,也是環保站的糾察隊(講話很不客氣),凡事皆有兩面刃,一者守護道場整潔,不滋生病媒蚊,善護環保志工的衛生與健康,讓初參與分類者,不會退避三舍,二者易在無心之間產生矛盾與誤解。
人說:「刀子口,豆腐心。」以前,王錦豐脾氣、習氣一上來,對著林誘玉大發雷霆,在眾人面前也不例外,讓林誘玉覺得很傷心難過。剛到環保站做環保時,遇到不喜歡的人或事,經常脫口而出,傷人而不自知。
2008年前,從事裝潢的王錦豐,工作之餘菸不離手,在2008年某日突然心肌梗塞,送嘉義長庚急救,從鬼門關救回一命,心臟裝支架,醫生警告不可再抽煙,為了健康,他下定決心戒煙。大家勸他要多休息,王錦豐覺得沒這麼嚴重,幾天後又生龍活虎,開著環保車,最多一天載七車玻璃瓶,像拼命三郎,做事認真有責任感,沒做完不罷休。
一次因緣,林誘玉身體微恙,為了讓她安心休養,王錦豐承擔起林誘玉掛心的事,主動開著自家的車,到鎮內環保點載回收至環保站,並妥善歸位至分類區,替大家省下分類及搬運工作。
自環保幹事蘇淑芬回歸嘉義民雄社區之後,每星期三下午的分類,先由環保志工廖麗珠的先生陳木村,承擔原由蘇淑芬載志工到環保站的工作,後由王錦豐承擔,直到現在不間斷。在分類活動中,總是勤奮的將所有物資竭盡所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與所有的環保志工齊心合力,盡量一個下午就把所有物資分類完畢。
2024年,王錦豐「進場維修」,至嘉義長庚醫院加裝二支心臟肢架,做環保入心的他,一出院沒多休養,立刻至環保站報到,載回收、搬卸回收物、裁切保麗龍,工作中聽得出有些許喘,「好在有它(心臟支架),我才可以在這裡做環保。」王錦豐也感恩自己身體的護持,讓他還能做慈濟。
做環保後,王錦豐聽到上人說:「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好人」,在環保站與志工磨合,大家規勸,加上林誘玉以耐心、愛心、寬心和柔軟心陪伴下,王錦豐慢慢改掉直心出口傷人的壞習氣,聲色變得柔和些。
◎做環保體悟夫妻相處之道 慈濟恰恰你進我退
面對這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來自不同家庭背景,林誘玉與王錦豐,自婚後便一直有摩擦、吵架、冷戰,林誘玉感恩有慈濟,讓她「化小愛化為大愛」,發揮人生良能,走入社區做慈濟,不再只是守在家「顧尪、顧囝、顧厝裡那口鼎」(臺語)。
除了環保,開朗有活力的林誘玉也投入各項慈濟活動及大愛媽媽,有天生的好歌喉,經常運用歌聲,與長者們同樂,當大愛媽媽,走入校園,陪伴國小學子靜思語故事及園遊會宣導環保,盼學子響應「自備、重複、少用」的減塑新生活運動。
「他(王錦豐)進來慈濟做環保十多年,至今習氣改掉六成以上了,改變很多,可以說是變另外一個人就對了。」林誘玉感恩慈濟法親家人的包容與陪伴。
近期,聽到上人要「弘法利生」,為培養先生布施造福人群的美德,讓他「容易懂事」(榮譽董事,簡稱榮董),林誘玉不僅出人也出錢,今年(2024)幫先生圓滿榮董,希望為佛國多盡一分心力。
「這塑膠袋PE白,它是軟軟QQ的,像我們做人一樣,要軟軟QQ。」林誘玉從做環保中體會上人所說的佛法,把心靈垃圾分類轉念,服用慈濟四神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自己就不會被煩惱困住動彈不得。王錦豐,始終在背後默默支持林誘玉,是得力助手,「夫妻和樂之道,就是多聽太太的。」王錦豐也有所得。
善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像跳慈濟恰恰舞,「你進我退,我進你退 」在進退之間互相包容,合協共舞,有愛無礙,希望兩人在慈濟路上,日日歡喜付出,同行菩薩道。


圖左 :北港鄰近的國小,也安排至北港環保站參訪分類,林誘玉解說塑膠袋的分類。[攝影者:蔡宜達]
圖右 :林誘玉(右)為參與的學生們細說環保,塑膠袋有哪些材質、如何分類及清淨在源頭的重要性。王錦豐(右)拿塑膠袋教北港農工學生分辨塑膠袋種類。[攝影者:蔡宜達]


圖左 :王錦豐幾乎每天找時間做環保,將環保站內大型保麗龍逐一裁切成小塊,縮小體積,以利給清潔隊回收載運。[攝影者:吳婕盈]
圖右 :王錦豐像環保站「站長」,每天有空就到環保站巡頭看尾,分類、回收,並妥善歸位至分類區,替大家省下分類及搬運工作。[攝影者:蔡宜達]


圖左 :社區環保志工陳明雪,把環保站當第二個家,每天下午到環保站默默分類塑膠袋,即使刮風下雨,也不休息,精神毅力令人敬佩。[攝影者:吳婕盈]
圖右 :2011年,北港慈濟聯絡處整修,有裝潢專長的志工王錦豐(左)和蔡清森(右),參與聯絡處室內裝潢工作。[攝影者:蔡宜達]


圖左 :精進的前北港環保幹事蘇淑芬師姊(前),把握分秒,利用上班前及下班、假日做環保、載回收,經常參加活動,對外宣導環保理念。[攝影者:蔡宜達]
圖右 :環保志工林明珍(中),運用巧思,利用環保材料製作精美討喜吊飾,於慈濟各場合活動義賣。[攝影者:蔡宜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