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李昭娣歡喜來靜思堂付出,找到生命的價值。[攝影者:楊春燕]](/community/./images/community/ADC1D8E0BDB411EF821C3BDFAAF57DAD_0.jpg)
◎那一年 路該如何走
兒女雙全,丈夫的事業剛剛起步,開始置屋買車,生活如旭日初升,一切 都那麼美好;當時,李昭娣是幸福的小女人。
1999年3月31日,一通來自警局的電話,狠狠打碎了她對未來生活的憧憬,掉入了萬丈深淵。她想不通,不明白正值壯年、才三十七歲的丈夫怎麼會憑空消失了?
李昭娣難以接受,覺得是在夢境;那是電影的劇情,為什麼會發生在她的身上?長達三年,她到處求神問卜,希望心靈可以找到出口;卻是換來一次又一次的煎熬、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剛開始,我整個人要瘋掉了,今後要怎樣照顧這兩個孩子,這一條路我該如何走下去?」
李昭娣常想,一條人命就算是病亡、意外身亡,仍然有一具大體讓人來告別,如此才能讓亡者靈安,生者亦能心安。她每天以淚洗臉,內心在控訴,所有的不服、不甘心等,卻又無可奈何。
那一年,她才三十二歲,帶著五歲的女兒與三歲的兒子,路該怎樣走下去?
◎世事難料 人生無常
李昭娣與丈夫巫許惠光於1992年結婚,育有一雙兒女,生活雖不富裕,卻平淡安穩。丈夫從事船廠電器承包商,過著聚少離多的生活,但是每個週末必定回來麻坡,第二天又匆匆趕回去。1999年,李昭娣與丈夫討論,打算攜帶兒女一起到新山定居,一家人團聚。
1999年3月30日,當晚九時許,丈夫曾與她通電話,表示過幾日就會回家。豈知,翌日下午卻接獲警方的通知,丈夫在新山斯里阿南(Seri Alam)的一片新工地上,神秘失蹤,音訊全無。他的車被發現停放在當地,車內護照和其他證件完好無缺,卻不見人影,手機和錢包亦隨之消失。這突如其來的失蹤,彷彿一場噩夢,不僅帶給她無盡的悲傷,也讓她的生活徹底被撕裂開來。
李昭娣不甘心地四處登報尋人,遍訪寺廟神祇,只求尋獲一線希望。然而,求神問事、懸賞尋找,最終都是杳無音信。甚至在朋友建議下,她忐忑地走進黑白無常神廟,膽顫心驚地祈求一絲線索,卻仍舊失望而歸。
2002年,八歲的女兒從電視節目《千里一線牽》中得到靈感,勸說媽媽參加,期盼藉此再見父親。然而,節目雖然播出,這段緣分依然無法牽起。那段時間裡,親友的安慰雖短暫舒緩心傷,卻無法抹去她內心的重創。更讓她心力交瘁的是,不時接到惡作劇電話,抑或每當警方發現無法辨識的遺體,她便必須前往認屍。一次次破碎的希望無情擊垮她,內心的絕望,讓她飽嘗人間無常的冷酷滋味。
最為棘手的是,丈夫失蹤不等同於死亡,遲遲無法取得死亡證明,保險無法理賠,銀行帳戶被凍結,沉重房貸的重擔,讓她喘不過氣。為了養育一雙年幼的兒女,她含淚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內心百般煎熬。若非這對孩子,她或許無法走過這段漫長的黑夜。
七年後,先生的死亡證書一下來,她的經濟才稍微舒緩。
◎放下執念 重新出發
那幾年,李昭娣一直活在痛苦與煎熬中。有一次,走入一間廟宇,神職人員語重心長地告訴她:「別找了,這個人已經不在了,你只要為他超度,然後自己好好過日子吧!」
某日,丈夫入她的夢境,交待她好好生活,夢中他聲聲叮囑她不必悲傷,多念經迴向。從此,她開始到佛寺聽聞佛法,每天早上做早課迴向給眾生。當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心境也隨之豁然開朗。每年,她會為丈夫超度,卻不再執著於尋他。
「要走出來,真正要靠的還是自己。」
「我不能一直活在悲痛中,會影響兩個孩子的身心成長。」孩子尚年幼,家婆已年邁;她必須振作,撐起這個家。
她悔悟曾將失落的怨氣,撒在年幼孩子的身上,於是重拾母愛,傾心照顧他們成長。她感恩家婆和小姑無怨無悔地幫忙照料孩子,讓她得以兼顧事業。
◎風雨過後 雲開月明
李昭娣開始把重心放在家庭、孩子與事業上。她一天打兩份工,無怨無悔,只希望孩子長大能有所作為。
「記憶中父親的樣子很模糊,一家人相處的時間也不多,但我知道他是愛著我們的。」如今已是而立之年的女兒巫許欣瑩是一名藥劑師,目前在新山班蘭醫院上班。
她表示母親雖然很忙,但從來不會忽略對孩子的教育,用心栽培他們,儘管經濟拮据,還是會讓她和弟弟上才藝及補習班。乖巧懂事的他們也未曾讓母親失望,學習中獲取各種獎項。
十六歲時,巫許欣瑩立志成為藥劑師,並認真和母親討論過,然而昂貴的學費,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吃力。她理解母親的難處,自食其力,研究各大教育機構提供的獎學金,並努力考取好成績,最終以全科A的優異成績,獲得星洲日報提供的全免額獎學金,成功就讀藥劑學,並以一等榮譽(First Honors)的優異成績畢業。
李昭娣坦言,女兒在小學時學習成績並非優異,她曾一度認為女兒想當藥劑師是因為該職業薪水高,可以減輕家裡的負擔,讓她深感愧疚。如今看到女兒事業有成,婚姻美滿,她終能放心安度餘生。
「爸爸剛失蹤那段時間,媽媽的情緒很不穩定,對我和弟弟很嚴厲,我知道她是希望我們有一番成就,出人頭地。」憶起往事,巫許欣瑩不禁淚流,她心疼媽媽的苦楚,也很欣慰現在她和弟弟已經足以撐起這個家,母親終於可以退休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欣喜母親從慈濟找到了精神寄託,放下多年來潛藏在心裡的結,十分支持母親參與慈濟。
李昭娣在新加坡工作的兒子巫許靖康是一名工程師,在他的眼中,母親一直都是堅強、獨立、照顧家庭的女強人。記得在小學時,母親從早工作到晚,回家還不忘檢查他們的課業;升上中學時,家庭的開銷變大,母親不得不打兩份工,沒時間兼顧他們的課業,便將他們送到補習中心學習。
他坦言父親出事時,他年紀尚小,對父親完全沒印象,但在成長過程中,父親的缺席未曾帶來遺憾,因為母親同時扮演了父親和母親的角色,讓他感受到滿滿的愛。
印象中的母親總是很忙碌,卻從不是為了她自己。如今,他和姊姊已踏入社會,工作穩定母親不再需要為他們操心,他們也會支持母親想做的事。
看見母親在慈濟幫助他人,所得到的那種喜悅和成就感,他也為母親的充實生活感到開心,同時也希望她不要太過操勞。
◎勤耕福田 心靈富足
每逢星期四或星期六,靜思堂便會湧入一群志工,齊心協力耕耘福田,打掃靜思堂。李昭娣與姊姊李玉珍(慮喆)總是牽著年邁的母親,滿懷歡喜地到來。擦拭著欄杆,她似乎不僅在抹去塵埃,更是在洗滌內心的雜念,讓這片淨土與自己的心靈同樣潔淨。
她在2009年跟隨姊姊的腳步踏入慈濟,唯兩個孩子還年幼,為家庭忙忙碌碌,未有太多投入。2022年10月,為了照顧患上失智症的媽媽,她和孩子討論後決定退休,把媽媽接回身邊照顧,她深知行孝不能等;退休後本意是想多陪伴媽媽,卻在姊姊的邀請下再度走入慈濟。
剛開始,李玉珍來載送媽媽去慈濟,當看到老人家回來的那一分歡喜,讓她覺得狐疑;在家總是昏昏欲睡,回來卻是笑瞇瞇、歡歡喜喜?為了一探究竟,她走入慈濟,親眼目睹母親儘管只是協助簡單的工作,如分鞋袋、抹桌子等,都讓老人家感到無比欣喜,充滿價值感;志工如家人般的溫暖問候,讓母親倍感親切,人也越發開朗。
「為了陪伴媽媽,我走進來慈濟,才感覺這條道路是對的,很有價值。」
從此,李昭娣找到了心靈的依歸,益發精進,把握每一次的機會付出。無論是福田打掃、生活組、慈善訪貧、環保推動,還是經藏演繹,慈濟的每個角落皆見她默默奉獻的身影。她也承擔福田組長,深諳團隊和合協作的真諦,廣結善緣。
同樣身為福田組長的志工侯春慧(慈俍)將李昭娣的一舉一動都看在眼裡,並讚歎她的克勤和精進是志工學習的典範;不僅協作默契十足,更以親和力接引許多人一起加入慈濟大家庭。
李玉珍歡喜見證家人的轉變,妹妹從痛苦走向放下,從茫然到豁達。母親因罹患失智症而鬱鬱寡歡,卻在慈濟中重拾笑顏,她滿懷感恩,感謝佛法的力量和慈濟的家人,讓這一切煥然一新。
◎佛法長伴 慧命永存
「福田自耕,善果自收。」走進慈濟,李昭娣感悟「福非求得,而是行得」。現在,不僅歡喜耕福田,也積極邀人走入慈濟共善。社區讀書會讓她更明白以佛法應對生活的不如意;用善解、溝通和包容,改掉習氣,在日常生活中修德與修心。
上人說「慧命永存,愛心無涯」,她無怨無悔地將善心付出,體會到一種源源不絕的歡喜與輕安。正如靜思語所言:「在最困難的時刻,最需要幫助的地方,伸出援手助人離苦得樂,就是人生最尊貴的價值。」
上人常言「無常」,這句勸誡讓李昭娣在多年來的人生風霜中有了深刻的體悟,她把握因緣來付出,在善行中累積智慧,內心也平和與喜悅。她明白到生命無常,要把握當下。如今,她在慈濟的大小活動中身先士卒,身體疲累卻心靈愉悅。
「上人已經老了,我一定要把握機會,回去見上人。」今年,她將要回臺灣親自接受上人的祝福。
如今,她看著一雙兒女已事業有成,母親的晚年也在慈濟的關愛中重新綻放笑顏,內心滿溢感恩與圓滿。
李昭娣的人生劇本高潮迭起,就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其羽更豐,其音更清,其神更髓。人生上半場,從幸福的小女人面對巨變,歷盡艱辛苦楚;人生下半場,與慈濟相遇,從此反轉人生,活出生命的價值。
她深知,世事無常是人生的常態,而慈濟所傳遞的愛與和合,卻是永恆的。她默默祈願,願更多人也能踏上這條慈悲之路,播撒愛的種子,讓世間的苦痛,因彼此的相互扶持而轉化成幸福的果實。


圖左 :一家人翻閱陳舊的相冊,心情是複雜及沉重。[攝影者:陳月菊]
圖右 :刊登報紙、尋人啟事,約三年內,李昭娣沒有放棄尋找丈夫的機會。[攝影者:楊春燕]


圖左 :一雙兒女事業有成,讓李昭娣(中)深感欣慰。[攝影者:陳月菊]
圖右 :吳亞蓮(坐者)歡喜來靜思堂付出。[攝影者:楊春燕]


圖左 :志工們來靜思堂打掃耕福田,左起:侯春慧、李昭娣、李玉珍。[攝影者:江妙珍]
圖右 :李昭娣(左一)與姊姊李玉珍(右一) 及媽媽(中)一起同行菩薩道。[攝影者:陳月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