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3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雲林 雲林法具「福慧紅包」 中青代志工巧思創意

雲林法具「福慧紅包」 中青代志工巧思創意

E-mail 列印
2024年雲林場的歲末祝福,志工團隊以「福慧紅包」做為發想打造出一個發願法具,這座乘載祝福的法具,有著無量願行的寓意。

◎發願法具 別出心裁說法髓

法具製作團隊是由一群中青代志工組成,總策劃陳柏亘 是重要的靈魂人物。今年(2024)10月的精進日後,團隊開始思考雲林歲末祝福的法具該如何呈現,才能讓上人回顧雲林的大世紀及特色。

仔細評估,雲林擁有一塊獨一無二的廣大福田「大愛農場」,從2010年起,每年福慧紅包上的三粒稻穗,由大愛農場提供。在歲末祝福,與全球結一分善緣。「福慧紅包」跟大愛農場的稻穗因緣,成為發願法具的考量重點。

「整個企劃團隊與負責福慧紅包製作的資深總務合心志工鄭麗昭,及常常承擔司儀的賴玨妃,與她們諮詢後,了解福慧紅包的整個脈絡。」陳柏亘表示,這樣與企劃團隊有了初步的概念。

由於雲林聯絡處沒有福慧紅包展示空間,也沒有大型竹筒,藉有這些元素結合,設計出宇宙星空中的福慧紅包展示櫃,不僅附有竹筒歲月的功能,也展現歷年來各種不同的福慧紅包及每年的年度主題。

竹筒上方,環繞《無量義經》經文,代表靜思法脈的軸心思想,也是《法華經》的精髓;竹筒蓋上,繪製世界地圖,以粽串的「棕頭」代表法脈的源頭──靜思精舍。以粗繩代表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將粽串的精神遍灑全球,象徵慈濟走過的足跡;底座代表在星空下,草木皆生,綠意盎然,充滿無限生機。

◎志工發揮所長 克服萬難

法具設計圖,由設計團隊陳柏亘、吳必賢、楊智欽、蔡清森共同研商設計,將法具的構想圖轉為實體的結構,志工再各自發揮所長,分工合作完成。

製做法具的鐵工是楊智欽、吳必賢,木工師傅是蔡清森。法具內層材質是白鐵、上層及下層底座用木製,結合成圓柱體。圓柱體上的福慧紅包木座,也是由蔡清森逐一製做,他說:「這個柱體很深,白鐵有弧度,要鎖住很難。這塊木頭也要彎些弧度才能固定在白鐵上面。」雖有困難,最後還是克服難度完成。

協助將平面圖做成立體圖案,是青年志工裝潢設計師廖子淇,讓團隊能夠更了解法具整體的樣貌。

結構體,則由年輕志工吳必賢,將白鐵結構雷射切割,設計星空孔洞,再將貼紙外衣貼上後,細膩地將孔洞,逐一挖開透光。吳必賢進入圓柱體內,黏貼宇宙星空的光源,讓每一個福慧紅包都能有星光。

志工莊喻婷善用循環再利用,將去年法具製作裝飾的草皮繼續延用,讓星空下草木生機。從事廣告設計公司的志工張麗敏,負責協助輸出星空圖與安排師傅,將圓柱體的竹筒著上「新衣」。

善長繪圖及手作的高郁雯,負責竹筒上蓋的世界地圖及粽串。歷年福慧紅包收集,由鍾淑玲與李香萩協助向資深志工收集歷年來的福慧紅包,再逐年彙整標示。

製作過程需要不斷調整與改進,才能讓每一個不同的零件組合在一起。木座組裝,必須每一座水平達到平衡,方能讓福慧紅包莊嚴展示。

志工從討論到結構圖產出,分工合作,各自完成任務,耗時一個半月成就這座發願法具,陳柏亘說:「福慧紅包象徵一分酵母,無量願行;稻穗布善種子,遍灑全球;宇宙星空中,紅包如同法髓,有形的紅包,無形的智慧,法髓傳承至今。」

企劃團隊發揮巧思創意,將永恆的傳家寶「福慧紅包」製成莊嚴的法具,展現無聲的說法,也將雲林的特色巧妙呈現。

圖左 :鍾淑玲(左)與李香萩(右)協助向資深志工收集歷年來的福慧紅包,再逐年彙整標示。[攝影者:張國徽]
圖右 :竹筒蓋上,繪製世界地圖,以粽串的「棕頭」代表法脈的源頭-靜思精舍,以粗繩代表慈濟的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將粽串的精神遍灑全球,象徵慈濟走過的足跡。[攝影者:李玉如(擷取自大愛新聞)]

圖左 :法具設計圖由設計團隊陳柏亘、吳必賢、楊智欽、蔡清森共同研商設計,將法具的構想圖轉為實體的結構。[攝影者:陳柏亘]
圖右 :善長繪圖及手作的高郁雯,負責竹筒上蓋的世界地圖及粽串。[攝影者:陳柏亘]

圖左 :結構製圖由年輕志工吳必賢,將白鐵結構雷射切割,設計星空孔洞,再將貼紙外衣貼上後,細膩地將孔洞,逐一挖開透光。[攝影者:陳柏亘]
圖右 :吳必賢(右)縮小自己,進入圓柱體內,黏貼宇宙星空的光源,讓每一個福慧紅包都能有星光,陳柏亘(左)一起協助完成。[攝影者:莊喻婷]

圖左 :志工莊喻婷(右一)善用循環再利用,將去年法具製作裝飾的草皮繼續延用,讓星空下草木生機。[攝影者:陳柏亘]
圖右 :企劃團隊發揮巧思創意,將永恆的傳家寶「福慧紅包」製成莊嚴的法具,展現無聲的說法,也將雲林的特色巧妙呈現。[攝影者:許夣麟]
圖左 :負責法具的木工師傅是志工蔡清森,雖有困難,最後還是克服完成。[攝影者:李玉如(擷取自大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