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高雄靜思堂,為迎接上人回到高雄的家,為新委、慈誠授證、帶來祝福與期勉。早已全員啟動——內外環境大幅田、更新布展、喜慶燈籠高高掛、經藏演繹大共修……這段期間,法喜,滿溢靜思堂每個角落。[攝影者:王瑾]](/community/./images/community/50465FD0C9CE11EF973CC77D65A79A3D_0.jpg)
歲末年初,是全臺慈濟人最期盼的時節,因為與證嚴上人一年一會之約,即將來到。高雄靜思堂,早已全員啟動— —內外環境大幅田、更新布展、喜慶燈籠高高掛、經藏演繹大共修……只為迎接上人回到高雄的家,為新委、慈誠授證、帶來祝福與期勉。這段期間,法喜,滿溢靜思堂每個角落。
當消息傳來時,靜思弟子們收起笑容,強打起精神,如常進行各項前置作業。看到上人的法座是空的,靜思弟子們的心,也空了一塊,但不負上人的殷切厚望: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
2025年1月2日,在高雄靜思堂三樓講經堂,每位靜思弟子以撼動靜思堂的聲聲發願:「我願意!」為上人集氣,祝福上人法體安康,法輪常轉,無量壽福。
◎敬師 如師在
冬雨,宛如厚重的濃霧,看不穿,撥不開。微冷的氣溫中,透著濃濃的熱情。
來自四面八方,穿著慈誠西裝、委員旗袍的慈濟志工,和少數身著便服的社區民眾,來到高雄靜思堂前的大愛廣場時,無不被高掛紅燈籠的心蓮燈座和「學覺不輟、法輪常轉」的「學與覺」裝置所吸引。不少人拿出手機,為自己和法親家人,留下莊嚴虔敬的身影。
萬佛大廳裡,一座巨大的「預約人間淨土」臺座上,是一顆由回收物做成的地球模型。地球模型下有愛心竹筒,許多前來觀禮或者受證的志工和民眾,駐足觀賞,並拍照留念。
「祝福上人身體早日康復,也祝福我自己能跟上家人的腳步,進到慈濟這個大家庭。」前來見證妹妹受證委員的洪千媄,在竹筒前投入一份愛心善念,並為自己許下新年新希望。
來自慈濟家庭的洪千媄,從父母和妹妹身上,看到付出無所求的大愛精神。她說,慈濟這條路,也是她將來必走的路。志工祝福她,早日圓滿心願,共赴人間淨土。
今天是高雄地區第四場、也是最後一場的歲末祝福活動。上人的法座雖然是空的,但志工們的心是滿的——對上人滿滿的愛、對上人滿滿的祝福。九點鐘一到,法會如常舉行。
2024年的《慈濟大藏經》,有毀天滅地的天災、貧病交迫的國度。藍天白雲弘法的腳步、慈善的雙手,從不停歇。慈濟人的大愛如冬日的暖陽,融化寒霜冰雪,留下美善的足跡。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願意!」
經藏演繹時,將近三千位志工鏗鏘有力齊聲發願,聲浪迴盪講經堂,聲波震撼人人的心肺,也震出許多人對上人不捨的眼淚。
「立地藏王菩薩的願,但願眾生得離苦;發觀世音菩薩的心,但願愛心廣大無邊……」大愛幼兒園清淨無染的童稚聲音,娓娓唱出上人的大悲大願。空的法座前,靜思弟子聲聲祈願――上人法體安康,常住世間,法輪常轉,無量壽福。
◎安住 菩薩道
「當年回花蓮,聽上人開示:『夫妻同修,做慈濟才會順。』」今年八十三歲的十全資深志工林玉枝,分享三十幾年前,上人的一句話,牽起和同修師兄施清秀的慈濟因緣。
林玉枝和先生真是有善根的菩薩道侶,同師、同道、同志願;入群度眾、行善布施、國際賑災。多年前,師兄因病往生後,林玉枝在法親的陪伴下,走出折翼的痛苦,如今還是精進在榮董團隊和監獄愛灑的功能。
「在慈濟做訪視之後,見苦知福,改變最多的就是挑食和壞脾氣。」溫柔婉約的林玉枝,半瞇著眼睛,回憶起三十多年來的慈濟菩薩道上,受益最多的是自己。
前半生奉獻於家庭,當決心做慈濟時,得到三個孩子的全力支持:「這些年您很忙,現在我們都長大了,您找到想做的事,就放心去做。」孩子們體貼善解的心,是林玉枝勇猛精進的最有力後盾。
「上人常常說,做慈濟之前,要先把家庭顧好。」林玉枝是上人聽話的好弟子,雖然全力投入慈濟,但孩子們有需要時,她還是充當救火隊的補位工作,家業、事業、志業,面面俱到,業業昌盛。
「受證不是畢業,是承擔的開始,要用心去看、用心去做、用心去學。此後的人生,絕對會不一樣。」如慈母般的林玉枝,字字句句都是對新委、慈誠的殷切期許和祝福。
「媽媽!您要趕快好起來,不然,我都無法專心上課。」年輕時,拚贏了事業,卻輸了身體的林玉枝。分享當年病榻旁,小兒子的一番話,激勵她養好身體的動力。
「我今天也要跟上人說同樣的話:『上人,我們都需要您,您一定要保重法體,靜思弟子都需要您!』三十幾年的師徒情,在林玉枝的眼眶中流轉。
◎勤學 六度行
三民十全和氣,添丁添福,今年共有十位受證的新發意菩薩。
「看到師兄師姊每個都是慈眉善目,非常和善、慈悲,我就想跟他們來做慈濟。」
今天同時授證慈誠的王建宗和同修新委陳美雲,已是法定老人的年齡。結束麵攤生意後,原本想移居臺南,和兒女同住,享受含飴弄孫的退休生活,在十全慈濟志工陳慶忠和蕭素月的接引下,一起進入這個讓他們嚮往的大家庭。
「師兄師姊是我們的榜樣,進來慈濟學習改壞脾氣,孩子也都很認同。」新委陳美雲分享見習培訓以來,經由「做中學,學中覺」的薰陶,一改喜怒形於色的習性,不僅處處與人結好人緣,同時改善和孩子們的關係,真是一舉數得。
「聽上人的法,學慈悲與智慧、還能修福又修慧;付出無所求、同時弘法利生,做就對了。」純樸靦腆的王建宗和陳美雲,說不出整本的大道理,但慈濟的基本精神都已掌握,在他們笑彎了的眉眼間,看到真正的法喜充滿。
「我們很有福報,這輩子能跟著上人的腳步做四大志業,生命特別有價值。」這對新發意的菩薩道侶,看著手上的佛珠、胸前的「佛心師志」,堅定地說:「生生世世要跟著上人走菩薩道。」
「沒能讓上人親自授證祝福,雖然有點遺憾,但一點都不會影響我的初發心,跟著師兄師姊行菩薩道。希望上人法體安康,能為明年的新委授證。」王建宗堅毅的眼神,傳達——「受證即是承諾」的心願。
「我們的心永遠跟著上人,在茫茫人生中,需要上人的慈悲和智慧來領導我們,祝福上人早日康復。」陳美雲說出慈濟弟子們共同的心聲。這對原本守著一鍋一鏟營生的同修,用身體力行,重新撰寫屬於他們的人生大藏經。
◎悟覺 無量義
「我是個沒辦法停下來的人,因為一場大病,不得不從職場上退下來。」陳翠郁的慈濟因緣,並不陌生,但她在慈濟菩薩道上的學與覺,很感動人心。
原本一帆風順的人生,被生命的無常,按下了暫停鍵。還好靜思堂志玄課程的花道課和咖啡課,帶領陳翠郁走出身體的牢籠。
「花道課的葉美珍老師,在課堂上說的每一句佛法,都是為我說的。」在善知識的接引下,她參與2022年《無量義法髓頌》經藏演繹,從此改變了人生的劇本。
「以前我一直在尋找,但不知道在找甚麼,那一刻我終於知道――『對!就是這裡,我找到了。』」
入經藏共修的過程,陳翠郁看到來自不同階層、不同年齡層的十方大德,共聚在靜思堂,為法華演繹,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她說,「一定是這個地方,讓他們找到心靈的所屬,和心靈的所需」,才有這股動人的毅力。是的,陳翠郁找到她人生的依止處,和慧命的導師。
入經藏時相應的佛法,幫助她克服病體障礙,因為她體悟到:「人的心靈如果夠強大、夠富足的話,心靈的喜悅是可以克服肉體上痛苦的。」以強大、富足的心靈,圓滿家人不看好的經藏演繹,陳翠郁不僅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同時重新啟動人生的動能。
疫情期間,上人聲聲呼籲「唯有茹素,才是對抗疫情的靈方妙藥」。陳翠郁服用這帖靈方妙藥,三年多來茹素齋戒,讓醫師宣判無藥可醫的頑疾,得到舒緩。如今的她,重返職場,為弘法利生再拚「經濟」。
「聞法和做志工的過程,看到慈濟裡臥虎藏龍,人才濟濟。可是他們又這麼的謙卑、柔和。」陳翠郁看到處處是人品典範,也學到「要把自己縮小,到可以放進別人的瞳孔裡」,一改職場上的驕氣和霸氣,放下身段,獲得無價的喜樂之心。
「在慈濟大家庭的融合下,她學會善解。」陳翠郁的父親陳清財,說起女兒自從見習培訓這兩年來,個性、習性都有明顯的轉變,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慈父眼中的陳翠郁,由原先職場上的高壓、緊湊,經由聞法修行,謹守「身、口、意」戒律,身心都受到佛法的薰習,個性越來越柔軟,原本病痛的身體,也日漸轉好。讓父親忍不住讚歎:「她很有智慧,才會走上這條修行的路。」
資深慈誠陳清財,高大莊嚴的身形,經常出現在高雄靜思堂裡。他和同修已在慈濟宗門,攜手同行三十餘年。今日終於達到上人殷殷期盼的——慈濟家庭的「傳承」。見到愛女陳翠郁,完成培訓、受證,心中無比的欣慰,他送上深深的祝福:「只有力行菩薩道,才能改變自己,做到謙虛、放下。」
「沒能見到上人,雖然有點失望,但不捨更勝失落。」陳翠郁將不捨化為堅定的道心:「走您要走的路,膚慰您該膚慰的苦,說您所做,行您所行道理,願上人莫掛心,遙遠心依然相繫,思念心依然相契……」她今後人生道路上,會緊緊追隨上人。
生命是一種選擇,「做慈濟」是今天講經堂內,將近三千人共同的選擇。因為「立地藏王菩薩的願,但願眾生得離苦;發觀世音菩薩的心,但願愛心廣大無邊……」的大願力,慈濟人都——「我願意」!


圖左 :「祝福上人身體早日康復,也祝福我自己能跟上家人的腳步,進到慈濟這個大家庭。」前來見證妹妹受證委員的洪千媄,在竹筒前投入一份愛心善念,並為自己許下新年新希望。[攝影者:王瑾]
圖右 :2025年1月2日是高雄地區第四場、也是最後一場歲末祝福活動。上人的法座雖然是空的,但志工們的心是滿的——對上人滿滿的愛、對上人滿滿的祝福。[攝影者:王瑾]


圖左 :空的法座前,靜思弟子為上人集氣再集氣。聲聲祈願:上人法體安康,常住世間,法輪常轉,無量壽福。[攝影者:王瑾]
圖右 :三民十全和氣,添丁添福,今年共有十位受證的新發意菩薩。歲末祝福結束後,七十幾位法親家人合影,歡迎新受證慈誠委員進到慈濟大家庭裡。[攝影者:王瑾]


圖左 :「受證不是畢業,是承擔的開始,要用心去看、用心去做、用心去學。此後的人生,絕對會不一樣。」如慈母般的林玉枝(中),字字句句都是對新委、慈誠的殷切期許和祝福。[攝影者:鄭偉民]
圖右 :今天同時授證慈誠的王建宗(前)和同修新委陳美雲,已是法定老人的年齡。結束麵攤生意後,原本想移居臺南,和兒女同住,享受含飴弄孫的退休生活,在十全慈濟志工陳慶忠和蕭素月的接引下,一起進入這個讓他們嚮往的大家庭。[攝影者:鄭偉民]


圖左 :「我們很有福報,這輩子能跟著上人的腳步做四大志業,生命特別有價值。」陳美雲(右),看著手上的佛珠、胸前的「佛心師志」,堅定的說:「生生世世要跟著上人走菩薩道。」[攝影者:王瑾]
圖右 :「沒能見到上人,雖然有點失望,但不捨更勝失落。」陳翠郁(中)將不捨化為堅定的道心:「走您要走的路,膚慰您該膚慰的苦,說您所做,行您所行道理,願上人莫掛心,遙遠心依然相繫,思念心依然相契……」她今後人生道路上,會緊緊追隨上人。[攝影者:鄭偉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