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3月2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溫柔的蛻變 從石頭到暖心醫師

溫柔的蛻變 從石頭到暖心醫師

E-mail 列印
在歲末之際,來自九個國家的新受證慈誠委員們,齊聚臺灣,參與2024年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營,共同如願成為上人第一代弟子,及接受台灣家人們的祝福。其中一位馬來西亞家醫科醫師陸忠平,歡喜分享與慈濟不可 思議的緣起與承擔勤務後的轉變。

◎升起慈悲心 石頭化為人心

陸忠平回憶起,中學時被同學形容像一顆毫無情感互動的「石頭」,言下之意就是給人冷冰冰、不太有笑容的印象,當時不覺得需要調整,直到上大學後,因為更了解自己,才發現平常與他人互動時,缺乏情感連結。

他自己心裡反覆思考,如何改變呢?雖然多年來試著調整,卻只是表面上的改變,他內心明白還有很的大改善幅度。

幾年前,因為新冠病毒的影響,人類的行動自由被侷限。正巧馬來西亞吉打分會的莊菀佳醫師的邀約,請他以《靜思》《善護》《心蓮》《點燈》等書,帶動一場線上品書會。為了更完整帶出書中精髓,他開始以同理方式反覆閱讀,看到某些段落則試著思考自己遇到時怎麼做?

不可思議地,在書裡,上人滿懷悲心的處事態度,正是自己不足的部份。他深切地體悟人與人相處,並非是一件要處理的「事」,應該是有血有肉的情感的互動。他帶著這分感悟,承擔之後的勤務,2022年成立傷口治療小組,親身驗證自身所學,經過三年每週一次愛的互動,發現成長最多的是自己,學習以平等心對待身邊的人、善解每個人的難處,並包容生活中的不完美。

◎生命的轉化 從課程到實踐

陸忠平從大學時期參與慈青活動至今十多年,今年因緣具足回臺受證,別具意義。營隊中所安排的課程內容豐富紮實,其中,他對於德勘師父闡述法脈宗門的要義印象深刻,精闢講述慈濟以《法華經》為精神要旨,而《法華經》亦是經中之王,教導眾人如何行菩薩道。

雖然課程聽起來很嚴肅,但這是慈濟的源頭,讓遠在馬來西亞的弟子了解慈濟的「根」,了解慈濟脈絡就更能知道未來的路怎麼走。這次回臺受證的志工,有些是見習、培訓時才開始承擔勤務,而他則已在馬來西亞帶動許多人醫會內部工作。

他原本認為受證不是那麼重要,聽完德勘師父的課程,才發現身為靜思弟子有更多的使命,也讓他的道心更加堅定。他笑著形容:「每堂課就像是在勘查與學習,聽到好的分享、看到資深志工的帶動模式與觀念,都想帶回馬來西亞。」他更期許自己,無論身處何,處都能把法脈融入日常生活中。

陸忠平參與人醫會,不僅解決偏鄉因病而貧的問題,透過親身走入人群,看到苦難眾生,他不再只是單純醫治病人身上的痛,更重要的是將慈濟大愛傳遞至每個偏鄉角落。透過這樣的經歷,他變得柔軟、充滿「人」情味,甚至面對生活挑戰時皆帶上笑容。

陸忠平表示,太太的認同與支援,是他堅持的力量來源,近期更是自薦帶動「人醫精進共修會」。他希望通過互動,讓人醫會和社區志工有更密切的交流,促進慈善醫療相結合,且共修靜思法脈,真正的做到福慧雙修。

圖左 :陸忠平於受證時分享,更了解慈濟脈絡及未來使命,並在豐富的課程中,更堅定了信念。[攝影者:螢幕擷取畫面]
圖右 :陸忠平上課中把握機會認真學習,想將所學帶回馬來西亞傳善法。[攝影者:張清和]

圖左 :新冠疫情期間,陸忠平受邀約帶動一場線上品書會,他認為收穫最多的是自己。[攝影者:陸忠平提供]
圖右 :陸忠平(左一)帶動傷口治療小組為病患醫病也醫心,溫暖關愛為病所苦的病患。[攝影者:陸忠平提供]

圖左 :「人醫精進共修會」是人醫會和社區志工進行交流,慈善醫療相結合。[攝影者:陸忠平提供]
圖右 :陸忠平(左二)與志工們長時間陪伴感恩戶,並邀約一起加入志工行列,將愛傳遞下去。[攝影者:陸忠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