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3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歐洲 歐洲 愛在雪花飄零時 守護烏克蘭鄉親堅定不移

愛在雪花飄零時 守護烏克蘭鄉親堅定不移

E-mail 列印
隨著波蘭政府對於援助烏克蘭難民,針對老年人和身心障礙者提供住屋支持的計畫告一段落,許多年長者被轉移到盧布林市外的庇護所,慈濟志工每月的援助發放受到了挑戰,因此雖然優先考慮了他們的安全,卻也因交通往返讓 受惠者有所不便。

但盧布林慈濟志工們秉持對證嚴上人及精舍師父的深切感恩,堅定地依照既定的承諾,按時發放小瓢蟲(Biedronka)超市的物資卡,讓這群有需要者能夠穩定生活下去。

◎信守承諾 堅定援助

10月19日,在盧布林明愛會的發放如常舉行,烏克蘭籍的志工安納斯塔西婭(Anastasiia Kulyk)告訴長者們:「慈濟對成為你們和平與穩定的可靠來源,堅定的承諾依然不變。」因做到最後是慈濟一貫的原則。也因為住宿地點變動的關係,原本物資卡每次約發放二百七十多人次,這個月只有二百五十九位長者前來。

困難和阻礙不少,幸好還是有令盧布林志工團隊開心的事,那就是慈濟基金會為來到盧布林的烏克蘭難民所開設之波蘭語課程,三年來不曾間斷且具成效,「這些課程已被證明是我們最具影響力的方案之一,每年多達一百名學員成功完成課程,並因此具備能自信和從容融入波蘭社會的技能。」安納斯塔西婭欣喜道。

因為擁有了聽說讀寫波蘭語的能力,烏克蘭鄉親得以找到更有尊嚴且薪資更高的工作,追求生涯發展和升學的機會。擁有足以勝任波蘭勞動市場需求較高階的能力,找到符合專長的職業,讓他們能夠在波蘭穩定生活下來。

這個月,志工擴大了服務範圍,為六位住在庇護中心的家暴受害者,以及二十四位居住在鄰近盧布林小鎮普瓦維(Puławy)的難民,開設了線上波蘭語學習課程。普瓦維小鎮目前有四百多位烏克蘭難民,由於該鎮的工作機會不多,且專業人員的資源有限,為了讓他們有改善生活的機會,透過網路學習,就不必奔波到盧布林來上課。

俄烏戰爭已經持續超過一千天了,生活還是得過下去,孩子們的成長和教育不該中斷,在和平曙光未升起前,另尋未來生計勢在必行。志工們因此規劃了兩個特別的波蘭語課程小組,教授商業波蘭語,邀請會計師、心理學家和兒童神經科醫師加入課程團隊,志工對於他們的奉獻精神深感敬佩。

至於初階語言課程仍然有其必要,因為烏克蘭多個城市持續遭到轟炸,迫使許多人做出逃離家園的痛苦選擇。「是法師們的支持,讓我們能夠完成這些重要的工作。」新的難民帶來新的挑戰,志工們不忘證嚴上人和精舍師父的殷殷託付,用感恩的心,戮力以赴,使命必達。

◎臺灣留學生 帶來正能量

11月30日的發放,和上個月一樣,有四位臺灣留學生利用課餘前來協助。他們的出現,為團隊帶來喜悅和正能量,年輕的烏克蘭志工透過與他們的互動,獲得了練習英語和建立交流自信的寶貴機會,也是很好的文化探索與交流。

像是留學生(艾莉)Ellie喜愛打籃球,她會邀請年輕的烏克蘭志工參加比賽。烏克蘭志工從留學生處學會了中文的「謝謝」和「你好」,這兩句如今已成為發放時,志工和受惠者彼此打招呼時常會聽到的短語,彷彿成了「通關密語」,聽到後彼此相視而笑,令人備感溫馨。

11月團隊新增了一位志工提穆爾(Timur),他是每次盧布林慈濟志工有活動時的真善美志工塞爾希(Serhii Yerzov)的弟弟。提穆爾做出了放棄在英國尋求庇護的困難決定,選擇留在波蘭和家人團聚。他加入志工團隊,積極參與所有的慈濟分發活動,支援志工與受惠者。

長期接受援助,長者們更加認識慈濟也認同慈濟精神,他們不僅團結互助,還主動捐款,響應「竹筒歲月」,以此來感謝慈濟基金會並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他們深刻理解到,這個世界面臨許多挑戰和困境,每個人都能為創造更美好的世界出一分力。

◎溫馨十二月 充滿期待與夢想

12月是充滿期待、夢想和節日喜慶的月份。對於歐洲人來說,慶祝耶穌基督誕生,為他們帶來希望與發現生命正確方向的契機。

11日,結合節慶的發放,使得會場充滿了明亮而歡樂的氛圍。許多孩子的參與,更為活動增添了無限歡笑和喜悅。艾莉和烏克蘭青年尤拉(Ola)為孩子們準備了糖果,她們的貼心舉動贏得了孩子們的喜愛和感激。節日氣氛還因波蘭志工祖雅(Zuzia)帶來的小狗而更加歡樂。這隻穿著節日服裝的小狗,吸引了孩子和大人的目光,增添了溫暖與快樂。

其中一個難忘的時刻是,一位名叫米凱洛(Mykhailo)的小男孩與他的祖母一起來到現場。觀察到年長志工和其他孩子的舉動後,他鼓起勇氣向安納斯塔西婭詢問:「我是否可以加入志工行列,並穿上慈濟背心協助活動?」

安納斯塔西婭跟他互動後了解到,米凱洛的父親也是一名志工,但目前仍在烏克蘭。儘管年紀尚小且天性害羞,但他明白在需要時伸出援手的重要性。他的主動性讓志工深感敬佩,只見他穿上志工背心後,積極學習如何用中文說「你好」和「謝謝」,並學習艾莉發放物資卡。安納斯塔西婭肯定地說:「他的決心和熱情真令人鼓舞。」

受到節日氣氛的啟發,長者們表現出感激與慷慨之心。有人表示希望捐更多,「只可惜竹筒的投幣口太小了。」他們的樂於布施予,反映出他們與慈濟使命的深刻連結。

長者們對臺灣文化和傳統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常常向留學生志工詢問臺灣的節日與習俗。艾莉欣然同意為他們準備一場文化分享會。但這種好奇心有時也帶來一些輕鬆幽默的時刻。例如一位老婦人急於用中文感謝志工,但卻誤說成「Namaste」(印度的問候語),當這個錯誤被輕聲解釋後,她和大家一起大笑,並熱情地學會用中文說「你好」和「謝謝」。

◎感恩回饋 愛心不斷

有一位弗拉基米爾(Volodymyr Remishevskyi)先生在此值得一提。弗拉基米爾先生具有波蘭血統,為幫助女兒保護她的孩子,他們一家逃離了烏克蘭。儘管在離開烏克蘭前中風過,2024年又再次中風。因難民法變更,而必須搬離城市,需長途跋涉才能抵達明愛會,他仍堅持參加每一次分發活動。

弗拉基米爾先生的家人積極參與慈濟的活動。他的女兒奧爾加(Olga)是基金會的志工,負責管理慈濟贊助的波蘭語課程,他的孫子孫女也時不時加入小志工的行列。儘管面臨健康和生活充滿挑戰,他還是用支持慈濟的「竹筒歲月」,來表達對慈濟的深切感恩。

「深深感謝所有志工,他們無私地放下個人事務,協助籌劃並確保物資卡發放活動的順利進行,他們的奉獻使活動的流程具高效率且無壓力。」做為在當地的主要窗口,安納斯塔西婭條列了她對許多人的衷心感謝:

感恩受益者,他們的堅韌、感恩和找到快樂的能力激勵我們繼續完成使命;感恩孩子們,他們為我們的聚會帶來了溫暖、歡笑和光明;感恩臺灣(留學生)志工:他們慷慨地分享時間、知識和文化。

最後,她要向證嚴上人和靜思精舍所有法師以及慈濟基金會的全體同仁、全球慈濟人致上最大的敬意,「是他們的支持讓這些善行得以實現。」

圖左 :慈濟基金會已經連續三年為逃離戰火來到盧布林的烏克蘭鄉親,開設波蘭語課程。完成者得以找到更有尊嚴且薪資更高的工作,追求生涯發展和升學的機會。[攝影者:塞爾希(Serhii Yerzov)]
圖右 :盧布林志工團隊擴大服務範圍,為六位住在庇護中心的家暴受害者,以及二十四位居住在鄰近盧布林小鎮普瓦維的難民,開設線上波蘭語學習課程。[攝影者:塞爾希(Serhii Yerzov)]

圖左 :10月19日,在盧布林明愛會的發放如常舉行,烏克蘭籍的志工安納斯塔西婭(Anastasiia Kulyk,左)告訴長者們:「慈濟對成為你們和平與穩定的可靠來源之堅定承諾依然不變。」[攝影者:塞爾希(Serhii Yerzov)]
圖右 :臺灣留學生利用課餘前來協助發放,他們的出現,為盧布林志工團隊帶來喜悅和正能量。[攝影者:塞爾希(Serhii Yerzov)]

圖左 :年輕的烏克蘭志工透過與臺灣留學生的互動,獲得了練習英語和建立交流自信的寶貴機會,也是很好的文化探索與交流。[攝影者:塞爾希(Serhii Yerzov)]
圖右 :老婦人急於用中文感謝志工,但卻誤說成「Namaste」(印度的問候語),當這個錯誤被輕聲解釋後,她和大家一起大笑,並熱情地學會用中文說「你好」和「謝謝」。[攝影者:塞爾希(Serhii Yerzov)]

圖左 :弗拉基米爾(Volodymyr Remishevskyi)先生的女兒奧爾加(Olga)是基金會的志工,負責管理慈濟贊助的波蘭語課程,他的孫子孫女也時不時加入小志工的行列。儘管面臨健康和生活充滿挑戰,他還是用支持慈濟的竹筒歲月,來表達對慈濟的深切感恩。[攝影者:塞爾希(Serhii Yerzov)]
圖右 :因耶誕節將至,12月11日發放時,臺灣留學生艾莉(Ellie,右)和烏克蘭青年志工尤拉(Ola,左)為孩子們準備了糖果,她們的貼心舉動贏得了孩子們的喜愛和感激。[攝影者:塞爾希(Serhii Yerzov)]
圖左 :這群小志工和小狗的參與,為發放活動增添了無限歡笑和喜悅。[攝影者:塞爾希(Serhii Yerz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