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志工請陳明德先生象徵性的蓋上新棉被,自我祝福即將展開的新人生。[攝影者:葉晉宏]](/community/./images/community/C2A65BF0E0F011EFBE0405E52B7E8F1B_0.jpg)
1995年底,他取得碩士學位,同時也拿到了美國公民資格,並被知名企業殼牌石油公司(Shell)銷售部門(Sales Service Company)錄取,負責(電腦)的能量統計。人生至此,可謂一帆風順。
◎失婚失業 雙重打擊
世事無常,2004年10月底,他和太太的婚姻走到了盡頭。禍不單行的是他也被公司裁員,從此一直沒有工作,生活所需用度,靠的是他在北京有一間房子出租,代為打理的表哥會按時將錢寄給他,2018年表哥去世後,由表嫂持續給予協助。
離婚三年後,他從原來居住的能源園區西邊(Energy Park West)一處公寓,搬到現在住的幸福新邨(Happy Village Apartments),「(之前)每隔一個星期(前妻)會來看一次(女兒)。」他說,兩個女兒後來去念大學,就剩他一個人獨居,後來他連她們的聯絡方式都遺失了。
幸福新邨會計郭麗美(Coco Guo)女士表示,剛開始陳明德都還按時繳交房租,漸漸地支票被退票,人似乎也變得有一些不正常。很多搬遷到跟他做鄰居的住戶,住不了多久就會搬走,因為他的家太髒了,老鼠、蟑螂出沒,造成左鄰右舍的困擾。
郭麗美女士說:「孩子離開之後,他就有點自暴自棄了,在這種情況之下,說真的我們也不知道怎麼去幫他?」不僅如此,陳明德還曾忘記關爐火,險些釀成火災,波及鄰居。多年下來,幸福新邨管理單位不堪其擾,因此下了通牒,要陳明德於2024年10月31日前搬離居處。
◎人間地獄 一片狼藉
郭麗美女士自2005年就在幸福新邨任職,因此對陳明德的狀況知之甚詳。她了解到陳明德的健康狀況不佳,若真的「被強制輦出去」,恐流落街頭。她熱心幫忙聯絡一些庇護所(Shelter)和華僑服務中心,有的要求須本人前去申請且必須有自理的能力,她評估陳明德的自理能力有限,不符資格;有的則沒有回音。
她又連繫了中華文化服務中心,該中心建議找慈濟幫忙,「後來我們就是跟慈濟聯絡上了,慈濟的志工非常熱心,第一次就是見到楊修碧師姊、梁明嬋師姊及孫慶雲師兄。」
德州分會訪視志工接到通報後,第一時間前往幸福新邨了解概況。梁明嬋難忘10月26日第一次進到陳明德住處所看到的情景:「第一眼我看到真的很恐怖呀!又黑暗、又很髒,地上的那些(雜物)就很臭,有很多的老鼠糞、蟑螂糞,根本都不敢進去,連浴室的馬桶都髒到不能坐下來……」
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菸味、垃圾味、老鼠屎和蟑螂屎的味道,已經分不清楚是什麼,只覺是一種中和後令人想退避三舍的味道,梁明嬋難以想像陳明德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多數人見到那種髒亂和臭味避之唯恐不及,但訪視志工們還是鼓起勇氣走進去,以做進一步的了解。
客廳與二樓浴室間的天花板,因為漏水破了一個大洞,使得隔板剝落,讓居住的環境更顯不堪。桌上散落著社會安全局(SSA:The United State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六十五歲者的退休申請文件,卻沒有喚起陳明德自我封閉的心。
客廳地板上布滿了隨處可見的大瓶可口可樂空瓶,以及披薩空盒,這兩樣是陳明德最鍾情的食物。許久未使用的冰箱,打開時布滿了食物退冰後,所滋生的小蟲子。打開爐子上的平底鍋,裡面滿是因食物發酵及腐爛後長出的小蟲子,在那邊蠕動。
令人退避三舍的空間裡,仍有幾處時光,彷彿定格在曾有過的美好時光。那是冰箱上貼著的女兒和幼兒園小朋友們的合照,和一個小髮夾,還有他曾研讀過的專業書籍,就置放在書架上,以及殼牌公司頒贈給他的「特殊表彰獎(SPECIAL RECOGNITION AWARD)」的獎牌,無聲見證著他曾有過的輝煌與風光。
◎許一個新家 帶來心希望
訪視後,梁明嬋不忍陳明德變成無家者,積極幫他尋找可能的落腳處,並商請郭麗美再多給幾天時間,待志工找到合適的住處。幾經打聽,終於有了好消息,獲知離德州分會走路只要幾分鐘的如意公寓(Summer Creek Apartments)有單人公寓願意出租,未來的長期關懷相對方便許多。
期間,除了密集關懷陳明德,帶食物給他,並幫他準備沐浴的用品外,也幫陳明德先生辦理銀行的存款證明,以便提交給如意公寓,所屬的路易斯維爾公寓公司。此外,陳明德的護照過期了,公民證明書也需要補辦,還需要體檢,俾以申請各項補助與福利,連梁明嬋的先生殷澤業,也出動幫忙開車載他們前去辦理。辦好後,陳明德露出了許就久見的笑容。藍天白雲下,一切都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中。
志工帶陳明德前去看新家,他點頭同意,這十幾天為著陳明德的事奔波的梁明嬋說:「我們趕快就訂下來那個訂金,然後就(入)住。」新家有了,還需要家具,志工繼續忙著。
梁明嬋要去賣場幫陳明德採購生活用品,臺灣慈濟志工王玉珠及文素珍,剛好來到到休士頓,她們把握因緣一起去挑床,幫忙測試床的軟硬度。家具店負責人及店員得知志工助人的行動,用五百美金(約合新臺幣15600元)的優惠價格售出床鋪。
好事大家一起做,越南裔志工李明燕,提供家裡沒有用到的電鍋、椅子及其他生活用品;德州分會副執行長劉本琦,提供家裡沒有用到的檯燈等,一併請梁明嬋代為轉送,包含殷澤業、李秀麥、梁月華、林雅根、廖玉茹及郭麗美在內,都為陳明德的新家貢獻一分心力。
在如意公寓管理室辦理入住手續及租金繳納後,如意公寓的管理幹部,向陳明德講解公寓的公設配置與相關之位置。前來陪伴的郭麗美,熱心地講解如意公寓的各項入住須知與規定,以及各項設施的使用方式。她表示,因為知道入住和搬遷會遇到的問題,所以先讓陳明德了解,「我們用了這麼短的時間、已經算是OK了,而且比起他的那個房子(原幸福新邨公寓),真的好很多。」她很為陳明德感到慶幸
入住後,梁明嬋利用A4紙張列印了温馨提醒:「請每天洗澡、每天清垃圾、要洗衣服以及謝謝合作」,張貼在顯眼處,鼓勵陳明德能配合與認真執行。「苦濟拔已,復為說法」她同時也講解「竹筒歲月」的意涵,邀請陳明德日存一善,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她聽從王玉珠的建議,依照臺灣入厝習俗,在家裡煮了一鍋紅豆湯圓,讓大家一起為陳明德慶賀喬遷之喜,再請陳明德試穿新鞋,祝福他迎接新人生。
隔日(11/12),志工陪陳明德返回幸福新邨,整理好要帶到新家的物品,臨去前,陳明德回頭向這個住了十七年的家深深一鞠躬,感恩它的陪伴與照顧。梁明嬋愛的陪伴,陳明德也有所感,回應志工的詢問,他說梁明嬋幫了他很多事,「還有搬到新家了嘛!幫我準備了床呀,還有衣服、椅子、桌子、電飯鍋、熱水壺等等。」
難得他一連串說出這許多東西,因為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幾乎不輕易開口,經常只是對著空無他人的家,回憶往事,回憶曾擁有過的幸福。
王玉珠感慨本有高學歷的陳明德窮困潦倒,幸好遇到有愛的慈濟人,生命有了新希望:「慈濟幫他很大忙,梁明嬋師姊她也很用心,待他就像自己的親兄弟、自己的小孩一樣,她像一個媽媽在照顧一個小孩,給他有、有希望,她對他也蠻有信心的……養老院(如意公寓)這邊看起來是比較有制度,可能會(啟發他)這個心可能會(回歸)正常。」
遭遇一連串打擊的陳明德先生,人生跌入了谷底,在志工協助下,有了新居處。期許未來在志工持續關懷下,他能走出幽谷,翻轉人生,發揮良能。


圖左 :陳明德先生(化名)原來在幸福新邨的住處雜亂不堪,異味難聞。他也因此被下達搬遷令,必須在2024年10月31日前搬走。[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書架上的專業書籍,無聲見證著陳明德先生曾有過的輝煌與風光。六十七歲的他,擁有休士頓大學淨湖分校碩士學位,並曾在知名企業殼牌石油公司銷售部門工作。[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很多時候,陳明德先生經常只是對著空無他人的家,回憶往事,回憶曾擁有過的幸福。兩個女兒出外念大學後,他一個人獨居,連她們的聯絡方式都遺失了。[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冰箱上貼著陳明德女兒和幼兒園小朋友們的合照,是他少數留存的珍貴之物。[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臺灣慈濟志工王玉珠(左)和文素珍(右)陪梁明嬋(中)前去賣場挑選要給陳明德的床,測試床睡起來的軟硬度。[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幸福新邨會計郭麗美(Coco Guo.中)女士熱心地為陳明德講解如意公寓的各項入住須知與規定,以及各項設施的使用方式。[攝影者:葉晉宏]


圖左 :志工王玉珠(左起)、文素珍和梁明嬋幫陳明德安頓好新家後,送給他《慈濟月刊》及竹筒,邀請他日存一善,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攝影者:葉晉宏]
圖右 :11月12日,梁明嬋和幸福新邨會計郭麗美女士陪陳明德返回舊家,整理要帶到新家的物品。[攝影者:葉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