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每當雷漢見到志工們,臉上總掛滿笑容,他都把志工們當作家人。[攝影者:Metta Wulandari]](/community/./images/community/890116F0CE4511EF973CC77D65A79A3D_0.jpg)
在會場上,雷漢的母親芝芝,滿懷感恩地向志工與會員表達謝意:「感謝所有會員願意捐出善款,也感謝所有志工付出時間、精力以及祝福,給予我們這麼大的支持。希望上天能回報各位的善心。感謝慈濟讓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方便。」
芝芝接著表示:「我們非常感恩這些年生活的改善。我的孩子一歲後被診斷得了腦性麻痺,而我需要獨自奮鬥。但自從有了慈濟的幫助,我再也不覺得孤單,好像有一個大家庭,隨時可以支持我。感恩大家!」全場響起熱烈掌聲,大家都為她加油打氣。
◎不向命運低頭 勇敢面對一切
雷漢今年十六歲,罹患腦性麻痺。儘管身體有一些缺陷,但他的生活還是充滿溫暖。母親芝芝從一開始,就展現出非凡的毅力,全力陪伴雷漢,盡力讓他能夠獨立,即使知道這條路充滿挑戰。儘管他的成長道路與其他孩子截然不同,在密集的治療與不間斷的支持下,雷漢持續進步。
母親芝芝分享她滿懷感恩的心情。「能在慈濟會員與志工面前分享我的故事,我感到很欣慰。我很感恩一路陪伴和幫助我們的大家,直到今天,援助仍不間斷。」她深情地說。對芝芝而言,慈濟的幫助不僅只是物質,更是心靈的膚慰,激勵她繼續勇敢前行。
自2015年與慈濟結緣後,芝芝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表示,慈濟提供了各種援助,包括知識、學費以及復健治療費用。她補充,從前雷漢只能虛弱地躺著,如今已經能自己吃飯、穿衣。「他的進步真是太驚人了!」芝芝滿心歡喜地說。
然而,芝芝不想只成為手心向上的人,她希望能回饋社會。她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志工,幫助像她一樣需要援助的人。「有時候我會想,我能做些什麼來回報這一切呢?因為我必須全面地照顧雷漢,幾乎二十四小時都在陪伴他。如果成為志工,我應該怎麼做呢?是帶著雷漢一起參與活動,還是能用其他方式?我經常思考這個問題。因此,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努力投竹筒撲滿。」
◎疾病帶來考驗 全家共同努力
芝芝與先生潘迪(Pendi)的生活充滿了重重考驗。雷漢出生時是個健康、正常的孩子。然而,經歷了一連串意外,包括跌倒、高燒引發抽搐後,雷漢被診斷出罹患腦性麻痺。醫師說明,病毒感染也是疾病的原因之一。
「當醫生第一次告訴我,雷漢一輩子都會這樣,我很崩潰,感覺整個世界都崩塌了。」芝芝回憶起來,眼眶泛著淚光。
為了全心照顧雷漢,芝芝不得不辭去原本的工作。而她的丈夫則繼續從事船員的工作,長時間在外航行,往往數月才能回到雅加達。迫於生活壓力,他們的大女兒不得不放棄學業,選擇工作來分擔家計。
「我們沒有很多需求,只是雷漢比較特殊,當時的尿布、治療、學費都非常貴。所以,工作也只是為了給雷漢提供最好的。我認為這是我的命運,而上天也給了我力量來照顧雷漢。」她充滿信心地補充道。
◎為教育而努力 期盼能改變未來
芝芝坦言,協助雷漢能夠獨立的過程非常艱難,尤其是雷漢剛開始上學時。她提到,慈濟起初可能也有所顧慮,因為他們的家位於北雅加達的穆阿拉•巴魯(Muara Baru),而雷漢的學校,則在南雅加達的格巴尤蘭‧巴魯(Kebayoran Baru),兩地距離相當遙遠。同時,醫生建議雷漢需要就讀特殊學校,而選擇包括位於格羅果(Grogol)、克馬腰蘭(Kemayoran)和丹戎布碌(Tanjung Priok)的學校。
芝芝考慮到,如果慈濟已經提供學費,那麼交通費就應該自行解決,因此她尋找較便宜的交通方式,例如使用巴士。儘管距離比較近的格羅果的學校是選項之一,但她發現雷漢的輪椅,無法在巴士站臺上下樓梯,而如果選擇乘坐電動三輪車,則成本過高。
最後,她決定聽從醫生建議,選擇格巴尤蘭‧巴魯的學校。儘管需要轉車三至四次,花幾個小時的交通時間,但她認為最重要的是讓雷漢能夠接受教育。
在這個過程中,儘管有些人質疑:「一個無法做太多事情的孩子,為什麼還需要上學?」但她始終相信,雷漢需要的是別人的引導與支持。
「感謝真主阿拉,雷漢的姊姊很健康、聰明、懂事,很多事情都能自己完成,儘管她不得不提早成熟。但雷漢呢?如果不是我們教他、支持他,他又怎麼能做到呢?」芝芝傷心地說道。
◎克服交通問題 六次考駕照
在疫情期間,芝芝和雷漢再度面臨挑戰。平時,公共巴士的服務員會協助雷漢上下車,但疫情期間服務員減少,芝芝不好意思請其他乘客幫忙。為了克服這些困難,她決定學習騎機車,並辦理機車駕照。
「我考駕照考了六次才過。感謝真主阿拉,或許是考場的工作人員看我一直來來回回考試,最後忍不住問我怎麼回事。我告訴他們,我需要接送上學的孩子,是一位特殊需求的孩子。他們聽了之後再次幫我處理,終於通過拿到了駕照。」芝芝笑著回憶。
芝芝開始嘗試用機車接送雷漢。起初,她沒有專用的安全背帶,只能用布條綁住當時還小的雷漢。隨著雷漢逐漸長大,芝芝依然每天日曬雨淋,騎著機車接送他上下學。為了讓孩子繼續接受教育,這一切她都義無反顧。
在這段過程中,輪椅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芝芝家裡和學校各有一臺輪椅,這些都是來自愛心人士的捐助。如果需要到醫院,她則會借用醫院的輪椅。而每次到慈濟園區,志工都會準備好輪椅,在一樓接雷漢,讓芝芝可以安心停好機車後再上樓。
◎安裝扶手 協助訓練
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芝芝常常需要依賴周圍人的幫助。「我很感恩能遇到這麼多善良的人,特別是慈濟志工。他們非常了解我們的處境,總是伸出援手,甚至會來家裡探望,確保我們身體健康。」
芝芝提到,有一次志工吳沅砡(慈焯)來訪時,特別關注雷漢如何從房間移動到浴室。起初,雷漢無法自己站起來,只能用臀部移動。雖然這樣對於雷漢來說也能應付,但芝芝堅持讓雷漢多用雙腳。「我不希望他只靠著臀部移動。我希望他可以用腳走路。」她堅定地說。
看到這一切,吳沅砡建議在浴室牆壁上安裝扶手,幫助雷漢自己走到浴室。芝芝說:「師姊問我,要不要我們安裝一些輔助設施,讓雷漢能夠自己走?當時我非常感動,因為我也曾想過要裝這些設備,但因為費用的問題,始終無法實現。感恩志工們,他們真正了解雷漢的需求,並且用心滿足這些需求。」如今,雷漢已經能在芝芝的幫助下起身,沿著扶手練習自己行走。
◎長期關懷 深受啟發
慈濟已成為雷漢和芝芝人生旅途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協助支付教育及治療費用,慈濟還提供各種輔助器具,如輪椅和專用鞋,幫助提高雷漢的行動能力。「因為慈濟,雷漢能夠上學,以比較低的價格接受治療。他們非常了解我們的需求。慈濟不僅僅提供物質上的幫助,還給我們真誠的關懷。他們總是來探望我們,確保我們是否安好,是否健康。」
儘管考驗依然存在,芝芝仍持續努力支持雷漢。她最大的期望是雷漢能夠更加獨立,能夠更好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事務。這是她每日祈禱的內容。「上天賜予考驗,同時也提供解決的方法。我們只需努力,永不放棄。」她說道。
芝芝和雷漢的生活經歷,讓大家看到一個堅毅、無私奉獻,不懈奮鬥的母親。透過周圍善心人士的支持,包含慈濟,雷漢得以持續成長,並過上更美好的生活。芝芝的努力與愛心,證明了有愛、有耐心,加上適當的支持,生活中的任何考驗都能被克服。


圖左 :2022年12月20日,志工吳沅砡(慈焯.右一)與孫子,以及芝芝與雷漢(左一)一同在剛安裝好的扶手旁合影,這些設施是專為雷漢練習走路而設。[攝影者:不詳]
圖右 :芝芝全心投入雷漢的教育,讓他在家中努力學習,盼望他的身心狀態持續改善。[攝影者:不詳]


圖左 :志工定期進行居家關懷,這些暖心的交流,始終是芝芝一家期待的時刻。[攝影者:不詳]
圖右 :志工與芝芝(右一)及雷漢(Muhamad Reihan Efendi.右二)聊天。雷漢的友善,讓志工們都對他倍加疼愛。[攝影者:Metta Wulandari]


圖左 :如今使用了安全背帶,芝芝能更加方便地載雷漢外出。[攝影者:Metta Wulandari]
圖右 :雷漢現在已能雙手合十,向志工表達感恩,令所有認識他的人感到欣慰。[攝影者:Metta Wulandari]


圖左 :2024 年1月5日,印尼雅加達紅溪(Angke)與珊瑚新村(Pluit)地區的慈濟志工在靜思堂舉辦歲末祝福。芝芝(Cicih.右二)感謝所有慈濟志工與會員。[攝影者:Metta Wulandari]
圖右 :志工在靜思堂的活動結束後,送芝芝與雷漢,幫助他們兩人穩穩坐上機車,確保一路平安。[攝影者:Metta Wuland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