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2025年春節剛過,2月9日的平地,體感溫度僅有攝氏10度,人文真善美空拍團隊約七十人不畏寒流,在臺中大里靜思堂展開共修與體驗課程。[攝影者:馬立剛]](/community/./images/community/6769D840EC0B11EFBE0605E52B7E8F1B_0.jpg)
2025年春節剛過 ,2月9日的平地,體感溫度僅有攝氏10度,人文真善美空拍團隊約七十人不畏寒流,在臺中大里靜思堂展開共修與體驗課程。集結來自全省北中南東空拍飛手和初學者的體驗交流,在教學相長及恭喜聲中,延續著年節的歡樂,溫馨的氛圍,心不由自主地暖和起來。
◎救災無畏 智能飛援
在《法華經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被譽為「施無畏者」。當人們面臨恐懼或緊急困境時,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之心聞聲救援,為他們施予救助與安頓身心靈,賦予人們無畏的勇氣去面對恐懼,從而解脫於危難之中。
2018年慈濟成立人文真善美空拍團隊,探勘、協助搜尋救災、紀錄慈濟人文真善美等科技應用。「只要有災難事件就會看到我,今天是在平安的時間與大家一起上課。」首次來到空拍共修的慈濟基金會災防組劉秋伶組長期待地說:「空拍共修是為了防災救難作準備,希望招募更多對無人機有興趣的青壯年一起投入。」
空拍無人機除了防災救助和記錄保留外,還有許多潛能開發的領域。「花蓮慈院應用無人機,為偏鄉不方便下山的獨居長者或慢性病患送藥或物資。」劉秋伶提到慈濟善用無人機的新進展。
由於全球氣候異常,臺灣許多地震與大雨中斷道路,醫療物資困窘。衛生福利部與團隊借鑑國內外經驗,倡議智能無人機任務派遣管理系統,與自動操控無人機運送醫療物資進入災區,填補高危人力負擔。未來期望整合資源建立無人機國家隊,擴大高危情境急救與物資運送的應用範圍。藉由「總統盃黑客松」讓國人看見智能無人機效益,深耕臺灣、嶄露國際。
花蓮慈濟醫院目前對於住在偏僻山區的慢性病患,或是急迫的醫療需求,透過電子處方箋,再由無人機送藥。先將藥品從衛生所送至衛生室或消防局,再由護理師或急救人員送到患者手中。
花蓮慈濟醫院的「想路飛飛」團隊以「馳援藥進」為主題,榮獲2024年「總統盃黑客松」卓越團隊獎。
◎空拍救援 使命必達
慈濟空拍團隊隊長陳榮豐擔任共修的課堂講師。在臺中義消空拍救難隊服務多年,他分享自己參與的災難現場,並透過空拍機捕捉險境重重的救援過程。生動的影片讓在場學員如同親臨其境,全神貫注地觀看。
當螢幕上出現直升機時,陳榮豐說:「加入義消六年,我第一次搭黑鷹直升機。」為了參與白姑大山的搜救行動,他跟著救難隊乘坐「黑鷹」,飛到海拔三千多公尺的山區。
一心只想救援,他從沒想這趟有多難?高山空氣稀薄,搜救地形崎嶇難行,有時充滿橫木、雜草,看不到路。「路都是雙腳踩出來的。」陳榮豐回憶地說:「我靠信念不斷地往前,祈求奇蹟趕快出現,不負家屬所託。」
簡單的行囊,夜裡,陳榮豐冷得無法成眠。出門前,心想「飯糰好保存、好攜帶。」結果隔天被凍成「米冰」,他仍感恩地一口一口啃完。所幸,此次圓滿「生者心安,往者靈安」的任務。
接著,他又分享到南投武界搜尋露營遭大水沖走的憾事。並藉機告訴大家,溪床的安全常識。
課程中有感動人心的故事,還有知識與技術的傳達,陳榮豐藉由艱辛的經歷和獨特的空拍視角,讓大家對於救難工作有更為直觀和深刻的理解。在回顧影片中,他寫道:「我們是夢想的追尋者,也是真善美的守護者。心中的初心與善念,永不止息。」他期盼能招募更多有心的空拍志工,因應未來的需要。
◎空域劃分細 安全飛行高
早上的第一堂課則是由臺南志工陳宜成,爲學員帶來「無人機應用與法規」。詳細介紹了無人機在不同領域中的應用範圍,以及相關的法規和罰則。
無人機的應用相當廣泛,包括空拍、農業、運輸、消防、軍事及巡檢等多個領域。陳宜成解釋了無人機飛行空域的分類,主要分為綠區飛行高度不超過120公尺、黃區不超過60公尺、紅區禁止起飛,另外國家公園和商港則是用灰色標記。「這些飛行空域的劃分是為了確保公共安全與合理的空域使用,避免無人機干擾到其他飛行器或引發安全問題。」
「依循法規是讓空拍機操控飛行時,更無罣礙地在空中練習,確保自身與他人的安全。」陳宜成還談及遙控無人機的相關罰則。違反無人機法規可能會導致罰款或其他法律責任,因此操控人員在使用前需詳細了解相關的法律規定。
民航局針對無人機的飛行活動區域範圍,提供了GIS查詢系統,操控人員可以在圖資系統,查詢國內無人機飛行空域的分類和限制。幫助飛手在安全的範圍內進行操作。
至於遙控無人機操作證部分,陳宜成也詳細說明。依照使用無人機的用途及重量,是否需要考取操作證皆有一定的規定。操作證的對象主要包括政府機關(構)、學校或法人所有之無人機(空拍機)操作人員。持有操作證代表操控人員通過了相關考核,具備安全與規範操作無人機的能力。
課程結束時,陳宜成鼓勵學員保持對無人機技術的熱情,同時不忘遵循法規,確保在各個領域安全且有效地使用無人機。
◎手把手教學 科技與愛的融合
「先開遙控器電源,再開空拍機電源。然後搖桿內八啟動,左搖桿是控制飛高飛低,右搖桿是控制方向⋯⋯」下午室外空拍練習,每組資深飛手對著新人細說從頭。
第一次接觸空拍機的慈濟青年聯誼會志工羅世軒感覺很新奇,「之前有玩過玩具型的遙控飛機,亂飛沒關係,我以為空拍機也一樣。剛上完法規課才知道,並不是我想飛就能飛的。」
今年大學二年級的羅世軒,第一次隨同家人參加慈濟空拍機課程。課堂上講師說明使用空拍機的空域限制、飛行高度,還有須注意之各項法規,讓他了解如何以嚴謹的態度,在合法、安全範圍中操作無人機。
「當我實際操作,從地面起飛到空中,每個步驟都充滿挑戰與樂趣。感恩李長幸師伯的指導,讓我學會基本操控技巧,也發現空拍機視角的獨特魅力。」羅世軒藉由實體操作更加明白,空拍技術是一項有趣的技能。
拿著遙控器體驗飛行時,他小心翼翼地不敢飛太高,原因是「不是自己的機子」。問他還會再來上課嗎?他開心又一臉認真地笑說:「想買一臺來飛。」一旁的爸爸羅錦祺及媽媽楊美君都表示贊同。
參加空拍共修一年的羅錦祺也分享此次的收穫。「講師陳榮豐分享利用空拍機快速掃描,並擴大區域協尋災難失蹤者,幫助救難人員縮短搜尋時間,提高救援效率。」透過影片情境,他深刻體悟,空拍機不只是科技產品,更是拯救生命的重要利器。
在人文真善美承擔錄影、剪輯工作五年,來自苗栗的羅錦祺,從去年(2024)只要時間允許,即積極報名參加空拍課程。從沒接觸過空拍機,到實務操作體驗課後,他驚歎,只要一臺空拍機駕馭得宜,就可以由高空俯視寬闊畫面,或從不同角度,拍攝難以捕捉之絕景,操作的快感和視覺是一種享受,當下令人心曠神怡。
另一對來自南投的曾千瑜和王鴻民,他們夫妻已經參加一年多的課程,曾千瑜說:「上午陳榮豐講師『搜救協尋經驗分享』的課程特別感人。為了救人找人頂著惡劣的天候與環境,還有未知是否尋找得到的天數,讓人很為搜救人員牽掛。但當找到的那一刻,真的很令人感動!」
曾千瑜是陪著先生來上課的,她直言很喜歡這種凝聚感情的共修方式。一旁拿著無人機操作搖桿、專注看著天空的王鴻民笑說:「在慈濟的課程裡,空拍共修感覺最輕鬆。每個月到不同的景點,像是踏青、又能吸收新知,這種戶外課程學習更容易上手。」
學員們對於每月的共修活動充滿期待,儘管耳邊嗡嗡作響的無人機聲,在春寒料峭寒流來襲的大里靜思堂前庭,倘佯在午後捎來的暖陽,望著樹梢頂的無人機,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自在翱翔,學員從嶄新的視覺角度,以高空的模式重新領略大地之美。


圖左 :來自南投的曾千瑜和王鴻民,他們夫妻已經參加一年多的課程,曾千瑜是陪著先生來上課的,她直言很喜歡這種凝聚感情的共修方式。一旁拿著無人機操作搖桿的是先生王鴻民。[攝影者:王秀吟]
圖右 :慈濟基金會災防組劉秋伶(中)組長也在外場用心學習,她說:「花蓮慈院應用無人機,為偏鄉不方便下山的獨居長者或慢性病患送藥或物資。」劉秋伶提到慈濟善用無人機的新進展。[攝影者:王秀吟]


圖左 :手把手教學 科技與愛的融合,「先開遙控器電源,再開空拍機電源。然後搖桿內八啟動,左搖桿是控制飛高飛低,右搖桿是控制方向⋯⋯」下午室外空拍練習,每組資深飛手對著新人細說從頭。[攝影者:王秀吟]
圖右 :來自嘉義學習心高昂的志工魏清和(左),看不出已經七十多歲的爸爸,由住臺中的兒子魏嘉宏(中)全天候陪伴,父子檔抓住機會共處認真共學,上台心得分享傳為美談。[攝影者:王秀吟]


圖左 :慈濟空拍團隊隊長陳榮豐擔任共修的課堂講師。在臺中義消空拍救難隊服務多年,他分享自己參與的災難現場,並透過空拍機捕捉險境重重的救援過程。[攝影者:馬立剛]
圖右 :早上的第一堂課則是由臺南志工陳宜成,爲學員帶來「無人機應用與法規」。詳細介紹了無人機在不同領域中的應用範圍,以及相關的法規和罰則。[攝影者:魏秋月]


圖左 :今年大學二年級的羅世軒(右二),第一次隨同爸爸媽媽參加慈濟空拍機課程。羅世軒藉由實體操作更加明白,空拍技術是一項有趣且能救人的技能。[攝影者:魏秋月]
圖右 :課堂上講師說明使用空拍機的空域限制、飛行高度,還有須注意之各項法規,下午讓學員實地出外現場操作,了解如何以嚴謹的態度,在合法、安全範圍中操作無人機。[攝影者:王秀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