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馬六甲歲末祝福 一人一善啟新章

馬六甲歲末祝福 一人一善啟新章

E-mail 列印
清澈佛音迴盪,慈濟馬六甲分會在《無量義經》的梵唄聲中為2024年歲末祝福揭開序幕。志工們回顧一年的點滴,用實際行動詮釋佛法在人間的精神,以慈悲為指引,修行菩薩道,傳遞愛與希望。

2024年慈濟歲末祝 福暨2025年度主題「正念勤修學與覺,精進力行菩薩道」,證嚴上人期許全球志工加倍努力「人間菩薩招生」,讓每一個社區成為「菩薩區」,營造祥和平安的氛圍,編織從社區延伸至社會、國家的愛與福氣之網。菩薩不離世間法,佛法在人間,唯有身體力行菩薩道,才能在修行中覺悟見道,正是從「學」到「覺」的修行歷程。

2025年1月11日,慈濟馬六甲分會舉辦「志工場次歲末祝福感恩會」,對於上人的呼籲與期許,現場四百五十位志工齊心發願:
一人一善行 精進力行菩薩道;
一人一善食 茹素護生護大地;
一人一善念 正念勤修學與覺。

◎微光引善 照亮人世間

慈濟馬六甲分會執行長羅繡甄(慈瑞)懷著滿滿的感恩,與志工們回顧這一年依循上人的教誨,朝著「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難」的使命,在當地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環保等各志業努力的成果與數據,見證翻轉生命的感動,也看見志工大愛的足跡。

志工楊媄茱(懿緣)特別上臺報告今年醫療志業的特別方案,讓志工能掌握志業的脈動。馬六甲慈濟義診中心自2002年開始,為弱勢群體提供義診服務,隨著社會需要,持續轉型,至今擴展至提供中西醫服務、居家往診、復健治療等,服務的時段也逐步延長。然而,現有空間不足以應付需求,因此今年計劃進行擴建,需要志工共同來護持,並呼籲民眾響應募愛行動,共同凝聚善的力量。

慈濟的慈善、醫療、教育和人文等志業,皆因應世間需求而成就。今年邁入五十九年,即將迎接六十週年,慈濟馬六甲分會副執行長劉木蘭(慈霈)發布2025年分會願景,並宣布啟動「一人一善」,積極持續「人間菩薩大招生」,串聯眾人善念善行,則天下平安。

此時,馬六甲各社區志工幹部與執行團隊代表推著一個「愛」字與愛心竹筒(撲滿)緩緩走進現場,象徵志工團隊齊心行走在菩薩道上,將善的種子向外擴展,步步堅持傳遞慈悲與希望的力量。全場疾呼「一人一善,人人行善;一人一善,萬眾共善;一人一善,共行菩薩道」。

◎佛心師志 恆行菩薩道

2024年12月,馬六甲分會五位志工回臺灣接受上人親自授證,胸前別上「佛心師志」,帶著上人的教誨「為佛教,為眾生」,堅定走入人間行菩薩法。

2000年加入慈濟志工行列,二十四年來陳美燕不曾中斷付出,但卻直到2024年12月才下定決心回臺灣接受上人授證。陳美燕坦言,初期因三個孩子仍在求學階段,忙著工作賺錢和照顧家庭,抱持單純一念心,就是趁著晚上和休息空檔時間投入做慈善和環保。投入過程,她才意識到原來平時丟進垃圾桶的東西,竟然可以回收變賣成為幫助人的錢;而透過慈善訪貧,則親眼目睹社會暗角的悲歌。

「震撼到,原來這個社會上還有如此貧窮,如此骯髒的生活環境。原來做環保回收,可以幫人又可以救地球。投入志工打開我的眼、我的心、我的生活,以前我會『比較』為什麼別人那麼有錢,為什麼自己要那麼辛苦生活等等。」也因有所觸動,生活不管再忙,安排好家裡把握晚上時間,投入慈善和環保,並逐步深入慈濟各志業。孩子長大,間中曾遇到需要照顧孫子,她仍堅持抽空晚上外出做志工。

回首來時之路,陳美燕只有滿滿的感恩與知足。感恩自己能做、能付出,有承擔、有成長,尤其看見曾援助的家庭度過困境自力更生,看見孩子受教育翻轉人生,看見獨居老人能安生安身……將小愛化為大愛,見證小小善行累積成大力量,體悟行善,唯有集合眾人力量才能更強大。因此即使這條志工路陳美燕一路走來不易,但遇到阻礙她會善巧應變,堅持做志工的心未曾退轉。

一直有個心願,想要前往臺灣花蓮精舍的陳美燕,終於在2024年6月踏上尋根之路。在精舍目睹與體驗精舍師父們「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生活,以及被師父們「自力更生,不受供養」的精神,辛勞工作作為全球志工的後盾所感動,以及師父的殷殷教誨,當下她決心完成志工受證。

如今接下上人的祝福「佛心師志」,她勉勵自己多聞佛法,更加積極承擔,並且以愛陪伴,用善解、包容帶動新志工,讓人人志工之路能步步穩健踏實走。「我發願做到最後一口氣!」陳美燕對自我的期許。

◎薪火傳承 從學到悟道

看在韓美蘭(明珀)與鄭惠心(懿定)眼中,無限的欣喜與祝福。兩人皆在不同時間點加入慈濟,由陳美燕陪伴與帶動,一路在社區深耕慈善訪貧。

韓美蘭分享:「兩人常利用上班午餐休息時間或是下班後安頓好家人,再出來做訪貧,看見美燕用心耕耘慈善個案,從中學習很多,也見證美燕一路承擔與投入志工點滴。她早就可以回臺受證,如今終於如願了,很替她開心!」鄭惠心也表示,陳美燕是行動派,凡事將個案擺在第一位,間接帶動與培養她做慈善的態度與精神。

經驗傳承後,韓美蘭承擔幹部,並持續耕耘慈善志業,帶動一代代的新人,2018年受證為上人的弟子。「我因為做慈善改變我傲慢的個性,以及對人生不知足、埋怨等負面情緒,菩薩道是一步步做出來的,只有身體力行菩薩道,才能從學到覺。感恩美燕以身作則,帶動我深耕在慈善付出,轉變我的人生。」

陳美燕也持續培育新人,如今與鄭惠心一起承擔社區慈善幹部,鄭惠心也於2023年受證。陪伴與傳承,是從學到悟、從善念到善行的過程。三人從付出中見苦知福,領悟上人所示,「菩薩」人間化,佛法生活化,從做中學,學中覺,從學到覺篤定方向,歡喜付出無所求,以大愛精神做利益眾生之事。

◎初心恆持 力行就對了

同樣去年(2024年)12月才剛受證的李詩彤(懿湉)與母親林梅英(慈儼)表示,母女倆已是第二次領今年的福慧紅包。當時李詩彤回臺灣參加受證營隊,林梅英陪同見證女兒受證時刻,也藉此因緣,讓她自2004年受證後再次從上人手中接下祝福。上人則親手為李詩彤別上委員名卡,並遞上福慧紅包。

李詩彤分享:「2000年時,因母親帶姊姊報名參加慈濟慈少班,一家人才認識慈濟,也因此一家從小跟著父母親參與慈濟。」在慈濟家庭長大的她,年紀才三十出頭,做慈濟的年資已有二十五年了。

然而對於踏上受證這條路,李詩彤卻反覆思索許久,因她害怕受證後,必須承擔的重任。直到 2022年,她參與《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練習時明悟自己的初發心而決定受證。

「其實在受證營隊時,我內心還是有疑惑與害怕。」李詩彤坦言。當上人賜給李詩彤法號「懿湉」,看到「湉」字時她瞬間豁然開朗,因為「湉」字有水面平靜的意思,上人希望她把心靜下來,這才讓她回想這些年來「為什麼加入慈濟?」以及「為什麼堅持在菩薩道上付出?」

當李詩彤在與上人分享時激動地說:「師公上人,我終於回來了!」一旁的林梅英感動萬分,也很欣慰,畢竟陪伴女兒做慈濟多年,見證了女兒的成長。林梅英表示,這些年李詩彤承擔了慈少的課務以及人文推廣,雖然她們在慈濟這條路上有汗也有淚,但從未想過要退出。因正如上人靜思語,「對的事情,做就對了」。凡事只在一念心,只要是對的事,發心立願,堅持做,就對了!恆持初心,發菩薩心,在人間擴大愛。

◎發願精進 不願再蹉跎

「今年我發願要走菩薩道了!」新進志工胡有鳳堅定且感慨地說。

身為教職人員,大約1995年因為慈濟教師聯誼會而認識慈濟,從一位以藤條教育學生者,轉變為懂得用愛教導學生,並當志工投入慈濟馬六甲兒童班帶動,然而卻因工作忙碌與無有緣者的陪伴和帶動,而斷了因緣。如今看見上人年邁的身軀,聽見上人聲聲呼籲,人生無常,她不願再錯過。

她坦言,2021年退休後,因身旁志工朋友的邀約,她再度加入志工行列,只是當時一心想做,但卻無方法,受到人事物干擾,讓她又起了退轉心。今天她下定決心,這條菩薩道是為自己而走。「我們做慈濟是為了上人『為佛教,為眾生』的心願,不要因為他人而亂了心。保有赤子之心單純地學習,單純地做,堅持肯定有收穫。我退休多的是時間,要做有意義的事,人生才有價值。」

今天了解馬六甲分會今年目標推動「一人一善」,她期許發揮自我在教育上的專才,提供貧困家庭學生免費補習,以及其他教育志業的投入。此外,環保志工是保護地球環境,福田志工是打掃維護靜思堂「慈濟的家」,她最喜歡大汗淋漓,這兩個志工功能剛好符合,又可以付出做好事,她已經拿出手機掃描報名「一人一善行」裡各種慈濟活動的付出。「我要積極去投入我想要做的好事行列!」

席間看見資深志工,以及再度與慈濟結緣後,一直關心她的志工李淑珠(慈存),胡有鳳開心地嚷嚷著:「我的母雞!(意味母雞帶小雞,陪伴和帶動往受證之路邁進的志工)」李淑珠歡喜地表示,兩人早期在大愛媽媽進入校園帶動時結識,非常投緣,看見她退休再度加入志工行列,過程中不斷關懷與開導,人間菩薩道難行能行,凡事學習轉念,唯有轉念才能恆持走下去,也唯有轉念,才能看見不同的風光,過程皆是學習與體悟。

上人叮囑,菩薩道難行能行,聞法入心,行在腳下。慈濟人以身體力行的方式開拓菩薩道,步步種下善的種子,讓菩提成林。慈濟馬六甲分會以歲末祝福為起點,期盼更多人加入菩薩行列,共創祥和平安的世界。

圖左 :當天志工紛紛將日存一善的慈濟竹筒撲滿,拿回來捐獻愛心,匯聚成大愛力量。[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志工手中的福慧紅包,是證嚴上人送上的祝福。[攝影者:錢福權]

圖左 :志工陳美燕(左)積極投入慈善,她協助獨居長者清理與搬家,讓長者有一個安身之處。[攝影者:郭巧雲]
圖右 :志工林梅英(左)從小帶著孩子做慈濟,如今見證女兒李詩彤(右)受證,無限祝福與感恩。[攝影者:郭巧雲]

圖左 :志工胡有鳳(右一)發願朝著受證之路精進,感恩志工李淑珠(中)善知識的陪伴和指引。[攝影者:李經志]
圖右 :陳美燕(中)用心陪伴與帶動,讓韓美蘭(左)與鄭惠心(右)步步踏實走在菩薩道上。[攝影者:李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