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十一位慈濟志工前來高女士的家中修繕施工,一行人的用心讓原本無助的心得到解套,完工時大家合影,一起為高女士一家人加油打氣。[攝影者:顏吟修]](/community/./images/community/98C77340FAB411EFA8914589D7133C83_0.jpg)
「本來對慈濟印象就很好,現在一直加分、一直加分,對慈濟更加信任!」看著一群志工忙碌的身影,屋主吳先生的太太高女士,肯定的語氣表達內心的感受。高女士也跟訪視志工王美雅訴說:「家中整片磁磚幾乎都凸出,牆壁到處有裂痕,內心無比焦慮,不知該如何是好?」
◎專案修繕 給予及時的愛
六十歲的高女士,面對自己日益嚴重的病痛,兩年前不得不停止賴以維生的夜市攞攤生活。王美雅忙著膚慰,同時傾聽高女士訴說過往,先生是新加坡華裔,當年在新加坡相識而結婚,礙於當時(1986年)新加坡有生育政策的限制,於是跟著高女士回到臺灣定居。
當他們歡喜迎接第一個孩子的到來,卻在生產過程中,造成孩子腦性麻痺,當時才二十四歲的高女士,對醫療認知不足,錯過孩子的黃金治療期,現在無法行動的孩子,隨時都要在身邊照顧。現今七十歲的吳先生,八年前右眼青光眼病變看不到,近來左眼的視力也大受影響成為弱視,還有輕微失智現象,前些日子剛開完刀還在修養中,生活家計的重擔都落在高女士身上。
高女士回憶說:「有記憶以來,自己常常生病,家裡花了很多錢在治療我的病,每當眼睛睜開就會看見媽媽擔憂的臉,手指常放在我的鼻子前,看看我有沒在呼吸,也會流著淚說:『還活著!』十六歲時遇到貴人,叫我要茹素病才會好,自從吃素後,我的身體真的就一天天好起來。」
高女士在母親往生後開始誦《地藏經》,當面對人生各種考驗時,藉由讀誦經書從中領悟到,「遇到生活的考驗是自己的業報,就要甘願接受。」高女士悲從中來地說:「自從我生病,兒子會哭著說,很怕我死掉,何嘗自己也是放不下。」種種的壓力以及那徬徨無助的憂愁,常掛在高女士的臉上。
訪視志工林國興拿來竹筒跟高女士說:「從現在起,每天祝福自己好嗎?前世因,我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但現在我們都有學佛,知道因緣果報。只要把心念照顧好,坦然面對困境時就能轉念,心境就會有所不同。」
高女士表示認同,還多要一個竹筒要為兒子植福,她不好意思地說:「以前有收入就會多捐一點給慈濟,沒有工作就沒有再捐款了。」
林國興再度說明:「我們是要增加善念與自我祝福的力量,先生、兒子身體能健健康康,一天一塊錢也是在種善念,在能力範圍內就好,最重要是每天為自己種下希望的種子。」得到正向能量的高女士露出微笑,感受到自己原來也是有能力付出的人。
◎不畏艱辛 修行的好道場
志工一進廚房,發現兩面牆的磁磚已被全打掉清理乾淨,屋主吳先生和太太高女士雖然不能搬重物,但在修繕團隊施工前,事先花了兩天時間慢慢地敲打整理。一樓的佛桌後面都是裂痕,也事先搬離淨空,預留作業的空間。志工讚歎夫妻貼心的舉動,因為這樣可以縮短施工的時間。
十二位志工一到現場就自動分配工作,展現慈濟人的默契。志工李明俊就主動認養一樓客廳,爬上二尺高的工作梯進行牆壁裂痕的披土補修。廚房兩大牆需將牆面凸出不平的地方敲打掉,再補上水泥塗抹平整才美觀,志工朱梅枝、楊景淳、樂美鳳三位就打先鋒,拿著鐵鎚和鑿子爬上爬下的敲打,不畏飛塵與碎石的亂飛。
泥作師傅這次有社區志工陳春風和賴來生前來支援,先從三樓衛浴室脫落的磁磚進行泥作施工。狹窄的樓梯,要將沉重的水泥搬上樓,已六十幾歲的小工孫秀玉,只能費力將一桶攪拌好的水泥一層一層往上提,志工要上前幫忙屢被拒絕,身經百戰的她說:「急不得!這樓梯面比較小,你們沒經驗,力氣沒有我大,我來就好。」隔行如隔山,看似簡單的搬運,實際上一點也不簡單,令人佩服。
陳春風和孫秀玉是結髮近五十年的夫妻,也是工作的好伙伴,已經多次參與0121地震修繕,微胖的陳春風在狹小的衛浴空間施工,不一會兒已滿身大汗仍健談地分享:「世間兩種錢財都要賺,有形財和無形財,不過無形財是賺快樂的。」孫秀玉在一旁備水泥笑著回應:「要感恩有機會來做,是一種福報。」夫妻倆你一句、我一句快樂地「逗嘴古」。
屋主吳先生在旁看著,志工將凹凸不平的牆面用水泥整平變成光滑面,原本擔憂的心轉換成讚許:「你們速度又快、服務又好。」內心的無助瞬間減輕了,話匧子也打開了。談及年少時他曾參加「星光部隊」來臺演習,就喜歡上臺灣,「你們慈濟在新加坡也有,你們真的不簡單。」志工回應:「因為我們有緣呀!」吳先生開心地說:「有緣!有緣!才會遇在一起。」
◎法親修繕 重拾過往足跡
接續下一站,來到八十七歲的慈濟志工方朱月嬌(委員號2325 )家中。行動不便的方朱月嬌早已坐在騎樓下迎接志工的到來,開心得像個老小孩,說:「讓你們很麻煩,慈濟人就是多做多得,就像你們一樣,真好!」並好客熱情地邀約志工進入客廳。她感歎地說:「八年前開脊椎六節,現在行動都需要扶著輔助器才能走,做慈濟要趁年輕快點做。」她一邊說著,一邊還拿著蜜餞要與大家分享。
志工朱梅枝發現客廳牆壁吊掛著方朱月嬌走過的慈濟歷史足跡,指著相片好奇地問,方朱月嬌開心地說:「這張是去臺北大愛臺和阿明拍的,這張是去花蓮做醫療志工拍的。」志工如挖寶般聽著方朱月嬌訴說每張相片背後的回憶。
「師父講要做環保,我就開始做,也邀媽媽和婆婆一起來做回收,家裡的人都很認同,我們也做得很歡喜,以前環保車一星期就會來我們家載滿滿一車的回收物,一直到環保站設立才停止。」方朱月嬌說著過往做慈濟的足跡,思路記憶還很清楚,那分單純與堅毅的心,讓朱梅枝讚佩不已,難得能聽到早期志工分享做慈濟的點滴故事,感覺真開心!
志工吳英章屋裡屋外來回披土修補牆壁,看在方朱月嬌眼裡,滿足地說:「這房子已經五十年了,這次地震裂這樣,已經很好了。」志工前來關懷,讓方朱月嬌感受到慈濟法親滿滿的愛。在離開前,大家在門前留下一張燦爛笑容的合影。
◎汲取經驗 全臺修繕優點
承擔修繕工班窗口的志工林俊良,近個把月來每次開車往返,路上都是星月相伴,他歡喜地說:「今天是施工以來,第一次踏著夕陽回家。」這段期間,全臺各地工班前來支援修繕,從中可以了解各地區生態的不同,工班的養成全靠經驗累積與平日的培養而來。林俊良懷抱感恩的心表達:「慈濟人的愛,不分區從地湧出,看見的不只是愛的凝聚力,更多的是各區勇於承擔的魄力。」
臺北、桃園的工班,因有回花蓮精舍承擔修繕維護的輪值,在實務經驗中已培養出專業及良好的組織架構。臺中工班是自「921地震」的震災奠定修繕的基礎,所以他們的動員速度又快又專業。而高雄工班是因當地建築的興盛,造就營造廠的需求增加,因此人才濟濟,也有擔任公司主管的志工,透過協商請公司團隊前來支援的。
至於臺南的志工,雖然沒有以上的經驗累積,每天只能期盼「一日工班」報名的出現,在即時回報人數上,有很大的壓力和困難點,林俊良說明:「臺南的泥作師傅,因地理位置大部份退休後都會從事農耕,有的也會做起小生意,沒有繼續傳承泥作,所以人才的斷層很大。」
「幸好慈濟基金會自2020年有成立關注長者安全的預防性措施『安穩家園美善社區』專案的成立,平日就有幾位志工組成修繕團隊,這次地震修繕就由這一群志工先行召集打頭陣。」這次因為需求的案件量大,感恩透過全臺修繕志工的招募,很快速的得到各區愛的回應前來支援。
因此,林俊良看著積極投入修繕的吳英章,立刻邀請他成為臺南工班團隊的一員。吳英章回應說:「我不是科班的,是來這裡才學的啦!」林俊良回說:「慈濟人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從不會讓你學到會,還免學費,更讓你長智慧。」聽了這一席話,吳英章高興地馬上答應了。
這次的修繕雖然告一段落,但匯聚全臺工班的愛心付出,讓受災鄉親深刻感受到慈濟人的大愛,慈濟志工也在這次的災害應變中汲取寶貴的經驗。慈濟人在災難發生時,走在最前、做到最後,後續的關懷仍會持續,藍天白雲的慈悲形象再次深植在鄉親的心中。


圖左 :廚房兩大牆面要泥作抺平,在這之前需將牆面凸出不平的地方敲打掉,再進行補上水泥平整才美觀,志工朱梅枝(右)、楊景淳(左)拿著鐵鎚和鑿子打先鋒敲打著。[攝影者:顏吟修]
圖右 :泥作師傅有社區志工賴來生(左)、陳春風(中)和小工孫秀玉(右),先從三樓脫落磁磚的衛浴室進行泥作施工,狹小的衛浴空間,不一會兒已讓人滿身大汗。[攝影者:顏吟修]


圖左 :志工樂美鳳(前)拿著鐵鎚和鑿子敲打廚房脫落不完全的磁磚,敲打時不畏飛塵與碎石的亂飛。[攝影者:顏吟修]
圖右 :訪視志工林國興(左)拿來竹筒跟高女士(右)分享每天都要祝福自己,前世因我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只要把心念照顧好,坦然面對困境時就能轉念,心境就會有所不同。[攝影者:顏吟修]


圖左 :廚房原本凹凸不平的兩大牆面,經志工敲打、濕水擦拭,再泥作抺平的接力合作,呈現光華的牆面,如同受災戶不安的心漸漸被愛抺平。[攝影者:顏吟修]
圖右 :志工吳英章(左)吃重地提著沉重的水泥桶,志工楊景淳(右)看到快速向前協助,一加一的力量更加壯大。[攝影者:顏吟修]


圖左 :資深志工方朱月嬌(前)家的客廳牆壁,掛著走過的慈濟歷史足跡,志工朱梅枝(右)指著相片好奇地問,方朱月嬌開心地說:「這張是去臺北大愛臺和阿明拍的。」[攝影者:顏吟修]
圖右 :志工前來修繕與關懷,讓方朱月嬌感受到慈濟法親滿滿的愛,在離開前,大家在門前留下一張燦爛笑容的合影。[攝影者:顏吟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