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從學校制服開始 印度貧困婦女縫出真實夢想

E-mail 列印
2025年3月11日對菩提迦耶會所縫紉班學員而言,是一個嶄新的一刻。縫紉進階班的學員今天有五位,分別完成了三到二十九件學生制服,也分別取得慈濟基金會承諾的獎勵金。從他們笑顏逐開的臉龐,顯露出這一切真的 都變成可能了,這將會給其他學員取得一個真實的學習目標。

◎獎勵金助力 提升自信心

印度菩提迦耶縫紉班開班於2023年11月1日,老師從最初的萍姬(Pinke Devi)、上午半日班的阿弗薩娜(Afsana Perween),到多才多藝的蕾卡(Rekha Devi),一路走來耐心陪伴中不失嚴格,這個對印度婦女從家事能力的縫紉,漸漸轉化到專業又可營生的技能,也可以大大提升在家中的地位。

縫紉進階班由蕾卡老師所帶領,原有八位學員,但有二位因為家住較遠且缺席太多,而失去繼續上課的資格。目前這六位學員持續學習與成長。今天(3/11)是開班以來,第一次頒發獎勵金。

因為學員們在學習製作政府學校的男孩襯衫,過程中他們也碰到許多挫折,但都在蕾卡老師的耐心教導下,一一學會了技巧、克服了困難。

雖然成品還不是很理想,看起來也有許多皺摺,但為了鼓勵他們持續做下去的動力,基金會將他們製作的襯衫用獎勵金的方式採購,一則讓學員們更有信心,二則可以將這些制服分送給照顧戶的小孩。

◎困難與挫折 轉化成動力

今天累計完成二十九件,來自牧羊女村的露比(Rubi Devi)難掩興奮的說:「我剛加入慈濟縫紉班時,是萍姬老師教我縫製襯衫,現在跟著蕾卡老師學習,一開始我在製作衣領和口袋時遇到困難,蕾卡老師耐心地指導我,終於成功做出第一件。」

剛開始製作學生制服時,因不同大小就有不同尺寸,所以露比常會犯錯,造成肩縫處幅度不夠、或者左右不對稱,穿起來必定不舒服,海外志工林秀榕(明發)就會正色告知說,如果沒辦法製作得更好,就沒辦法支付獎勵金。

她繼續分享提到:「所以我就會努力去思考,如何才能正確地縫製,也不斷地請教蕾卡老師,一步一步地調整,現在我可以有自信的縫製了。」露比感到非常好,因為她為製作襯衫努力了很長一段時間,今天也終於領到了獎勵金。

她表示這筆錢將用來支付孩子的學費:「如果慈濟基金會告訴我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我一定會努力去嚐試及學習。」接下來她會想學習製作褲子,當然如果有其他的需求,只要有人教,她都會想學習,因為她真的對縫紉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她也自勉有一天技術精進了,也會教其他人,讓他們也能學到,並且可以從中賺一些錢。所以她感恩證嚴上人給了這一切:「也因為法師的慈悲,讓我喜歡這裡,更歡喜有機會改變生活狀態,我想再次對師父及慈濟說聲謝謝。」

◎陪伴與期許 生命新樂章

林秀榕表示,這些制服如果以社會的標準,肯定無法通過合格檢驗。「但想想我們用的是電動針車,更多部分都已經進人自動化,打板縫製都進入電腦化。」這裡縫紉機及拷克機都還採用腳踏式,踩的速度頻幅或力道不勻,都影響品質,她笑著說:「這些機器,沒有一點年紀的人,還沒看過呢!」

林秀榕進一步說,其實有些還是可以要求改進的,她看學員們裁剪自己傳統服飾時,剪幅都能控制得很好,留邊的餘布也處理得很好,其實就是經驗和用心程度的不同所致。

「之前在衣領及扣位皺折不平整,讓她們多一塊紙皮增加厚實度,就可以改善,物資不足中仍有可以變通的作法。」林秀榕曾在成衣廠工作過,寬容鼓勵中仍有其專業理念,總是期待學員可以有扎實的技術,才有挑戰更精細作品的機會。

「確實要腳踩的『三線拷克機』,做出精良的『三本機』品質,唯有不斷的做、細心的練習。」說著話同時,林秀榕檢查另一件學員送來的制服。左右拉齊,再看衣服內側,衣領、袖口、衣襬邊緣處等,立即指出胸側縫合處有破口,請學員再補針。

看到蕾卡老師親自將獎勵金送到五位學員手上,那個滿足又安慰的表情,不是領了多少獎勵金,而是這段陪伴的日子,終於縫出了貧困婦女的真實夢,她也不忘提醒,希望領了獎勵金後,品質也要跟著提升。

圖左 :海外志工林秀榕(右)告訴真善美志工胡媛甄(左),這些作品,有些左右不對稱,有些車縫還有小瑕疵,但如果用心一點都可以改善。[攝影者:邱俊良]
圖右 :來自牧羊女村的露比(Rubi Devi,左)從蕾卡老師(右)手中拿到獎勵金,心中難掩興奮之情。[攝影者:胡媛甄]

圖左 :除了製作學生襯衫,露比(Rubi Devi)還會製作自己的傳統服飾,更是得心應手。[攝影者:胡媛甄]
圖右 :製作過程中,有許多的小細節如扣眼修整,仍然由蕾卡老師把關,期待每件完成的成品都有一定水準。[攝影者:胡媛甄]

圖左 :制服摺好放入塑膠袋,貼上大小號碼標示,就像市面上販售的衣物,如果能放入硬紙卡,相信看起來會更專業。[攝影者:胡媛甄]
圖右 :學員在製作制服的過程中,不論碰到任何問題或困難,蕾卡老師(左)總是耐性的一一指導,讓學習過程更順利。[攝影者:胡媛甄]

圖左 :每到課程結束,學員與老師、海外志工都會互道感恩,圓滿每一天的課程。[攝影者:胡媛甄]
圖右 :回家前,學員們也會整理教室內所有物品,清掃地板,隨時保持教室的整潔。[攝影者:胡媛甄]
圖左 :海外志工林秀榕,也總是顧前顧後協助將可回收的紙類收集,把在環保站做環保的習慣,落實在印度菩提迦耶會所,也希望帶動會所每一位志工。[攝影者:胡媛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