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國際認證 骨髓志工專業力

國際認證 骨髓志工專業力

E-mail 列印
春雨綿綿的清晨,2025年3月15日,北區骨髓造血幹細胞關懷小組(北北基)及宜蘭、澎湖等地志工約五百位,齊聚新北市蘆洲聯絡處,參加2025年北區骨髓造血幹細胞捐贈關懷小組國際認證教育訓練,期待以標準化 、一致性的專業素養,提供給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病患與造血幹細胞捐贈者最佳服務。

◎搶救生命 培育國際認證志工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劉家豪:「慈濟被譽為世界三大骨髓庫,是全世界知名的骨髓資料庫,建檔數量已達臺灣全部人口數的百分之二點三,建立了龐大的骨髓幹細胞資料庫。」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的成立緣於證嚴上人的一分慈悲心,而來自各地的志工不斷透過知識性訓練、社區關懷訓練、實際陪伴和關懷捐贈者及協助各大醫院取送造血幹細胞和關懷病患等項目,成立堅實的骨髓幹細胞關懷小組,取得國際認證的志工團隊。

沒有豐富的建檔資料血樣,就沒有機會救人;豐富的血樣資料,需要志工在社區舉辦驗血活動。今天的第一堂課即由資深骨髓關懷小組講師陳慧文擔任,主要說明舉辦驗血活動應該注意的事項、各區塊負責志工需具備那些素養與能力、可能會遇到的疑難問題等內容,實務與理論兼具。

遠從澎湖過來的姊妹倆莊慧姿、莊慧丹,平時在金融業任職,莊慧姿說:「這個認證活動可以學到許多知識又可以救人;因為要救人,所以要不斷地吸收新知,這是與生命相關的重要工作,再忙也要空出時間回來充電。」

宜蘭團隊今年有一位超級業務加入,她是林彣玲。林彣玲走入慈濟之後被女兒笑稱,「只出一張嘴。」林彣玲說:「就算只出一張嘴,也要出一張救人的嘴。」

林彣玲說她ㄧ進來慈濟,無論是擔任培訓幹事或是教育團隊,因著自己的專長,她總是不斷邀約周邊的親朋好友一起來慈濟做好事。加入骨髓關懷小組後,她想運用口才成就救人志業,這需要不斷提升自己,這次她來參與骨髓關懷小組志工的認證,希望增長自己在骨髓關懷小組的專業知能,提升自己的骨髓幹細胞相關知識,參加國際認證,希望未來能夠像大家一樣,講專業救人的話,成就每一個生命的圓滿。

◎癌醫釋疑 捐贈者救人不遲疑

身為第一線的血液腫瘤科醫師劉家豪對於關懷小組志工的付出,感受特別深刻。曾經,在網路資訊爆炸的現代,慈濟骨髓捐贈被許多人誤解,劉家豪醫師在現場一一說明,許多的相關法規,都是時代的眼淚;然而,慈濟人並未被網路假消息打敗,這三十一年來,仍殷勤不懈的持續做著救人生命的事。劉家豪醫師說:「慈濟的關懷小組志工為了一位陌生人的生命,願意去幫捐贈者帶孩子、願意去幫捐贈者工作、甚至曾經有一位志工為了買不到機票,送捐贈者回花蓮去捐髓,向有機票的朋友懇求,只為求一張機票送捐贈者回花蓮取髓……」思及此,劉家豪醫師數度哽咽的向慈濟志工鞠躬道謝。

年輕的臉龐在志工團隊中,特別耀眼,楊薇司小姐是我們的骨髓幹細胞捐贈者,聽完劉醫師的課程,楊小姐笑著說:「劉醫師說的,我的家人都提到過。」但這事關一個人的生命,當志工通知她配對到時,楊薇司仍堅持如期捐髓,她說:「要莫忘初衷!」在捐贈的過程中,她感受到關懷小組無微不至的照顧;她感受到證嚴上人說的不會傷害另一個生命去救人,她更感受到關懷小組在解說每一個捐贈環節的謹慎與小心……,今天上完課程,她更加理解國際認證的重要性,因為任何一個錯誤都會帶來無可避免的傷害,她要以自身經驗與專業說明向身邊的親友宣導,專業的培育太重要了!

「在第一線,救人,改變生命。」宜蘭關懷小組羅文棟是國防部軍艦修復人員,從民國101年因為培訓上課的因緣認識了骨髓幹細胞關懷小組這個功能,他覺得這個功能能夠救人,所以非常有意義。

羅文棟有一位姪女婿,因為急性骨髓瘤,從發病到往生僅短短四個月。羅文棟歸納緣由,是因為家人對這個病症不夠了解,沒有及時的治療,所以姪女婿才會很快地離世。

羅文棟擔任關懷小組之後,他才知道原來白血病也有治療的可能,他舉今天的劉醫師上課時說的殲滅療法,也是一種治療癌症的方法。他特別從宜蘭到臺北來參加認證課程,是因為羅文棟覺得認證是一種自我的提升,對於後續的關懷服務才能夠達到專業的能力,提供捐贈者或者是受髓者最好的服務。

◎國際認證 分級考試品質把關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於2024年底再次通過WMDA(World Marrow Donor Association)世界骨髓捐贈者協會的進階認證,今年2025一開春即接獲WMDA的進階認證證書,因此今年教育訓練內容也依國際標準逐條更新,針對「驗血活動」、「血樣複檢」、「身體檢查」、「捐贈階段」、「捐後追蹤」五大捐贈階段與世界同步接軌, 專業一致性地與時俱進,確保捐贈者的安全,也為捐贈品質嚴格把關。

認證架構,依志工經驗分為四階段,分別是:「歡喜菩薩」、「基礎認證」、「進階認證」與「講師認證」。每一位有意願投入造血幹細胞捐贈的志工,都是「歡喜菩薩」,五大捐贈階段各依實務經驗累積再分為「基礎認證」,「進階認證」,每一位志工,都需參與骨髓中心在全臺舉辦的教育訓練課程,了解不同階段的專業知識並參與測驗認證。

全場近五百位關懷小組志工,有的埋頭苦讀,有的唸唸有詞,還有的互相討論,在下午進行的考試時間,無論白髮或烏絲,不分南北或東西,大家都努力地讀題答卷,就是要完成認證考試,將知識帶回社區好好做救人一命的任務。

宜蘭團隊的江淑芬是一位國中老師,她是骨髓造血幹細胞的捐贈者。江淑芬在民國101年的學校開學日,完成了捐贈的大事,也了了她心中的一個想望,一個救人的想望。

民國78年,江淑芬老師的弟弟,罹患了白血病。當時,慈濟骨髓資料庫還沒有成立,雖然江淑芬搜尋了許多資料,知道有機會可以救弟弟,但是當初苦於沒有血樣建檔,無從救助弟弟的生命,她眼睜睜地看著弟弟在四個月後就離世,那是她心中一個深深的遺憾。

當慈濟成立了骨髓造血幹細胞中心之後,江淑芬馬上去參加骨髓資料庫建檔活動,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幫助白血病患者。

皇天眷顧善心人,當她終於配對成功,江淑芬開心極了!她分享,在捐贈骨髓的前一天晚上,她夢見了證嚴上人,上人抱著一個孩子交給她,江淑芬歡喜的接過抱著,彷彿像是抱著新生命般喜悅,令她雀躍不已。

或許是這一份喜悅,帶給江淑芬在心境上的歡喜,所以她術後完全沒有任何的不適,江淑芬說:「在整個捐骨髓的過程,我沒有吃過一顆止痛。」這樣的經驗,讓她成為一個最好的骨髓捐贈代言人。

宜蘭團隊熱情邀約她參與關懷小組,雖然今天早上六點就要從宜蘭來臺北上課、考試,但江淑芬覺得很值得,她說:「這個認證的課程,就像是爲骨髓關懷小組的志工掛了一個關懷專業的保證,需要透過不斷地吸收新知,才能提供給搶救生命的患者與捐贈者最好的服務。」

考完試的志工們,與講師團隊一起討論題目、一起釋疑,透過思辨的過程,分享各區志工在社區現場的實務經驗,共同釐清問題,讓關懷小組的運作達到一致性與標準化,成為專業的素養。

下了一整天的春雨,像是滌淨煩憂的淨水,大家在一整天的課程與考試的洗禮中,猶似充飽了電的行動電源,將帶著滿滿的能量回到社區,持續為血液患者爭一個活下去的機會。

圖左 :宜蘭團隊今日共有七位志工前來參與認證,大家埋頭苦讀考題,要用專業力為需要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病患與造血幹細胞捐贈者的最佳服務。[攝影者:孫保源]
圖右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劉家豪,分享在醫院第一線觀察到骨髓關懷小組成員的困境與精勤,數度向慈濟志工表達感恩。[攝影者:孫保源]

圖左 :第一堂課程由資深講師陳慧文分享「驗血活動」在社區實施時,應遵守與注意的事項。[攝影者:孫保源]
圖右 :慈濟幹細胞中心行政組長蘇蕙鈺前來感恩所有努力參與認證的志工,並勉勵大家用標準化、一致性的專業力,成就每一個急待救治生命的圓滿。[攝影者:孫保源]

圖左 :造血幹細胞捐贈者楊薇司小姐,為了深入認識慈濟造血幹細胞捐贈的細節,特別前來參加國際認證課程,她在釐清網路不實言論的同時,也願意向周遭的親朋好友說明事實的真相,莫耽誤救人時機。[攝影者:孫保源]
圖右 :宜蘭骨髓關懷小組羅文棟,親身體會過親人因血液疾病離世的傷痛,他主動投入關懷小組的行列,並以「在第一線,救人,改變生命。」為使命。[攝影者:孫保源]

圖左 :宜蘭團隊的林彣玲是一位超級業務,她走入慈濟之後被女兒笑稱,「只出一張嘴。」林彣玲說:「就算只出一張嘴,也要出一張救人的嘴。」[攝影者:孫保源]
圖右 :考試了!當課程告一段落,今天志工們要持續進行五段認證考試,大家都低頭讀題答卷,燒腦練功夫。[攝影者:孫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