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菊島之愛 桐月雨情髓緣心

菊島之愛 桐月雨情髓緣心

E-mail 列印
桐月雨絲紛飛,春寒料峭的臺灣清晨,慈濟志工王麗雲伴著蔡貞惠,以及莊慧姿、莊慧丹姊妹倆,一行四人相伴走進新北市蘆洲聯絡處,這是一年一次回臺灣精進的日子,活動前一天,四人即搭機回臺灣,要將最新的骨髓幹細胞 知識帶回澎湖,堅持勸髓救人的初發心。

◎飄洋過海 菊島的愛與愁

2025年3月15日,慈濟北區骨髓造血幹細胞關懷小組(北北基宜澎),近五百位志工齊聚,參加舉行「2025年北區骨髓造血幹細胞捐贈關懷小組國際認證教育訓練」。

一行人安靜的落坐在講經堂內,莊慧姿、莊慧丹,平時在金融業任職,莊慧姿說:「這個認證活動可以學到許多知識又可以救人;因為要救人,所以要不斷地吸收新知,這是與生命相關的重要工作,再忙也要空出時間回來充電。」慧姿有些小心地說,我們其實沒有什麼經驗,因為我們都找不到骨髓配對成功的人……

澎湖骨髓捐贈小組的種子王麗雲說:「在澎湖宣導活動與在臺灣有許多的不同。」澎湖的人口組成原有三分之一的軍人,再加上澎湖科技大學的學生,是澎湖骨髓關懷小組主要勸髓的對象,他們年輕、健康,是最適合捐贈血樣,儲存骨髓造血幹細胞資料的對象。但是近幾年軍總縮編,許多軍種人數已經縮減非常的多,導致澎湖勸髓志工在宣導上有許多的困難。澎湖的人口老化現象在建檔活動的舉辦也會遇到困境。

雖然大環境改變,但是為了幫血液病患謀求一線生機,王麗雲堅定的表示:「我們要克服難,不要被難克服。」現在,宣導活動就結合公教機關來進行宣導,透過宣導文宣上的QR Code讓更多人能夠認識與了解慈濟骨髓資料庫成立的因緣與救人的使命,恰好今年的課程中,講師陳慧文也提出運用AI科技,提供骨髓造血幹細胞相關資訊,讓精簡的小組也能生出大力量。

◎親身經歷 捐贈者代言人

在澎湖離島,人口老年化,要邀約志工新血已是不易,但種子志工王麗雲自民國八十四年發心承擔這個救人的使命,她即從自己一人的小組,慢慢邀約夥伴加入,坐在一旁的蔡貞惠笑著說:「我就是看她一個人要做這麼多事,我很感動,也就一起來做。」就這樣,澎湖的骨髓造血幹細胞關懷小組慢慢擴編成三人,直至現在已有八人的小組。

在承擔骨髓幹細胞捐贈小組的過程當中會遇到種種的困難,例如:過去許多軍人與學生,都是因為從軍與就學的因緣來到澎湖,後來他們都陸續回到了臺灣本島,當配對成功之後,澎湖當地的志工很難找到捐贈者,也就失去了陪髓的經驗,這對關懷小組志工的培育有一些困難。

其二,因為慈濟的骨髓捐贈風暴,勸髓志工曾經直接被配對到的捐贈者拒絕,這也會影響志工的承擔意願。所幸,今天課程講師台大醫院劉家豪醫師,為大家釐清許多疑惑,細說許多事情的始末,讓志工們更加堅定信心,不折不撓的承擔使命。

在這些困難重重的過程中,讓王麗雲從不放棄的原因,是她在102年,適逢五十五歲時(能捐髓的年齡限制),成為一位造血幹細胞周邊血捐贈者。她親身經歷一位捐贈者從接收到配對成功的訊息,健康檢查、施打生長激素,再回到花蓮慈濟醫院歷經八小時的造血幹細胞收集的過程……她深刻的感受到要成就一個健康的生命是多麼的不容易。

王麗雲親眼看見用生命改變生命的歷程,麗雲覺得,「有因緣救人就是一輩子的使命;只要有心就能夠成就最美的風景。」雖然春雨紛飛,慈濟骨髓造血幹細胞國際志工認證,在大家的努力中,除了提升專業的知能,也匯聚眾人的智慧,一起跟上時代脈動,用智慧與願力髓緣助人。

圖左 :講師陳慧文分享近年AI科技如何運用在骨髓造血幹細胞驗血活動的搜尋方法。[攝影者:顏福江]
圖右 :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劉家豪醫師分享許多網路上的錯誤報導,協助志工釐清許多法規上的問題,是志工們堅實的依靠。[攝影者:顏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