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以工代賑恩德拉吉(左),不知是否在同一村內,大家彼此了解,所以詢問時有點欲言又止,而海外志工李翠珊(右)總是要他用心詢問每個人的狀況。[攝影者:胡媛甄]](/community/./images/community/39204570033D11F0A8944589D7133C83_0.jpg)
◎以茶代 酒查訪 節慶後的考驗
3月17日再次來到「以茶代酒」查訪的日子,醫療團隊預計拜訪恆河比哈村(Ganga Bigha)及恆河比哈可洛尼(Gangabigha Colony)二個地方。
只是很可惜的是,村子裡其中一戶預定查訪對象,因有親人往生,所以大部分附近的人都不在,因而只好另行擇期再訪。
在印度,如果有親人往生,喪家在十二天內家中只能食用蒸食,煎、煮、炒、炸都不容許,當然,更不能使用香料。相互間身體也都不能碰觸,以免不潔淨、很晦氣。
海外志工李翠珊提及之前會所廚師父親往生,提前在七天後回來上工,在地志工都無法接受,寧可自己從家中帶食物或自行在外購買。在我們看來迷信的風俗,在星、馬、臺灣地區,直至今日也還沒完全調整好,那就尊重吧!
◎互動關係影響 印度社會現象
今天的查訪對象基本上都算集中,離課輔班教室也不遠,村中也有二位以工代賑居志工住在此,包括南都(Nandu Chaudhary)及今天主責的恩德拉吉(Endrajeet Paswan)。
而恩德拉吉的哥哥,會所嘟嘟車駕駛的蘇雷德拉(Surendra Paswan)也住在此村落,因此這場查訪充滿待觀察性。
要查嗎?如果居住在距離這麼近的範圍內,經常有互動,那有沒有徹底戒酒還需要查嗎?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礙於同村人,保留一點日後相見的情分,也不方便太直接。但,這是戒酒,一個直接保障村民健康、經濟及家庭幸福的重要作為。
一如所預期的以工代賑們的願力還是不足,總是寄望於海外志工的大力介入,這效果要何時達成?海外志工李翠珊也加重他的責任,要恩德拉吉自行決定該怎麼獎勵,因而出現較往常更多的只送「一包茶」現象,因為他只喝一點點。
在地志工普拉多曼(Pradomam Kumar)說,結婚季還可以節制。但侯麗節,各地親朋好友相聚,不斷的邀約下不喝一點,似乎不近人情。這個理由聽來太牽強,這就是現今的印度,至少在慈濟關心的地區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開創新思路 多元應對的必要
能誠實承認在這大節慶中有「喝一點」的還算乾脆,不必猜測,只是志工告知,守了半年,甚至八個月的決心,卻毀在那幾滴「五糧液」中值得嗎?一切又從零開始!
志工拿出酒精傷肝的照片警惕,但海外志工陳秀珠(明迎)表示:「如果沒到生病或經歷命危,那來的害怕?」這是一條難行的路。但,志工如果沒有定期來問一下,那結局可能更糟。
非常意外的是,今天的受查訪對象,竟然有些是慈善日發放的對象,也有許多位是課輔班孩子的家人,從孩子天真的眼神中,他們多希望父母回應志工的言語是誠實的,志工們又何忍要他們在父母面前,確認父母所言之真實性!父母們是否記得孩子期待他們不喝酒的小小心願?
這絕不是戒酒這麼簡單的一件事,也不是「我只喝了一點水果釀酒」而已,這是一個身教危機,也是讓孩子可能陷入這場惡性循環的漩渦中,翻轉何其困難。
另一方面,是不是各功能間相互主動釋出訊息,每一個個案從多面相取得對治措施,多管齊下,否則每一塊都只是表相的好,考驗的是人力及資源效益檢核,或許每個人、每個功能都有其困難之處。
但在這裡,一個現代的古國中,是不是可以打破曾經有的框架,另闢一條新思路!


圖左 :在印度,不論男女都有可能喝酒成癮,也都有可能是參與戒酒的村民。[攝影者:胡媛甄]
圖右 :因為語言的差異,海外志工與當地村民無法有效溝通,常要借助以工代賑的協力,海外志工陳秀珠(右)坦言,村民如果不是真的生病或有狀況了,要戒酒真的不容易。[攝影者:胡媛甄]


圖左 :有誠實提到侯麗節喝了少許酒的村民,仍然用一包茶鼓勵,希望能繼續堅持戒酒。[攝影者:胡媛甄]
圖右 :經常有同一戶多人喝酒的狀況,所以是否真的都已經沒喝酒?對海外志工來說,難以確認。[攝影者:胡媛甄]


圖左 :以工代賑恩德拉吉(左)拿出酒精傷肝的圖片,讓戒酒還沒有成功的村民看,希望能讓他有所警惕。[攝影者:胡媛甄]
圖右 :戒酒村民如果完全沒喝酒,都是非常高興的迎接志工的到來,也都能如實的對答。[攝影者:胡媛甄]


圖左 :課輔班學生普莉燕蘇(Priyanshu Kumari,右起)、媽媽、祖母、曾祖母一家四代同堂,家中男性戒酒成功,最高興的應屬這群眷屬了。[攝影者:邱俊良]
圖右 :恆河比哈村課輔班的普莉燕蘇(Priyanshu Kumari),看到家人拿到馬莎拉茶,內心忍不住高興,因為這代表爸爸戒酒了。[攝影者:邱俊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