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靜思生活營 認識慈濟的善與美

靜思生活營 認識慈濟的善與美

E-mail 列印
「帶著滿滿的感恩,還有榮幸,來到這個慈濟愛與善念的發源地,參加靜思生活營,一天下來的課程,覺得不只是純粹在學習課程,其實也是來感受這充滿著善能量的地方。」來自臺北與同事們一起參加靜思生活營的吳孝義樂於 分享在一天課程中的滿滿心得。

2025年3月7日至3月9日在花蓮靜思堂舉辦的2025年「全球靜思生活營」78期,有來自共八個國家地區的學員參與。不論路途多麼遙遠,他們都願意從臺灣各地舟車勞頓或是自海外漂洋過海,只為了從兩三天的營隊中課程與活動,了解慈濟、浸潤於慈濟溫暖的氛圍中,感受愛與善的人文境教。

◎相信愛的力量

「非常感動。這邊匯集臺灣還有世界各地八個國家、不同語言的一些菁英共襄盛舉來學習及實際了解基金會為這個世界還有社會,做了很大貢獻,非常令我欽佩。」家人已是長期的慈濟志工,本身也有參加慈濟環保回收分類的吳孝義從一天的課程中,更看到了慈濟在全球各地的行動與付出,更深覺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營隊。

吳孝義更歡喜分享在社區參與環保回收的心得,他表示,在參加一段時間之後,讓他更加相信環保回收真的是慈濟非常有意義的一個志業。吳孝義認為,可能很多人不太會選擇這必須很辛苦去做一些廢棄物及垃圾回收的工作,畢竟它是要頂著太陽、冒著風雨等等既要遭風吹日曬和雨淋又要忍受髒亂的環境。

而參與這次生活營之後,他更能很虛心地感受,明白其實慈濟所做一切就是愛,大家都齊心腳踏實地行動。「聽課程分享提到,環保志業光憑一些志工團隊的力量,就可以貢獻一年百億臺幣產值,讓我非常非常震驚。」

此外,「大捨之愛」關於「無語良師」的分享,吳孝義覺得這種大愛精神非常難能可貴,他認為無語良師是一種完全的利他精神,對往生者及其家屬而言,都同樣具有非常偉大的情操。「他們願意摒棄國人既有的文化傳統限制,把大體貢獻出來做研究,這種愛跟精神,在慈濟這樣的機構才能夠落實及發展。」也因此,儘管是第二次看同一段影片,他還是和上次一樣非常感動。

◎家人般的感動

受公司老闆,也是慈濟志工的陳萬富邀約,第一次參加靜思生活營的林秀娟,因為以往老闆常提及慈濟是志業,必須要用心去付出,和事業不一樣;也因為這樣,她就想著要來參加慈濟靜思生活營體驗一下,到底慈濟這個團體是怎樣的團體?

從參加活動的第一天,林秀娟就已經很震撼。她發現學員人數很多,但是前來協助、服務的慈濟志工更多,而他們的用心在很多小細節都可以看到。「從昨晚,我們到的時候已經那麼晚了,還有師兄、師姊列隊歡迎大家的『回家』。原來我們也是家人,感覺是很不一樣的,我想任何其他團體也都不會做到這種事情。」

另外,林秀娟更讚歎,從今天致贈與學員的結緣品,更看到慈濟人的用心與貼心,讓她有滿滿的感動。「所有不鏽鋼保溫杯,竟然是經過所有師兄師姊先仔細清洗過,再和大家結緣。」這全新的保溫杯,應該是買回家後個人要做的事,而慈濟志工竟然已經事先做好,再將經過清洗,大家收到結緣品即可直接使用,不必再花時間清洗,她認為這是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團體可以做到的事。「是所有志工一起合力完成,我覺得很棒,真的很棒。」林秀娟認為,從報到開始,過程中每一分都是感動,都是用心。

在課程中,一直不斷聽到同理心與利他,讓她印象最為深刻。林秀娟因此也更認同慈濟這一分愛心與善行,更願意加入服務的行列。林秀娟分享,往後若是老闆再提到關於助人、賑災,她願意號召更多人一起參與。

◎學習利他精神

和同事林秀娟一樣,也是因老闆邀約前來參與的簡怡昕,之前關於慈濟的一切,她並不十分了解,只有些許比較模糊的概念。「曾經有聽過,就是蠻多國外的人都有提到,他們會認識到臺灣,是因為知道慈濟,才透過慈濟知道原來有臺灣這個國家。」對此,簡怡昕覺得很有趣。

因而藉由這一次兩天的參與課程與活動,她也真正明白為什麼他們會說,他們是透過慈濟,才知道臺灣這個國家,因為慈濟真的在海外很多地區做很多,深耕於當地。「相信他們應該是真的蠻感念在心,我也覺得相當佩服。」

雖然個人能力不如在課程中與大家分享的慈濟志工,簡怡昕卻認為,每個人不論能力大小,都可以在能力範圍所及,做可以做的事,這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人人從各自可以做的小小事情開始著手,就是所謂的利他,就是能夠幫助別人,她覺得這樣就是一件很棒的事。

平日都有在捐款付出愛心的簡怡昕說起,從日常或是與別人相處時,若是用更柔、更慈悲的心,或是對於生活上的一切都抱持著感恩的心去面對,自然而然,這些都會形成為個人的生活態度,如此對旁人或自己都有很大幫助。

◎好話如冬陽暖

而坐在同一集團同仁林秀娟及簡怡昕身旁的藏族慈仁央金也以其獨特口音分享,此次參與靜思生活營的感想。她感受最深的就是大家都非常熱情,「都很有大大的愛心,特別是早上來的時候,他們都到門口來迎接我們,感覺就是非常熱心。」

除了慈濟志工的熱情歡迎,讓慈仁央金得到滿滿的感動之外,她再從慈濟志工葉燈憲課程分享到的兩句話:「要懂得縮小,自己才會深入人心。」及「七分的表現,給予十二分的鼓勵讚美。」更令她感受最深刻。慈仁央金從好話中體會到,無論是對同事朋友或是家人,能夠如此,他們才有能受鼓勵,有毅力去改善或是去進步。

目前在集團印度公司上班的她也分享,能認識慈濟也是透過很善良的老闆。「在印度,他也有帶動我們去做一些慈善的活動。」慈仁央金如數家珍說起,舉凡探訪孤兒院、打掃街道等活動,他們都在身體力行後,深感做完善事,心情就非常愉悅、很有滿足感。

說及此地,她再想起課程也有分享到一句:無私地幫助別人,就是懂得無私的奉獻給社會,慈仁央金以此自我勉勵並表示,自己也有慢慢建立基礎,只是還在初步開始學習進步中。

◎遠渡慈濟因緣

此次參與活動的學員計來自全球八個國家,其中也有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參與者,大家同樣在佛教殿堂共同學習。第三次自法國來臺的柯路克(Luc castareda),雖然每一次停留都短暫幾個月,卻能以簡單華語與人溝通。大學主修人類學的他,對宗教頗有興趣,因緣際會就在2019年,獲得一個學中文的獎學金,柯路克就整理行囊遠赴重洋,開啟了首次體驗臺灣的六個月學習之旅。

首次抵臺期間,他到花蓮旅遊,到慈濟靜思堂參訪。柯路克從慈濟志工的導覽中認識慈濟,也是這次經驗,引起他對慈濟的興趣。以往認為佛教就是打坐、念經的柯路克,因為此行而有所改觀。「慈濟是很特別的佛教……」他不諱言,慈濟和他所認知的佛教不同,不但如此,柯路克更堅信慈濟是個一直幫助人,行動的佛教團體。

除此之外,他也看到證嚴上人以一位女性身分創造慈濟世界,有種種偉大事蹟,又影響眾多民眾追隨他做助人濟世工作,並有很多建設諸如蓋醫院、學校,做慈善……

這次在臺學習屆期後,柯路克回法國除了想要繼續研究慈濟同時也要持續到巴黎當地慈濟據點做志工。他說起此次參加靜思生活營的因緣是經由法國慈濟志工介紹新北中和慈濟志工黃秋良,而受他邀請前來參加。因為昨晚才自法國抵達臺北,柯路克今晨才到營隊報到,雖是飛躍千里、舟車勞頓,他卻仍精神奕奕,露出笑容毫無「暈機時差」的疲憊。

半天的課程,他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曾國藩針對無語良師的分享,對於慈濟在人往生之後,可以再把身體化無用為大用,他極為讚歎外,更對於其內容,全部的整合過程、處理方式,從大體老師捐贈的計畫,包括醫學生的課程等等都令他印象深刻,滿滿感動與收穫。

人人透過全球靜思生活營活動,認識慈濟在全球推動的各項志業精神及其中內涵,更藉由講師分享者的精闢內容或人生經驗,還有各學員間互相分享與交流,人人更能自我勉勵,能善盡個人生命意義與價值,共同打造一個充滿大愛的世界。

圖左 :「無私地幫助別人,就是懂得無私的奉獻給社會」,慈仁央金(右一)以此自我勉勵。[攝影者:陳李少民]
圖右 :林秀娟更讚歎,從今天致贈與學員的結緣品,更看到慈濟人的用心與貼心。[攝影者:陳李少民]

圖左 :在花蓮靜思堂舉辦的2025年「全球靜思生活營」78期,有來自共八個國家地區的學員參與。[攝影者:陳李少民]
圖右 :簡怡昕認為,每個人不論能力大小,都可以在能力範圍所及,做可以做的事,這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攝影者:陳李少民]

圖左 :慈仁央金分享,看到大家來迎接,讓她感受到熱情。[攝影者:陳土港]
圖右 :葉燈憲分享:「要懂得縮小,自己才會深入人心。」更令慈仁央金感受最深刻。[攝影者:陳土港]

圖左 :關於「無語良師」的分享,吳孝義覺得這種大愛精神非常難能可貴。[攝影者:陳靜惠]
圖右 :從致贈與學員的結緣品,更看到慈濟人的用心與貼心,讓林秀娟有滿滿的感動。[攝影者:孫保源]
圖左 :靜思生活營學員從營隊中浸潤於慈濟溫暖的氛圍中,感受愛與善的人文境教。[攝影者:陳李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