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高金鳳師姊率團隊分享「富有愛心店.愛滿盈」愛心竹筒的推動經驗。希望,志工平時要與慈濟脈動接軌,在於推動的細節上,自能順利婉轉應對。[攝影者:張萬]](/community/./images/community/2B9F89E0046111F0A8944589D7133C83_0.jpg)
◎課程豐富 參與人數踴躍
精進日課程豐富,除了北港團隊分享,又可聆聽德俱師父導讀《靜思法髓妙蓮華》,此次是〈信解品〉;還有宗教處同仁黃慧蓉師姊的「幹部推薦啟動說明」;也從影片了解呂慈悅師姊解說「清淨法水潤澤蒼生」、顏博文執行長「2025年慈善基金會目標與展望」。
一早,來自靜思精舍的德倍師父、德俱師父帶領精進。平時忙於活動的慈濟人,把握因緣深入法髓,與時俱進了解慈濟方向與目標。共有三百三十一位慈濟志工參與,是自2019年以來,最踴躍的一次。
雲林的「富有愛心店竹筒」從2024年起,積極推動。由於鄉下大多是小店家,卻也是容易發揮人情味的地方,在雲林的五個和氣當中,北港成效最為顯著,因此,邀請北港和氣來分享。她們分享的全程,幾乎都講閩南語,很動聽,也要認真聽。
◎北港推動愛心竹筒的緣起
高金鳳從自己的一念心說起。就在去年(2024年)3月份精進日,雲林課務邀請臺北文山區志工團隊來分享「募心募愛.街道成佛道」。高金鳳聽了之後就有股很強的動力想要去推動,但不知從何推起,要如何去放竹筒。
因為她在2023年遇到意想不到的事,開車被撞,接著眼睛視網膜剝離,整整靜養一年未參與慈濟活動,去年(2024年)復出後,對於進行中的勤務需要摸索才能接軌,她用心了解愛心竹筒的相關事項,大概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去年4月9日就偕同北港團隊走上街頭。
去年,她回想慈濟五十八年前,最初的竹筒歲月由三十位婦女從菜市場募起,「五毛錢可救人」。五十八年後,北港有三位家庭主婦從菜市場的店家,一家一家去講。有人歡喜接受,有人拒絕。高金鳳問說:「被拒絕,為何我們沒有被打敗,沒打退堂鼓?因為有目標、有方向。」
北港和氣的目標是募五百支竹筒,「上人發願,弟子要行願,所以要繼續走下去。」從三位主婦發展到現今的團隊。高金鳳心想──如果,以協力組隊去店家推動,若是被店家拒絕,他們會失去信心,因為都太謙虛。「所以,我就想──要如何讓團隊走出去。」
◎足跡踏遍八鄉鎮 勇猛力推
一開始,要從認識的店家去互動,或許店家也會介紹店家、再接引親朋好友。大家聽了覺得有信心,因為有方向了。高金鳳用很流利的臺語說了一句:「走出去後,哇,看到ㄟ,攏是熟識。」
因為平常大家士農工商,各自忙工作,買個菜轉頭就走了,頂多打個招呼,但是走出去之後,打開話夾子,就有說不完的話。那種感覺、那種溫暖,真正是鄉下的人情味與鄉土情,所以大家就很有信心,做得很法喜。
「轉眼一年,店家看到我們就像見到好朋友,就像厝內ㄟ人同款(家人一樣),會噓寒問暖。」無論夏天、冬天、下雨天,高金鳳與團隊都要繼續走下去,不會因為天氣炙熱或寒冷受影響而有了懈怠心,一定要勇猛精進去推竹筒,一傳十、十傳百。
足跡已踏遍北港和氣行政區的八個鄉鎮,但目前竹筒數只超過目標的一半,才三百支。由於這期間,高金鳳曾經跌倒,受傷就無法行走,她請各協力各自去推。但是,大家要高金鳳康復之後,再一起走出去。
「五百支何時才能達成?明年是慈濟六十周年一甲子,全臺的愛心竹筒要有六萬六千支,也是六六大順。」高金鳳呼籲在座的每一個協力,一定要一起走出來。
她請大家看,「站在台上的北港,都是團隊。」團隊走出去會被人肯定,影響力就會非常大。如果只有一個人,只拿一支給認識的店家,這種力量會比較薄弱。
北港團隊跟時間賽跑、與天氣搶時間,到了店家老闆看了說:「喔,師姊,你們這樣很辛苦吶!這麼熱還來點收。」高金鳳回應:「這是本分事」。在夏天大家撐著陽傘,推著手推車照樣走。
走入店家,如果他們說小店沒什麼錢,不想放竹筒時──請千萬不要輕易放棄,勿轉身繞到別家。因為好不容易帶著竹筒進入店家,一定要很婉轉跟店家說:「不會在意多寡,是募一分愛心。」這樣大都會接受。
◎與慈濟脈動接軌 精進生慧
有一家美容院,每個月的竹筒約兩千多元,有次,老闆娘就說:「有的家境很好,慈濟也去救濟啦,沒有落實在窮困人的身上。」高金鳳問她:「有聽到甚麼聲音嗎?」「沒有」。可是卻退出兩個會員,本來竹筒放在明顯的地方,就被收到櫃子底下。
高金鳳跟她表示,0403花東大地震,慈濟已在花蓮蓋永久屋了;還有0121嘉義地震,全臺慈濟人都去幫忙楠西災區(修繕),而且慈濟應急金發了約八百萬元。之後,再過一個月去美容院,老闆娘已把竹筒拿在櫃子上了,經點算後一樣有兩千多元。
這位老闆娘也有其他慈善機構在募,但是她堅持針對困苦人的幫助,並說:「一些富有人家,你們慈濟也去安裝安美扶手,他們有錢,為何不讓他們自己安裝?」高金鳳婉轉說:「救急不救貧」。老人家的居家安全緩不得等。
說到此時,高金鳳強調,志工都要清楚自己要如何婉轉告訴跟店家。而且,進入店家還要介紹:「愛心竹筒,是有申請的,是經衛生福利部(衛福部)許可。」
每支竹筒都有編號,就如一個人的身分證,在竹筒上面貼有衛福部許可文號。去年(113)貼在竹筒背面,今年(114)貼在竹筒上方,每支還有慈濟勸募組的箱號,編號都不一樣,也是每位勸募者所負責的號碼。這些很重要,都要跟店家介紹,團隊走出去,就是要分工合作。
◎觀察細節 婉轉應對
有一次,去一家臭豆腐店,好不容易談攏了,一位師姊說:「老闆,請填寫一下資料。」聽到要寫資料,老闆即說:「這樣,不用了。」高金鳳提醒:「這張表,僅寫店名、地址即可,不是資料;還有竹筒彌封籤的安全性也要讓店家知道。」任何應對都很重要。
當把竹筒放上店家,慈濟人要率先投入(俗稱錢母),講好話祝福。高金鳳說:「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話,包括自己。」在雲林沿海居民大多信仰媽祖,就說:「錢筒噹一聲,媽祖婆就來到家;錢筒噹兩聲,金銀財寶滿大廳;錢筒噹三聲,好因好緣攏佇遮。」
還要告訴他:「放一支竹筒在店裡,可以結很多善緣。」老闆聽了就會跟著投入,再跟他們拍個歡喜心的合照,但有人不想拍,一定要尊重對方。完成這些互動的過程,才再走下一家店。
當下個月再走入店家,不是說:「老闆,我要來收竹筒囉。」這樣會讓人以為放一個月就要把竹筒收回去。而要說:「老闆,要來點收零錢。」如果老闆正忙碌,也不可擅自拿起竹筒到旁邊點算,這表示來得不是時候,要有耐心等待。
要知道店家甚麼時候生意忙碌,要觀察;也要知道甚麼時候打烊,要拿捏時間。若這家忙,可先到另一家點收,之後,再回頭過來,「他會歡喜,我們也輕鬆。」若是,店家還是很忙,都不能勉強,這就是剛剛所講的「跟時間賽跑、與天氣搶時間。」
點算時,竹筒不能離開老闆或店長的視線,要一起算,他們也會想知道店裡的顧客有多少愛心在竹筒裡。若是竹筒滿滿滿,他們也會有成就感;若是輕輕的,千萬不能有嫌少的表情,店家都會觀察。就請老闆千萬不要有壓力,這與錢多少都沒關係,是要給社區居民有發揮善念與愛心的機會。
◎愛心竹筒 找回慈濟魂
如果看到竹筒是空的,也要在表格寫簽收,下個月再去收,才會清楚上次的點收是空的。竹筒空空的,這表示老闆自己沒有投入。
點收到空竹筒,就跟老闆說:「一天一塊錢就好,祝福自己身體健康、平安,還可以祝福兒孫們。」老闆就說:「好好好,一天一元沒問題。」所以,這支竹筒的意義不在於錢多或少,是要給店家自己啟發愛心與善念,而且給他的顧客可以日行一善。
去點收,還要自帶筆、紙、抹布或濕紙巾,因為有些是賣熱食比較會有油湯,先把竹筒擦過,在桌上鋪上一張紙,再倒出零錢,可以保持店家桌上的清潔。還要自備零錢,因為點收後,要投入「錢母」祝福店家。高金鳳再次鼓勵在座:「希望大家都要趕緊走出去。」
放愛心竹筒就是找回慈濟魂。北港已有找回舊會員、增加新會員,再來就是邀請他們來協力聯誼。之前的竹筒沒有背板,現在有背板,寫著「賑災救援」、「長著關懷」、「孩有希望」、「教育扶助」。
所以,可告訴老闆若有看到獨居老人、苦難家庭,稍微留意一下,慈濟可以去做安美,這是上人的慈悲。去點收時,還可分享慈濟現行的脈動及四大志業八大法,給他們聽,讓店家更加了解慈濟的方向及目標。
◎從三位家庭主婦發展到團隊
北港從三位家庭主婦發展到團隊,這三位是高金鳳,以及從教職退休的林翠蓮、謝秀珠。林翠蓮師姊也來分享心得,她在2024年4月間接到組隊叮嚀,就知道是上人的行願,勢必要勇敢踏出去、走入店家。
林翠蓮說:「當接到任務很高興,早上邀約,吃過午餐,就馬上行動。」她表示以前自己很木訥,很少在公眾場所說話,行前就先討論怎麼互動,怎麼觀察店家做生意的時間。
第一天沒有經驗,走入街上剛好中午,很多店家生意很好,就很快走過去,到另外一家,等他們有空了,再回過頭來。第一天的下午,花了三個多小時,走了十四家,也遇到以前的老朋友、過去買東西的店家。
有人會高興問:「老師退休了,做慈濟喔。」以前,林翠蓮都是忙著學校的事,退休前兩年就開始規劃;除了陪伴父母之外,一定要走入社區做利益人群的事。所以鼓起勇氣,三個家庭主婦就開始走,當天就得到很多的愛心店家護持。
其中有一家說:「很多公益團體也來放零錢筒,今天你們慈濟才來喔!」聽到這句話,林翠蓮深感腳步慢了,勢必要勇敢、積極把握時間往前衝,分秒不要空過,不管是過去的朋友、同學、店家,或以前流失的會員,都可以再找回來,愈來愈有信心。
第一次去放愛心竹筒講祝福話,林翠蓮心想:「也是藉由店家的場地接引會眾,能來投一些小錢付出愛心。」當自己要投入「錢母」之前,先講那三句好話。
也希望店家每一天開門營業前,投一塊錢或十塊錢,老闆也可以發心說:「今天的店,要迎接更多的客人共同行善。」所以林翠蓮在忐忑的心情中,愈走愈有信心,在鄉下人煙較少,但在馬路旁邊的店家照樣可以進去放愛心竹筒。
◎團隊精神 分工合作很重要
「放了一個竹筒,就像奉了一尊大佛。」這是陳如雪師姊告訴店家的話,「這支竹筒代表善心人士會踴躍而來,每天存一塊錢不算少。」推愛心竹筒,她覺得自己要有使命感,有使命感就能負起責任,就可把慈濟魂找回來。
住在四湖鄉的李佩芬師姊分享:「因為同村的蔡秋芬師姊招募富有愛心店的成功率很高,受她感動而動起來!」她也分享妯娌之間攜手共善的過程,更把斷線的舊會員又連上線,一家西藥房已繼續誠意付出,李佩芬讚歎老闆娘:「有心量,就有福。」
最後一位分享的彭鳳蘭師姊也是受高金鳳師姊邀約。她自嘲口才不好,要怎麼去跟人家募?她說不到五秒鐘,自己立即轉念:「進到慈濟不就是要勇於承擔嗎!」當下答應,她就跟著高金鳳第一次去送竹筒。
那時,剛好0403過沒多久,大家對地震還有很深的印象,所以第一次去放竹筒學會說的那三句好話,還蠻順利;可是第二個月要去點收時,要講甚麼好話呢?有一位老闆正忙,彭鳳蘭進去就大聲說:「頭家,踏入恁的店,乎恁啥米攏無欠。」忙碌的老闆聽到了,就說:「喔,師姊來了。」他高興轉頭拿竹筒過來算。
去一家紅茶店,老闆夫婦很年輕,他們店裡已經有很多個零錢箱,老闆就說:「我把你們的竹筒,放在比較明顯的地方。」這善緣,讓彭鳳蘭聽了很有信心。
分享結束,北港團隊齊聲呼口號:「北港和氣,富有愛心店小錢行大善,零錢做公益,大愛齊共善,我願意!」
菩薩道上,人人有每一階段的成長過程,小錢行大善走過的心路,會留下愛的足跡,是菩薩用足跡在歷史長河中刻畫溫馨,「富有愛心店竹筒」的推動,正是如此進行著!
◎翻外篇的溫馨事
因為台上分享的時間已到,住褒忠鄉的留瓊玉師姊雖沒因緣分享,卻也有感動的心得。就在去年6月底北港聯絡處出坡,她受高金鳳師姊邀請,一回到家,衣服都沒換、沒用餐,就直接從街頭問到街尾。每一店家都是她舉辦捐血活動和造血幹細胞建檔時去貼海報的店家,一個多小時,就揪了二十二家。
其中一家早餐店是她從小認識的好朋友,每年捐血活動提供二百份自家早餐贊助捐血者。店家每天帶頭一個善念投零錢做愛心,讓劉瓊玉很感動。
早餐店年輕的夫妻很用心,老闆把愛心竹筒放了一個最佳寶座,他工作枱的右側,他隨時推。甚至看比較少人投,會自己投。「我與高金鳳師姊去點收時,老闆會主動把愛心竹筒、背板都擦拭乾淨,讓我們重新再貼上新的彌封籤。」
這位年輕人是富有愛心店中,最年輕的。他很熱心說也可以放一支在他們白沙屯聚會所,每天晚上都有朋友聚會泡茶,可以呼所有好友一起做善事。零錢做愛心,沒有壓力又能時時存著好念做好事。他真的是把善念帶入生活中善用。


圖左 :大家用心聆聽德俱師父導讀《靜思法髓妙蓮華》的〈信解品〉。[攝影者:張萬]
圖右 :在年度的開始,宗教處同仁黃慧蓉師姊特別來說明「幹部推薦事項」。[攝影者:張萬]


圖左 :北港三位主婦之一的林翠蓮,希望愛心店家每一天開門營業,老闆投一塊錢或十塊錢,也可以讓顧客發善心。[攝影者:張萬]
圖右 :陳如雪師姊分享推愛心竹筒,要有使命感,有使命感就能負責任,就可把慈濟魂找回來。[攝影者:張萬]


圖左 :住在四湖鄉的李佩芬師姊,因為同村的蔡秋芬師姊招募富有愛心店的成功率很高,受她感動而動起來![攝影者:張萬]
圖右 :彭鳳蘭師姊分享第一次去放竹筒,學會說了那三句好話,還蠻順利,就會有信心。[攝影者:張萬]


圖左 :北港團隊分享,有三十一位成員上台,留瓊玉師姊是其中一位。因為台上分享的時間已到,她雖沒因緣分享,卻也有滿滿感動的心得。[攝影者:張如容]
圖右 :每支愛心竹筒上面都貼有衛福部許可文號,就如一個人的身分證號。[攝影者:高金鳳(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