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課程中,阿米特(右)用心聽取有關慈濟志工精神的內容。[攝影者:胡媛甄]](/community/./images/community/D9C401F0FF5111EFA8934589D7133C83_0.jpg)
又加上語言的限制,不得不採用英文和印地文交替翻 譯,這也大大影響了課程安排的廣度,但團隊理念與慈濟精神的建立,就相對重要,這也是訓練課程中的重點。
◎母親的足跡 播下善的種子
參與的志工中,明顯有在各功能付出者,體會和感觸就特別深,而責任感和使命感也特別強烈,但不可否認的是佛陀雖在這裡成道,種姓制度和長期貧困中的缺乏未來性,成為社會轉型的阻力。
近年遊客增加,變質的布施觀念,使得向遊客乞討及向部分寺廟或NGO,取得食物成為日常,這也廣邀民眾參與培訓,成為艱困的任務,但只有努力向前,才有可能播下未來的善種。
海外志工李翠珊,今年參加了馬來西亞英文組見習,上週才認真連線上課,今(3/9)又參加印度在地見習課,她覺得雖然兩邊課程內容不太相同,分享人員及緊湊度有差別,但她覺得都很高興,特別在印度實際參與醫療及家訪,有做的感覺更能體會慈濟精神所在。
以前覺得慈濟一堆規定,制服、頭髮、繫腰帶,走路說話都要管,真的很麻煩也提不起興緻,她完全無法理解母親為何可以在慈濟歡喜付出超過三十年,直到2023年10月23日母親往生,眾多法親前來關懷助唸,才感受到這團體的不一樣,一股溫暖充滿心頭,因而開啟重返找尋母親的慈濟之路。
李翠珊的母親—彭思梅(委員號31042,慈勤),在2015年搬到吉隆坡和她同住,因此李翠珊從吉隆坡重返芙蓉市,再到麻六甲,拜訪母親所有的慈濟好友,從他們的口中重新認識自己的母親,是一種思念,也是期待從中理解母親過往快樂人生的點點滴滴。
她留下母親的委員證、法船、佛珠和餐袋,把其他的衣物都拿去和法親們結緣,她印象最深的是拿到西裝外套的海外志工林秀蓉,和她說:「我替你保管,等你受證時再還你。」這句話也促使她走入這個團體。
從去靜思堂參加活動,到被接引進人醫會,再帶著護理專業來到菩提迦耶,這遲來的因緣終究還是來了。李翠珊能感受到這股付出的快樂,也在印度體悟到貧病交織的痛苦,從陪伴每一個醫療個案,協助村民清理傷口,到送藥、衛教、親臨醫院並和醫生保持聯繫,這個沒假日的工作,打破她在馬來西亞的所有認知,但她卻甘之如飴。
見習對她而言或許只是程序,與母親先後走上慈濟路,才是母女連心的法親緣。她自己口中的「香蕉人」,必能內外合一。
◎學習與付出 承接慈濟使命
長期以來在人文真善美投入的阿瑪爾(Amar Kumar)今年參與培訓,透過鏡頭記錄村民的生活變遷,見證他們的改善與成長。然而,對於自己國家的百姓,仍難從過去的習性改過來,讓他意識到真正要改變的,不只是提供物質上的幫助,更要透過教育與引導,讓人們學會自立,培養內心的知足感。
他認為,庇蔭眾人的參天大樹,也要從小小一顆善種開始,真正的善行,不只是單純的施予,而是能夠啟發與成長,讓受助者最終也能成為助人者。而這些都要靠印度在地志工,只有自己願意找更多人一起出來,力量才會大,對自己的百姓更有說服力,否則許多民眾為了取得眼前利益,所有配合行為也只是屈就而已。
另外,他也覺得年齡只是一個數字,真的要做善事不分年齡,他也覺得他們確實還很年輕,但重點在看每個人是否願意做,若給予藉口,就什麼都做不出來,也無法讓自己成長。他表示﹕「我們可以做什麼給慈濟,我們不只是帶人來慈濟,而是要努力學習、用心付出,如此才承接得了慈濟在印度的志業。」
◎信任的建立 改善民眾生活
另一位印度在地志工蘇蒂(Sweety Raj),用以工代賑的方式在慈善組承擔,平日除了跟著海外志工駱美花(明晴)做訪視及複查外,經常個案被提報後,都會立即前去做初訪,必要時再約個時間深入查訪。在實際參與訪視的過程中,她看見了擺脫困境努力向上的個案,也看到貧病叢生之中的生命韌力,但也有自己坐困愁城始終等待別人捐輸者。
以前這都是她生活中的鄰里小事,日復一日的發生交替著,直到她進入慈濟,學會了如何利用有限資源做有智慧的協助,也知道用同理心激發案家掙脫困境 。
今年起的每月慈善發放日,也改由她承擔規劃,從人員安排、車輛分配及案家戶數、物資清點,才讓她覺得真的不簡單,會後的資料彙整、記錄,都讓她覺得還有很大的學習和成長空間。她說今天是見習,相信明年可以努力朝培訓前進,也會在這一年內讓自己能力更提升,更有承擔慈濟志業的條件。
阿米特(Amit Kumar Singh)分享到,今天課程中兩個非常重要的主題:第一是慈善,如何讓慈濟在比哈爾(Bihar)產生影響力;第二是藉由某些志工的真實案例,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如何做慈濟,進而一樣來改變人們的生命價值。因此,今天的培訓內容更具實踐性,更可應用在生活中。
「今天讓我感觸很深的一點是,生命有限慧命無盡,我們要深思如何在這個世界上做到這一點。其實我們所做的事情會在這一生中反映出來,並影響我們的未來生。」因此,阿米特體悟到如何生活、做了什麼、造了什麼業力,以及在這片土地上做了什麼善行,這些都會累積並影響著生活。「因此我會努力募心募愛,並帶入更多人一起為慈濟為自己的同胞而努力。」
◎攜手共進 團隊成長與反思
志工石慧麗也轉達訊息給志工們:「上人總是提醒我們合與和的意涵,希望我們都能團結在一起,共同成長,今天我們有心想要成長,就可以達到共同成長的目標。我們都不夠完美,但我們可以從錯誤中學習,一起在付出中了解生命的價值。」
經過週日(3/9)首場的培訓課程後,團隊隨即在週一(3/10)下午進行了檢討與反思,請參與課程的以工代賑人員,針對課程內容、課間時間及翻譯等方面提出改進建議。另外,培育組也會對課程節奏做適當調整,確保理論與實作能夠更均衡分配,提升學員的參與感與收穫。這些改進將應用於下一次的見習培訓課,讓培訓更加完善與有效。
印度培訓這條路,走來想必艱辛,但開始了就有希望,有人願意承擔就有機會生根,或許這塊無法用常規看待的荒漠,在一群有心人的澆灌中,可預見綠樹成林。


圖左 :阿瑪爾((Amar Kumar,左)除了是人文真善美志工,更因為能聽懂中文,又能說英文,經常是志工的翻譯。[攝影者:胡媛甄]
圖右 :除了耐心陪伴,李翠珊(中)更是用心為關懷個案做衛教,期待每一位個案走出病苦。[攝影者:邱俊良]


圖左 :近二個月的慈善日,所有規劃及相關細節交由慈善組以工代賑負責,2月23日的慈善日蘇蒂(坐者)從報到、物資的配置、人員的調動都要學習。[攝影者:胡媛甄]
圖右 :海外志工李翠珊(右)因為專業護理背景,在印度發揮很大的良能,每每在探視關懷個案過程中,總是貼心的聽個案訴苦。[攝影者:胡媛甄]


圖左 :在3月9日的見習培訓課程,阿瑪爾除了是司儀,也是翻譯,更在活動筋骨時做帶動。[攝影者:胡媛甄]
圖右 :上午的見習課程結束,蘇蒂(右二)與迪亞一起領取回程點心,期待下次課程再見。[攝影者:胡媛甄]


圖左 :阿米特(中)分享在這個遊戲中,團隊合作及共同承擔責任的重要。[攝影者:胡媛甄]
圖右 :以工代賑蘇蒂(右)屬於慈善組,每個月個案家訪及複查都用心去記錄,而海外志工駱美花(左一)總是用耐心陪伴她。[攝影者:林秋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