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2025年3月8日萬華靜思堂舉辦年度第一次慈誠暨委員培訓和氣課。慈濟志工歡喜迎接二十二位培訓新發意菩薩。[攝影者:潘朝清]](/community/./images/community/4078197003D711F0A8944589D7133C83_0.jpg)
◎恆持初心 勤精進
講師朱淑芬鼓勵學員,「培養正知、正見的信念,訓練守之不動的道心。」身為慈濟志工都擔負著關懷社會的責任,「把服務人群當作終身的志業」,經過一年的見習,加上今年一年的培訓,希望造就出有責任、有使命感、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的快樂志工。
朱淑芬邀請所有的學員一起發願「在慈濟做到最後一口氣,無怨無悔走慈濟路,天長地久如一日。」承擔使命,恆持初心勤精進,讓生命發光發熱。
「要把握當下,不再隨緣度日!」學員蔡淑貞決心融入慈濟大家庭。上人的開示「能夠勇於超越、突破自己,與時日競爭就是精進」,她內心默默回應:「阿貞不會退轉,會守住初心。」在網路能夠日日聽到上人的《靜思妙蓮華》,法水日日滋潤她的心,讓她能夠學而修、學而能行,再學、再修、再行,以至精進。參加慈濟讓她感到非常幸福,她決心守住初心,跟隨上人,和慈濟師兄師姊,共同修行菩薩道。
「慈濟十戒」是守護慧命成長的規範。證嚴上人的慈示「人間紊亂,乃因不守戒律,喪失心靈道理,致人倫失序,每個人都有責任,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家庭社會要做到這分責任,須從自己守好規矩開始,而慈濟十戒亦是個人明哲保身之道。」講師劉世錦希望所有的新發意菩薩,都能持守十戒。
走入慈濟,學員孫鳳第改變了晚睡晚起的習慣。她說,只要有慈濟勤務,前一天晚上就會警惕自己,要早一點睡。做慈濟以後,體悟使命與責任感的重要,只要有勤務一定會準時到。生活上的改變,以前與家人在外面聚餐會享用大魚大肉,現在聚餐也以簡樸的蔬食為主,自己在家裡就茹素,齋戒茹素可以長養慈悲智慧。
講師游鎧懋分享,「靜思勤行道,慈濟人間路」就是慈濟宗門,自1966年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之後,就拉一個火車頭,從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到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社區志工、環保四大八法,全球慈濟人合和互協,走過將近六十年。慈濟不是只有這一期的慧命,而是生生世世的菩薩道。游鎧懋說雖然沒有「慧根」,但是也要「會跟」,期許學員在菩薩道上能夠跟緊上人的腳步。
學員蔡玉鳳提到,做慈濟只要有心,就有時間。參加培訓後對「四大志業」慈善國際化、醫療普遍化、教育完全化、人文深度化,四大志業加上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工,即是慈濟的「八大法印」,有更深的瞭解,慈濟邁出的每個步伐,都是為佛教、為眾生。最常承擔福田、告別式、環保、香積,最喜歡做的是香積,只要是和氣二的香積都會承擔,而且做得非常歡喜。
◎從一生無量 盤點踏實生命
回首當年飲水思源,委員編號一百九十號,八十四歲資深志工邱石夏子(慈勳)親臨現場分享,天天薰法做筆記,她說:「我覺得我自己比以前更聰明!」一年做二十三梯次醫院志工,茹素四十年的她感恩上人,做慈濟讓她越做越健康,又學到知識智慧。邱石夏子表示:「做慈濟是我們的福氣。」期許資深及新發意菩薩看到人都要講慈濟,把上人的佛法發揚光大。
萬華第一位委員張魏堯霜(靜祥)由大女兒張真樺代為分享,她敬佩媽媽只要聽到上人的法,總是不厭其煩分享給家人及在外面所認識的人。張真樺三姊妹中,兩位已經受證,小妹在見習,要做到上人的期許,不是只有一代做慈濟,要代代相傳做慈濟。
委員編號三二四,人稱「妙媽媽」的陳黃金色做慈濟很歡喜,在慈濟多了好多女兒。志工楊美麗分享,六十歲才受證的「妙媽媽」是拚老命成就慧命,九十幾歲還每週三都去慈院做志工,九十六歲高齡圓滿人生,完成心願做大體老師。做到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的「妙媽媽」,上人讚歎她的人生是最有價值的人生!
提供西昌街自家工廠做為中正萬華聯絡處的委員楊吳寶綉,在女兒楊茹云的牽引進入慈濟,她常說「我生女兒的生命,女兒生我的慧命。」西昌街聯絡處接引眾多社區會眾加入慈濟大家庭,開枝闊葉培育千多位萬華區慈誠委員。楊茹云緬懷分享,媽媽楊吳寶綉就像是萬華大家庭的阿嬤,看著子子孫孫不斷延綿,由一而生無量,心手相連耕福田。
◎四威儀 展現整體美
講師汪儷庭、蘇愛婷為大家示範解說「學佛行儀」。蘇愛婷說,學習合掌、問訊、頂禮,大家動作合齊,更能展現整體美。合掌的意義是:「做人行中道,雜念歸一心。」禮佛三拜也是佛門禮儀,是要折服驕慢心,見賢思齊,懺悔業障。志工們協助指導學員如何禮佛、跪拜、頂禮,合掌與放掌要整齊,練習「問訊禮」,第一、第二問訊要彎腰九十度鞠躬,第三次鞠躬上來時要打手印「毘廬印」。
慈濟志工來自不同背景,卻因制服而整齊平等;透過制服,志工展現個人威儀,讓見者心生歡喜,從而投入志工行列,共同展現合齊之美。現場慈濟志工也示範,依各種場合、活動與勤務需要,有不同的穿著和搭配,以符合禮儀與務實的需求。
「食的威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講師顏玟榛分享,吃飯也是一種藝術,端碗的時候我們「龍口含珠」、持筷的時候「鳳頭飲水」,龍鳳來朝也是用餐時的自我祝福。並叮嚀學員要隨身攜帶環保碗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講師張雪枝一面解說寮房中臥的威儀,培訓學員也在一邊練習操作。如墊被的蝴蝶結要朝上,墊被與冬被如何摺疊整齊,棉被摺成三分之一,並將整齊的一面朝向寮房門口,枕頭上也要墊一條素色毛巾。
◎茶水入心 法水入心
靜思茶道體驗課程,學員透過洗手、靜心,讓身心煥然一新。志工謝春梅帶領學員進入清淨的思想境界,讓學員領略靜思茶道之茶學與美學。透過志工陳盈如和李碧桂,結合茶道專業與慈濟人文,循序漸進地引導學員深入茶道的世界。
陳盈如分享,「合」字是由人、一、口組合而成,只要我們能夠共一心,就能成就一大好因緣可以共善事。她提到,我們在喝茶的時候,碗杯上面有《無量義經》有著佛陀的菩薩法,教我們怎麼樣做事情,在人世間對事、對物、對人的相處之道。
謝春梅講解「茶水入心 法水入心」,靜思茶道的中心思想,以慈濟宗門法脈《無量義經》為指導原則。靜思茶道由花蓮靜思精舍德( 亻凡 )法師,設立「靜思茶道八禮法」,教導學員皆須「以茶入道,以道入茶,茶道合一」,落實於生活中行、住、坐、臥的禮儀規範與美感,進而推廣成為自覺覺他的學佛之道。
學員胡家為,因為帶領菩提親子鐘鼓班演繹,逐漸參與慈濟各類活動,在團體中學習與成長。2023年小巨蛋《無量義法髓頌》經藏演繹,有了深刻的體驗,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深入他的心。去年,他很榮幸參加青年志工團隊,與夥伴們一起學習,並加入「紅日鼓隊」。胡家為表示培訓課程可以與大家共同學習成長,讓他法喜充滿。
學員林坤隆分享加入慈濟後,最大的改變是能以高緯度、平等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事物。從事智慧家庭系統整合的他,現在更能以同理心和工班師傅溝通配合,讓工程更加順利圓滿完成。
今天的課程讓學員林承周體會到,行住坐臥皆是禪,無論是品味茶道的人文、摺疊棉被當下的用心,或午齋食的威儀,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是修行的機會。面對外界的煩躁和壓力像火宅一樣,林承周來到慈濟後,心中的火焰漸漸熄滅,內心也慢慢變得清淨和寧靜,就像觀世音菩薩的甘露水一樣,滋潤著他的心靈。課程中被大家的專注與努力所感動,他表示會修正自己的習氣守十戒,往菩提道前進。
志工陳靜慧分享,慈濟人在行、住、坐、臥當中都是禪,有規矩、有威儀,展現慈濟團體之美,我們的氣質也會更提升。大家發了好願進來做慈濟,就要身體力行,所以要守住最初一念心,才是最重要。我們都是凡夫,有時做事情時會遇到考驗,但是要想到當初發的那一念心是什麼?是對自己誠正信實的承諾,所以告訴自己,要有始有終地跟隨證嚴上人做慈濟,讓慈濟的美與善永永久久流傳。
新發意菩薩經過「衣、食、住、行」及佛教儀軌的共修,學習慈濟四大八法,人文禮儀皆蘊涵於內。猶如一顆小種子經過陽光、雨露、土壤的滋養即將發芽,在慈濟宗門裡生根,跟隨上人的腳步,學習上人的慈悲,守護天下蒼生。


圖左 :講師朱淑芬邀請所有的學員一起發願「在慈濟做到最後一口氣,無怨無悔走慈濟路,天長地久如一日。」承擔使命,恆持初心勤精進,讓生命發光發熱。[攝影者:潘進川]
圖右 :飲水思源單元邀請委員號一百九十號,八十四歲資深志工邱石夏子(左二)現身說法。[攝影者:潘進川]


圖左 :「慈懷柔腸慈濟人,千手千眼觀音形象,為拔苦奔走長街陋巷,為與樂不畏天黑風寒,右挑如來家業,左擔慈濟精神……」妙手生華用優美的肢體語言,詮釋慈濟的精神,感動許多人的心。[攝影者:潘進川]
圖右 :學員蘇湘婷用心練習後,行「問訊禮」第三次鞠躬上來時打出標準的「毘廬印」。[攝影者:潘進川]


圖左 :學員包麗娟(右)、蔡玉鳳(左)學習住的威儀,將墊被與冬被摺疊整齊。[攝影者:潘朝清]
圖右 :謝春梅(右)分享,我們的組隊長,雖然是帶領我們,但他們有一顆熱誠服務的心,今天用他們的真心,為大家奉上一杯最有人情味、最溫暖的靜思茶。[攝影者:潘進川]


圖左 :學員孫鳳第說,只要有勤務,前一天晚上就會警惕自己,要早一點睡。做慈濟以後,體悟使命與責任感的重要,只要有勤務一定會準時到。[攝影者:潘進川]
圖右 :學員林坤隆分享,加入慈濟後,最大的改變是能以高緯度、平等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事物。從事智慧家庭系統整合的他,現在更能以同理心和工班師傅溝通配合,讓工程更加順利圓滿完成。[攝影者:潘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