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菩提迦耶課輔班 首度親師生攜手共築未來

E-mail 列印
2025年4月5日,菩提迦耶恆河比哈村(Ganga Bigha)活動中心洋溢著課輔班新學期的喜悅。為了讓活動順利推展,共有八位海外慈濟志工、六位以工代賑志工,以及兩位慈青共同投入協助。課輔班老師迪亞( Deepa Singh)、納姆瑞塔(Namrata)與烏根德拉(Upendra Kumar)也特別為孩子和家長們準備了溫馨的迎新活動,讓這場新學期的起點更加難忘且富有意義。

慈濟志工們一到現場便隨即分工:教室外,志工黃釋玉(慮澤)主動拿起掃帚,清掃教室前庭;報到處阿莉亞(Aliya Rahman)也正忙著準備資料。教室內,本土以工代賑志工忙著懸掛布條。由於教室裡沒有椅子,志工們鋪上塑膠布,作為稍後家長和學生的座位。

◎教育孩子 家長與老師一起來

這天不僅是課輔班新學期的開始,更是首次邀請家長一同參與的日子。學生與家長們懷著期待的心情,走進這個充滿愛與希望的學習空間。老師們則期盼透過這場說明會,讓家長更加了解課輔班的理念與課程安排。

活動分為兩個梯次進行。首先登場的是二、三年級,共有九位學生與十一位家長參加;接著輪到四、五年級,共十九位學生與十三位家長出席,整個教室氣氛溫馨而熱絡。

在報到處,阿莉亞以溫暖的笑容迎接每一位孩子和家長。其中,一位母親因家中無人照顧小孩,便抱著年幼的孩子一同前來。由此可見,家長們渴望了解如何與老師合作,也展現出願意共同陪伴孩子成長的心意。

報到後,孩子們和家長進教室前先脫下鞋子,整齊地排列在門口。當學生與家長都就位時,在教室外一位約三、四歲的幼小女童,蹲在鞋堆前。志工原以為她是在玩弄鞋子,走近一看,才發現她也將自己的鞋子脫下來,整齊地擺放在鞋推中間,一雙粉紅色的小鞋子特別顯眼。

這一幕不禁讓人想起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為了給孩子良好的教育,特地遷往有朗朗讀書聲的地方。這位小女孩,莫不是也受周遭學童的影響而萌生學習之心?只因年齡限制,讓她暫時無法進入教室。常說,「要翻轉命運,就需從教育著手。」恆河比哈村的課輔班,只是慈濟在佛國辦教育的前奏曲,教育的未來,將無可限量。

◎有效的學習 班規不可少

「Ho He Ho EeEhOh,Ho HeHo Ee—Eh……我們都有一個願望,沒有煩惱快樂成長;不管你站在什麼地方,抬起頭都是一樣的太陽……」迪亞老師帶動大家手語歌〈地球的孩子〉。這首輕快的曲調勾起印度當地人的律動細胞,孩子與家長隨著韻律開始舞動,開心地跟著唱和,氣氛十分活絡。

接著,教育團隊播放了一段影片,介紹甘滿季(Gaina Manjhi)這位由「手心向上」轉為「手心向下」,關懷貧困的大愛典範。影片結束後,烏根德拉老師向大家詳細說明個人衛生應注意的事項。

包括:修剪頭髮與指甲、定期更換制服、不可隨地吐痰或亂丟垃圾、正確使用垃圾桶,並在吃飯或上廁所後務必洗手。他也提醒學生要提升安全意識:不接受陌生人提供的搭車或食物、不單獨行動,保護個人隱私、不透露家庭資料;若遇緊急狀況,要大聲呼喊並勇於反抗。

此外,也訂定了懲戒規則:針對撒謊、作弊、破壞公物、不尊重老師與長輩、說粗話、不交作業等不當行為,將視情況予以警告、訓誡,甚至通知家長。並建立出勤與缺席的基本規範,希望藉此幫助學生建立正確行為習慣。

◎課輔班的成長與挑戰

來自菩提迦耶慈濟會所的同仁石慧麗,以活潑的方式分享慈濟教育理念,強調老師、學生與家長三方合作的重要性。她呼籲家長與老師攜手,共同陪伴孩子成長。分享結束後,她帶動學生們大聲呼口號:「我們願意一起學習!」

「課輔班從 2023年12月開始運作,當時他們到處邀約村民參加。雖然村民提供場地,但大家對課輔班還不熟悉。經過一年的努力,終於得到家長的認同,不過一直未曾舉辦過任何說明會。」石慧麗如此說明這個偏鄉課輔班的情況。

在偏遠地區,家長往往以農忙為由,要求孩子協助農事,不讓孩子上學,因此缺席人數偏高。尤其課輔班屬於補習性質,更難獲得家長認可。此次迎新活動特地安排家長參與,便是希望讓他們進一步了解課輔班的理念與運作方式。這樣的安排,也來自教育團隊一段時間以來的觀察,發現許多孩子缺課的原因千奇百怪。

曾經就有孩子對家長說:「媽媽,我去課輔班。」但實際上並未出席。教育團隊進行家訪後,才發現他以課輔班為藉口,實際上是跑出去玩。石慧麗和教育團隊覺得,應該要想辦法改善這種情形。大家討論後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親師生攜手合作。」

人文課程安排與一般的課輔班不同,有靜思語、手語教學,還特別指導他們指甲衛生,以及慈濟的人文禮儀和服儀。石慧麗欣慰地說:「經過一年多的薰陶,看到孩子真的有聽進去,從以前披頭散髮,到後來很正式的紮著兩根小辮子來上課。」

◎看見孩子的轉變

在親師生說明會尾聲,教育團隊送給每位孩子三本專用簿子,分別用於英文、數學與人文課程。孩子們收到這份新生入學的禮物,個個開心得拿著簿子仔細端詳,臉上洋溢著喜悅。

隨後,課輔班老師納姆瑞塔帶著來自臺灣的人文真善美團隊,走入孩子們的家進行家訪。當來到魯西(Rushi Kumari)的家,只見她一回到家立刻放下剛剛發下的作業簿,轉身走向後面廚房幫忙。

她把鍋子拿到屋外,用稻草搭建的簡易棚子下,一邊用手動水泵抽出地下水,一邊仔細地刷洗著鋁鍋。旁邊還擺著其他等待清洗的鍋碗和廚具,一看就知道她已經很熟練。

爸爸香普(Shambhu Kumar)和老師分享:「她從課輔班回來後,會主動做家事,洗碗、拖地,甚至幫媽媽打理整個家。我們交給她的事,她都做得很好,真的很感謝大家給她這樣的學習機會。」

納姆瑞塔老師回憶,剛開始認識魯西時,她常常遲到、上課心不在焉;但這半年來,明顯改變了。「她的學習態度轉變很大,不但變得專心,還會主動完成家庭作業,連她的父母也說她進步很多。」

其實魯西以前也參加過其他補習班,但她堅持想來這裡上課,父母尊重她的選擇。她說,「這裡的老師會關心每一個孩子,讓她覺得很被重視。」

現在的魯西,英文能力穩定進步,雖然發音還不完美,但已經敢開口、敢表達。納姆瑞塔老師笑著說:「她在課堂上很守紀律,安靜聽課,穿著整潔,連衛生習慣也很好,讓人看了很放心。」

孩子一點一滴的改變,老師都看在眼裡、放在心裡。他們知道,唯有教育,才能真正翻轉這些孩子的未來。未來,老師們仍會一樣走進村裡的課輔班,陪著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只要孩子還願意學,他們就會一直在。

圖左 :4月5日這一天是課輔班的新學期,菩提迦耶恆河比哈村(Ganga Bigha)活動中心,第一次邀約家長參加,志工忙著布置會場。[攝影者:鄭信義]
圖右 :在報到處,志工阿莉亞(Aliya Rahman,右)忙著迎接每一位孩子和家長。[攝影者:鄭信義]

圖左 :課輔班新生報到後,進入教室,整齊排列坐在地上,專心聆聽學習,孩子眼中閃亮著對未來的期待和渴望。[攝影者:鄭信義]
圖右 :烏根德拉(Upendra Kumar,前)老師向孩子們清楚地說明課輔班的注意事項與基本規則,學生、家長聚精會神地聽講。[攝影者:鄭信義]

圖左 :經過一年多的薰陶,看到孩子真的有聽進去,從以前披頭散髮,到後來很正式的紮著兩根小辮子來上課。[攝影者:鄭信義]
圖右 :石慧麗(左)老師表示,以前老師們必須到村內挨家挨戶邀請孩子上課,如今因為教學成果受到肯定,越來越多家長主動帶孩子來參加課輔班。[攝影者:鄭信義]

圖左 :在親師生說明會尾聲,教育團隊送給每位孩子三本專用簿子,分別用於英文、數學與人文課程。[攝影者:鄭信義]
圖右 :入學說明會後,親師生一起合影。教育的力量來自老師、家長與學生三方合作,教育要成功除了老師認真教學,學生用心上課,也需要家長在背後支持。[攝影者:鄭信義]
圖左 :魯西(Rushi Kumari)回家後,把簿子放下,幫忙整理廚房,拿鍋子到屋外,用手動泵浦抽地下水上來清洗鍋子。[攝影者:鄭信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