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分會 為原民孩童衛教 唱歌謠拉近距離

為原民孩童衛教 唱歌謠拉近距離

E-mail 列印
2011年1月21日,台灣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十七位學生和一位帶隊老師,在慈濟志工的陪同下,一行三十五人前往霹靂州阿素山村,為原住民朋友發放生活物資,以及帶動衛 生教育。

◎衛教宣導 慈大生溫馨帶動

顛簸的山路,塵土飛揚,每個月一次,慈濟志工都會乘坐四輪驅動車上山。一路上的自然風景,讓此次參與發放的慈濟大學學生,感覺新鮮又興奮。

抵達目的地,慈濟志工走進村裡,向原住民打招呼,也請原住民小朋友集合到村前的一棵大樹下,請慈大生帶動團康。開始時,小朋友因為陌生,還不太能與慈大生互動。慈大生可是 有備而來的,穿著台灣原住民背心、帶動台灣原住民歌舞,慈大生的熱情,終於讓小朋友伸出友誼之手;二十多位捲髮黑皮膚的原住民小朋友,一下子就與慈大生拉近了距離。

不只如此,慈大生還唱起了剛剛學會的起身歌(Lagu Bangun Pagi)。聽到熟悉的馬來童歌,原住民小朋友也開心地一齊大聲唱,彼此之間更沒有隔閡。

隨後,慈大師生取出牙刷和牙膏,排成一列蹲下,發給每位小朋友一人一份。由隨行的吳美玲師姊以馬來語做翻譯,慈大生以牙齒模型,教導小朋友刷牙。帶隊賴月蜜老師還親身示 範,在小朋友面前蹲下,擠牙膏刷牙。

接下來是教導小朋友洗手,吳美玲師姊打開了圖文並茂的卡片,向小朋友說明,不洗手吃東西的後果,就是肚子裡會長蟲蟲!透過翻譯,慈大生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教導小朋友正確 的洗手方法。

眼看手動才是真正的學習,慈大生一對一地蹲著,握著小朋友的手刷牙;另一邊,也有慈大生帶著小朋友到洗衣處,打開水龍頭,貼心地引導小朋友洗手。衛教帶動完畢,慈大師生再 次排成一列蹲下,給每一位小朋友送上小餅乾,還有慈大師生親自製作的鳳梨酥,當作獎勵。

受訪時,慈濟大學社工系四年級學生黃維軒表示,很感恩有吳美玲師姊的翻譯和帶動,帶動原住民小朋友刷牙,最需要克服的困難是語言障礙,唯有用肢體語言互動,才能見效。她 說,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小朋友的願意配合,在他們的眼神中看到真誠。

◎尊重大愛 慈大生見苦知福

慈濟人每個月都會上山關懷,同時發放生活物資。發放時間一到,慈濟志工就邀請原住民前往村口的集合所。家中的男主人都出外打工了,發放品都是由女主人來領取。彎腰鞠躬呈上 發放品,慈大生在慈濟志工的陪伴下,跟著原住民媽媽回家。

沿途所見,三十幾戶的高腳板屋和竹屋,散落在村裡山坡上的各個角落。每一戶人家屋前屋後寬敞的空地,都種了果樹,其中不乏果實碩大的波羅蜜。走到其中一戶原住民的家門前, 看到身體不適,躺臥在屋内的原住民阿公,慈大生透過慈濟志工的翻譯,表達關懷之情。

高腳竹屋、鋅板屋頂、前後門都沒有門板,屋簷下的面積大約只有兩坪,就是原住民阿公、爸爸、媽媽和三個一至五歲孩子的棲身之所。生怕屋内的竹製地板承受不了重量,慈大生唯 有站在屋外,透過師姊的翻譯,向原住民媽媽關懷他們的家庭狀況。

時間將近中午,原住民媽媽說,她要給孩子洗澡了。在附近的園丘從事砍伐樹木的丈夫即將歸來,她也要開始準備午餐了。慈大生和慈濟志工感覺不便打擾,就此向她道別。

受訪時,慈濟大學社工系四年級學生黃俊勝表示,每一個國家的原住民都有不同的文化,看見慈濟人對原住民的尊重,給他們所需要的,是此趟最大的學習。

慈濟大學社工系四年級學生葉明慧則有感而發,在慈濟人身上,看見十多年的用心陪伴,把原住民當做自己的家人般,關懷愛護。看見原住民簡陋的居住環境,以及知足的心,更體會 到,自己在臺灣的生活是多麽地幸福。

◎衛教環保 慈濟人重點關懷

根據馬來西亞原住民發展局(Jabatan Kemajuan Orang Asli,簡稱JKOA)統計,2006年全馬原住民共十四萬一千二百三十人,分成尼格利陀人 (Negrito)、先努伊人(Senoi)以及原始馬來人(Melayu Proto),三者又分成共十八個支族,是比馬來人(Melayu)更早在此土地上落地生根的 族群。

住在霹靂州阿素山村(Kampung Bukit Asu)的原住民,屬於尼格利陀人(Negrito)的其中一支京達族(Kintak),散居在泰國南部和馬來西亞半島 北部的邊境,目前此處是京達族在馬來西亞唯一的聚居地。京達族以自身的族語交談,因為世代與泰族和馬來族比鄰而居,族裡不乏能以泰族方言和馬來語交談的族人。

京達族的特徵是,成人男性身高約一百五十公分、女性約一百四十公分,個子小而結實。深褐色、紅褐色、光黑色皮膚,深褐色或黑色眼睛,鼻扁平寬,前額低而圓,顴骨頗寬,頭髮 黑細而捲曲。

1998年7月,馬來西亞慈濟志工獲悉此族群面對物資與生活環境的匱乏,走入此尚未開發的偏遠深山,進行關懷與勘察。1998年11月28日,慈濟人展開首次發放,當時全 村共有三十九戶一百三十五人,每一戶接受慈濟的米、餅乾、咖啡和白糖。目前,全村共有三十三戶一百四十三人,2011年1月21日的第一百四十七次發放,每一戶都收到了靜 思人文產品之香積麵和餅乾,以及日常生活用品。

近幾年來,政府也開始給予原住民金錢補助,提供義診服務,還有免費教育,提供校車送孩子上學;供電鋪路,改善原住民的生活。

延續十多年來的愛與關懷,慈濟人從過去的單純濟貧醫病,轉向衛教和環保帶動。除了有當地志工每月一次發放乾糧和日用品,人醫會醫護也在提供義診的同時,加強健檢和衛教宣 導,也給大人小孩帶來了環保教育,帶動環境清理和資源回收。

雖然在衛教和環保方面的成果尚未顯著,慈濟人還是不氣餒。「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慈濟人相信,總有一天,原住民朋友一定自立起來,生活變得更有品質,孩子 們受到良好的教育,成為優秀的下一代。

圖左 : 穿著台灣原住民背心的慈大生,以台灣原住民歌舞,帶動捲髮黑皮膚的原住民小朋友。[攝影者:黃俊勝]
圖右 : 由隨行的吳美玲師姊以馬來語做翻譯,慈大生以牙齒模型,教導小朋友刷牙。[攝影者:黃誠恕]

圖左 : 透過翻譯,慈大生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教導小朋友正確的洗手方法。[攝影者:林子靈]
圖右 : 慈大生站在屋外,透過慈濟志工的翻譯,向原住民媽媽關懷他們的家庭狀況。[攝影者:黃誠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