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加強防災應變 志工聆聽「國家救災原則」

加強防災應變 志工聆聽「國家救災原則」

E-mail 列印
4/9下午兩點,全台承擔急難救助代表及花蓮宗教處同仁等,齊聚台北慈院人文館,聆聽李維森博士分享「國家救災原則方向」的議題及相關提問。慈濟人慶幸有此機緣拓展見識,作為自我防災學習明確的方向,期能結合政府的資源,成為社區關懷自我防災的最佳推手,與資訊來源的重要指標。

現任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副執行秘書的李維森博士,現場準備詳實簡報內容,逐項為與會者說明其重要性。[攝影者:許金福]
今天(4/9)下午兩點遠從全台各地承擔急難救助代表,包括新竹以北、台中、台南、高雄、台東、屏東、花蓮的慈濟志工,及花蓮宗教處同仁、會務同仁共約八十餘位,齊聚台北 慈濟醫院人文館,聆聽「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李維森博士分享,有關國家救災原則方向的議題。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是隸屬於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與國科會的單位,「到底是什麼樣的單位?」曾應邀參加APEC救災研討時認識李博士,莫拉克颱風來襲第一次在水利署開 會,再度聆聽李博士專業分析的宗教處謝景貴主任說:「李博士是位真正希望能以本身的知識,替國家社會盡一份力量的人。」

而莫拉克風災過後,全台各地仍有許多潛藏的危機,颱風季節即將來臨,希望讓慈濟人能親自聆聽李博士全面性的擔心,勿須經過轉述直接指導,藉此瞭解我們所屬的社區有哪些危 險?我們是社區的手和眼,是否已經做好萬全的準備?包括救援物資毛毯、香積飯等等,是促成此次邀請李博士百忙中撥冗前來分享的因緣。

現任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副執行秘書的李博士,現場準備詳實簡報內容,並逐項為與會者說明其重要性。他說:「災害是有關聯性的,每個人向災害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分 析台灣從1959年八七水災、1999年集集大地震面臨天然災害的省思,直至2000年正式頒定「災害防救法」的歷程,近年來受全球氣候暖化影響,台灣颱洪災害變化有擴大 趨勢,為了提前自我保護,預防性疏散撤離是急需採取的措施。

災害種類日新月異,如何妥善運用知識與技術,推動減災工作層級應落實於地方社區。李博士舉例說:「敏督利颱風松鶴部落土石流,居民因災害的經驗,導致對災害防治的認知,主 動疏散撤離而減少災難所造成的傷害。」

2000年後極端降雨颱風頻率增加,而台灣地區面對其防患是採何種措施?「有科技也一定有它的盲點。」李博士繼續分析,氣象報告本身就帶有不確定性,個人認知行為,可直接 影響面對災害防治的選擇,必須培養民眾自我防災的觀念。

李博士針對莫拉克颱風後,政府單位持續監測有崩塌狀況地區的變化,如曾文水庫坡地災害、甲仙鄉小林村崩塌影響範圍、高雄縣六龜新發村疏散撤離標準評估,屏東縣受災後的橋 樑,是否有通知民眾應變的配套措施,避免失去措施的善意部分詳述說明。更提到今年需預防的區域有台21線溪底便道及鄰近部落、南投縣,還有水災後政府已公告的危險區域,包 括受損的一百九十六座橋樑、兩個堰塞湖、旗山溪的警訊。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李博士,雖已超過九十分鐘的分享時間,仍然耐心接受與會者的提問,包括正負2°C的效應、智利海嘯的震撼──其準確度應如何得知?來自台東區的蔡萬俊 師兄就堰塞湖造成的威脅,政府單位如沒有處理,請教李博士有何方法可處理?並建議是否將簡報內容有關救災、減災部份提供慈濟人學習。基於權限因素無法得到解決的答案,但李 博士仍很誠懇客觀的回應相關提問。

接著李博士親自帶隊,從台北慈院步行約十五分鐘,於傍晚4點50分抵達,座落在新店市北新路三段的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參觀,慈濟志工受到熱誠的接待。由負責中心內部運作 的林李耀博士作願景簡介,利用遙測影像判讀能力,建置與推動防災社區機制,並已開始推動全國災害管理共通平台。對於建立災害勘查作業系統,已有具體成效;人才培育與推廣的 深耕計畫,與當地學術機構合作,目前已與台南成大進入技術轉移階段。

兩個階段防災認知與科技運用訊息,讓我們瞭解政府相關部門所作的努力,誠如李博士所言:減災、救災是一門跨領域的「未來學」。慈濟人慶幸有此機緣拓展見識,作為自我防災學 習明確的方向,期能結合政府的資源,成為社區關懷自我防災的最佳推手,與資訊來源的重要指標。
圖左 : 宗教處謝景貴主任說明,促成此次邀請李維森博士前來分享的因緣。[攝影者:許金福]
圖右 : 來自台東區的蔡萬俊師兄就堰塞湖造成的威脅向李博士提問。[攝影者:許金福]
圖左 : 李博士親自帶隊,從台北慈院步行約十五分鐘前往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參觀。[攝影者:許金福]
圖右 : 林李耀博士作願景簡介,利用遙測影像判讀能力,建置與推動防災社區機制,並已開始推動全國災害管理共通平台。[攝影者:許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