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郭秋娥 從付出中體會幸福

郭秋娥 從付出中體會幸福

E-mail 列印
郭秋娥阿嬤認命、單純、樂觀、不計較,她育有五子四女,身為長媳,除了照料長期生病的婆婆,還得兼顧丈夫的五名弟弟,到他們自力更生後,才搬到台中。2002年培訓期間,最疼愛的小兒子車禍往生,家人用車禍賠償金,替小兒子盡了最後一份的孝心與愛心,讓郭秋娥受證委員同時,也成為慈濟的榮譽董事。 

郭秋娥阿嬤(左)和陳貴師姊同心協力裝寶特瓶。[攝影者:管連修]
                                                     東大園區文化走廊旁,彎著腰、低著頭的郭秋娥阿嬤,坐在小板凳上拔草,草除到哪兒,板凳也跟著到哪兒。一頭銀亮的白髮,在晨曦照射下,顯得特別耀眼,這看似簡單的事,卻是 她每天最充實的功課,從環保做到福田,甚至隨傳隨到的醫療志工,一念單純的心,不問不求,郭秋娥說:「都已經七十六歲了,能做的也不多,有事情做,真的很感恩了!」

在慈濟裏,人人總是「阿嬷長、阿嬤短」的叫著,尤其是要兼顧事業與志業的慈濟志工,經常無法出勤原先已排好的醫療志工,或者過年期間人力缺乏,這時候,大家一定會都會想起 秋娥阿嬤。不管是一星期的花蓮、四天的嘉義大林還是台中慈院的二日志工,她總是默默承擔著每一件來到的好因緣,就這樣阿嬤成為隨時補位的醫療志工。阿嬤說:「剛受證時,會 自己爭取機會當醫療志工,現在受證委員越來越多,要盡量把機會讓給新發意菩薩,去醫院才能真正體悟到人生病苦。」

郭秋娥成長的時空背景,生活貧苦不堪,婆婆重男輕女,孝順的她為求多子,一連生下八名子女。一大家子的開銷,仰賴先生在日以繼夜的礦坑工作,先生在外打拼,郭秋娥在家也沒 能閒著。

臥病九年的婆婆,四十六歲往生,秋娥阿嬤還得照顧丈夫的五名弟弟,其中最大的才讀初中。繁重的家務、認命的個性,讓她沒有多餘的時間想太多。當時基隆老家,賭博盛行,為了 孩子的教育與成長,舉家遷徙松山。1988年和慈濟結緣交功德款,成了慈濟會員。

1993年,孩子都成年,夫妻倆才得以放下一切,來到台中潭子二女兒家,並陪伴在成功嶺當兵的小兒子。過慣忙碌生活的她並未閒著,小時候揀破銅爛鐵換錢的觀念,讓她開始做 起環保,揀來的回收物全都送至佛教華苑學院,捐款護持。後來又從大愛台聽到上人呼籲大家要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上人的一句「做,就對了」讓阿嬤信心堅定,持續不斷投入 環保回收。

三年後,搬到西屯區工業一路,每天,天未亮,阿嬤便會到安和國中做運動兼做環保。在旁人的介紹下,認識了慈濟志工葉美鑾,想到又能重新繫起慈濟因緣,阿嬤開心許久。除此之 外,住家附近大樓也成為阿嬤每天必做的回收點,她說:「當時,知道做環保的人很少,經常一個人從早做到晚,並不覺得很累,反而很歡喜。」東大園區草創期,阿嬤一早會先到園 區整理資源回收物,回家後接著做大樓的環保工作。

踏入慈濟之初,先生經常嘮叨:「有小愛就好,大愛留給別人。」但阿嬤心想:辛苦了一生,孩子也都大,所剩的時間不知道還有多少,應該要選擇自己的人生路。

東大園區成立後,環保志工人數日增,缺乏福田志工,秋娥阿嬤勇於承擔每周三的福田工作,並積極投入醫療志工。在醫院看盡人生無常,病苦的折磨,雖然年事已高,許多粗重繁瑣 的工作,對她而言可能略顯吃力,但病人所需要的是鼓勵與膚慰,對郭秋娥來說並不困難。

「前腳走、後腳放」,有很多的苦,阿嬤似乎不想在心中留下太深的痕跡。 2001年培訓期間,最疼愛的小兒子突然車禍往生,三十六歲的人生,才正要起步,卻在無預警的情況 下,畫下句點。次年丈夫又中風,雙重打擊,深感人生無常。郭秋娥哽咽:「還好有慈濟,我才有力量繼續走下去......」孩子們想起媽媽經常提及捐榮董一願,便決定用車禍 賠償金,代替弟弟盡最後一份的孝心與愛心,相信在天堂的他,一定很歡喜這樣的決定。秋娥受證的那年,同時也成為慈濟的榮譽董事。

這段很難提起的傷心往事,郭秋娥不斷的用上人的法以及親身體驗的志工路,漸漸能看透並坦然面對生死。先生中風後,經常帶他到東大園區散步,師兄、師姊溫馨的問候與關心,讓 原本反對秋娥走入慈濟的先生改變想法。先生數次的再度中風,子女孝順,體貼她已七十多歲,照料上相當吃力,徵詢先生同意,便將他帶回台北養護中心交由專業照顧,孩子們會經 常前去探望、關心,秋娥阿嬤也時常上台北,和先生分享慈濟事及上人法語。

簡單的行囊,一念單純的心,伴著秋娥阿嬤完成一次又一次的醫療志工行,不管是分配在病房區、還是在急診室、還是助念,她不挑地點,也不挑工作,永遠謹記上人慈示「對的事 情,做就對呀!」

阿嬤說: 「在醫院當志工,常常會遇到患者往生需要助念,記得最早一次到花蓮當志工,有位往生者要器官捐贈,許多人都前去助念,大醫王當場解剖,腸肚真是動物的墳墓,從那 時候開始,就吃全素。」

「尤其是在醫院看到同歲數的病人,旁邊總會跟著一位外籍看護,我就感覺自己真的很幸福。還好我現在身體勇健,還能在醫院服務別人,真正是『施比受更有福』。」阿嬤又說: 「如果能讓我再年輕二十歲,我一定要去醫院當全職的志工。上人也常常說:『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人死後只剩下一個軀殼,所以要把握每一次能夠付出的機會。因為能 做是福氣,等到不能做就『廢氣』(台語)了!」

兒孫自有兒孫福,阿嬤始終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與生帶來的業命,也有各自的事業與家庭需面對,因為覺得自己身體勇健,所以才沒選擇去台北和孩子住,但是,孩子們也會三不五時回 台中看她,而第三個兒子在台北已經受證「慈誠」,這是最令阿嬤高興的事情。

認命、單純、樂觀是郭秋娥與生俱來的好習性,心寬念純也一直是她生活的態度──不怕事多、只怕沒事做。晚年的他,走入慈濟,從付出中體會幸福,雖感為時已晚,但她始終感 恩,慶幸自己走進慈濟。

圖左 : 東大園區文化走廊旁,彎著腰、低著頭的郭秋娥阿嬤,坐在小板凳上拔草,草除到哪兒,板凳也跟著到哪兒。[攝影者:管連修]
圖右 : 郭秋娥從環保做到福田,甚至隨傳隨到的醫療志工,一念單純的心,不問不求。[攝影者:周秀鳳]
圖 : 環保志工郭秋娥阿嬤(左)和廖幸枝師姊,在環保站一角埋頭苦幹。[攝影者:周秀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