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桃園 從路邊攤到柑仔店 和平環保教育站紀實

從路邊攤到柑仔店 和平環保教育站紀實

E-mail 列印
慈濟志工黃靜妹,可說是推動「和平環保教育站」搖籃的那隻手,因不願看見垃圾丟滿地,1992年在八德市的國產社區開始做資源回收,十幾年來雖遭遇不少挫折,卻也有很多貴人相助,讓和平環保教育站得以在西坡角成立,從「路邊攤」變成「店面厝」,如今多達五十幾位環保志工投入,成為凝聚社區情感的一處環保道場。

黃靜妹師姊(右)將自製的手工肥皂分送給志工使用。[攝影者:謝依靜]
黃靜妹可說是推動「和平環保站」搖籃的那隻手,因為不願看見社區垃圾丟滿地,1992年在八德市東勇街400巷的國產社區開始做資源回收,推動環保的使命開始誕生,十幾年 來雖然遭遇不少挫折,卻也有很多貴人相助,像國產社區的里長夫人游碧霞,捐地及協助取得土地的林素蓮師姊,她們對環保的熱愛,讓和平環保站得以成立且日益茁壯,多達五十幾 位的環保志工一起努力,舉辦手語、讀經、多場惜福活動,提供機關行號教學參訪,還架設部落格,真正成為社區進修、精進的一處道場。

機車「噗噗」的發動聲,劃開清晨巷弄的寧靜,黃靜妹一如往常正要出門。

「靜妹師姊妳要去那裡?」

「我要去和平環保站,帶志工們做環保」

「摩托車上有什麼東西?」

「一些水果和一顆南瓜,要給志工吃的。」

和平環保站就像黃靜妹第二個家,而她就是維繫護持這個環保站大家庭的站長。

◎推動環保 里長幫忙推廣

1990年,證嚴上人呼籲大家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各地的慈濟人紛紛響應。1992年,當時還是慈濟會員的黃靜妹,看見社區路口常有人丟棄垃圾,野狗、野貓亂咬,髒亂不 堪,就開始在住家做回收,陸陸續續做了四年,直到 1996年9月才和黃進財、曾繁茂等志工一起前往基隆環保站,學習如何做環保。

取經回來後,她馬上自掏腰包印製海報,在居住的八德市東勇街400巷國產社區挨家挨戶分送,認真的精神感動了當時大勇里(現大強里)里長蔡振雄一起推廣,里長夫人游碧霞早 年參加婦女會家政班,婦女會也在推動環保,兩人一拍即合。當時國產社區有六百戶,因環保觀念未打開,有些鄉民還取笑她們腦筋「秀斗」,為什麼要撿那些又髒又臭的垃圾,黃靜 妹和游碧霞都會耐心一一解說,終於號召了十幾人婆婆媽媽一起做垃圾分類,做水電的先生謝憲祥也願意幫忙,資源回收開始在國產社區開枝散葉。

◎克難路邊攤 鄰居借頂樓

她們學習基隆環保站的做法,每月第二、第四的星期日為環保回收日,不論晴雨、節日,前一天晚上黃靜妹就會背起擴音器,騎著「小綿羊」,巡迴社區廣播:「母親節快樂,大家快 樂,明天有回收,家裡的瓶瓶罐罐清洗乾淨,明天送到環保站來。」資深的環保志工陳素美回憶起那段歷史,有時外面刮風下雨,靜妹還得帶孫子,大概不會出來廣播了;心理正想 著,廣播的聲音已由遠而近傳來,靜妹背著孫子穿著雨衣,手拿擴音器正在挨家挨戶廣播。因為怕垃圾堆積太久,常可見靜妹黝黑的身影在太陽底下整理回收。素美和先生藍清新深深 地被她的精神感召,也開始積極投入社區,協助資源回收和清運的工作。

當時所謂的環保站,只是路邊二個車位大小的場所,隨著回收物資越來越多,已經不夠使用,還得常常拜託鄰居移車,招來不少抱怨。鄰居陳先生感念黃靜妹經常照顧年邁的母親,及 時伸出援手,免費出借位於巷口,東勇街400巷4弄1號的自家頂樓給黃靜妹使用。

當年的黃靜妹彷彿「神力女超人」上身,一袋一袋將未分類的回收物品,利用繩索硬拉上二樓頂堆放,等到回收日,再一一降到到地面給志工分類,讓支援的貨車載走,就這樣在國產 社區做了十四年的資源回收。

◎地主捐地 組合屋再利用

面對日益增加的回收量,路邊攤已經不敷使用,黃靜妹更積極尋覓其他場地,輾轉得知對環保非常支持的林素蓮,正打算將祖先遺留下來的土地,捐出來做環保站,馬上和她聯絡進行 會勘,會勘後才發現場地太小不夠使用,林素蓮請先生鄭德忠和鄰居呂振雄商量,可否提供緊鄰的土地建環保站,積極溝通得到首肯後,鄭德忠和呂振雄二人各出一半,共捐出一百六 十多坪、位於東勇街490巷171號對面(西坡角)的土地,無償無限期供慈濟使用。

有了土地,開始為建材傷腦筋,聽說大園有九二一地震組合屋拆除下來的鐵皮鐵架,黃靜妹趕快調派大卡車到大園將材料運回,再到三峽、中壢園區尋找可用建材,一天動用十幾位慈 濟志工,三個月後在眾人趕工之下,2006年12月3日和平環保站歡喜入厝,「路邊攤」終於變成「有店面」。

◎用心辦活動 成為「好厝邊」

「環保站蓋在住家旁邊,不是很臭嗎?」為消除鄰居的疑慮,黃靜妹和志工們總是以身作則,將周遭環境整理清爽,回收回來的瓶瓶罐罐清洗乾淨,不只做資源回收的環保,更在社區 推動心靈環保,經常舉辦大大小小的活動,讓社區大眾共同參與。

一週一次的手語課、每月二次的拜經定期聚會;將回收回來的鍋碗瓢盆和衣服清洗乾淨,不定期舉辦惜福會,讓鄉親來尋寶;還有預約參訪,像2009年8月23日台北文化大學就 邀請中國大陸的中山大學一起來這裡觀摩學環保,除了參與活動,社區民眾平日很喜歡來環保站做資源回收,週六日全家總動員的也不少。目前環保志工有五十幾人,回收點有十幾 個,每月平均回收量紙類約5.2頓、鐵類約1.7頓、鋁類約0.16頓、寶特瓶約0.52頓,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清流,環保站無形中已將大家的愛心凝聚起來,成為「好厝 邊」。

◎捐車載回收 擺攤廣結善緣

藍清新早年承包鋪花崗石地磚的工作,建築業景氣時,底下有七、八個工人工作做不完,他在1996年和同住東勇街400巷的黃靜妹結識,開始利用自家載運花崗石的大貨車協助 載回收。2005年當社區回收工作越來越蓬勃時,靜妹常感慨沒有一台環保車可以隨時載運民眾的回收物資,當時藍清新正準備換掉小貨車,他問靜妹:「如果妳要買新車,我可以 捐十萬元,不然這台小貨車送給妳。」靜妹當時馬上要了他的小貨車。同年因經濟不景氣,藍清新結束了包商的工作,開始擺攤賣起了老花眼鏡和手錶。

現在,藍清新和太太陳素美假日在虎頭山擺攤,帶頭做資源回收,他們將慈濟善的觀念和附近的攤位老闆分享,以身作則,做人實在,主動關懷別人得到認同,一起擺攤的老闆們紛紛 成為慈濟會員,熱心助人的陳素美還會代訂素食便當,大家也吃得很歡喜。

其餘週一到週五的時間,藍清新每天必到和平環保站修剪花木,讓周遭的環境保持乾淨。遇到有民眾或公司行號來電需要載運回收時,他也會協助清運。

◎環保日總動員 合作真歡喜

環保回收日當天,志工們忙碌的身影,不停地在環保站穿梭,從早上七點三十分開始,大家的雙手就沒停歇過,俐落地處理著堆積在環保站的資源小山。

環保志工何秋蘭是黃靜妹最得力的助手,大家都叫她班長,她和早期的慈濟委員許云慈(阿甚)1992年即在大竹里和平路528巷202弄的路邊做回收,當時大家都是上班族, 社區沒什麼互動,希望透過做環保廣結善緣,推動清流社會,讓大家更認識慈濟。

後來和平環保站成立,她們終於有了遮風避雨的場所可以使用,現在孩子大了,也沒上班了,每天一早忙完家事,就會來環保站「上班」,幫靜妹顧前顧後,環保站大小事都可以看見 她的身影,真的是名副其實的「班長」。她非常佩服黃靜妹的精神:「靜妹跟著師父的腳步走,我們跟著妳的人緣走,還好有妳!」「是還好有你們這些好師姊!」彼此感恩幸有和平 環保站,讓大家可以有緣相聚在一起。

志工們忙著把卸下的寶特瓶、紙類、廢家電,一一拆解回收,分類完成後,依顏色分裝的寶特瓶,一袋一袋被丟上車,由林海松師兄開著自家的小貨車,載運到東勇街的回收場變賣; 瘦小的徐吉辰師兄直接站上載滿紙類的另一台回收車,跳上跳下讓堆疊更紮實,他說一台車載運三、四百公斤的紙類沒問題。先到回收點載回來分類,再載到回收場變賣,回收日一天 得跑四五趟。

回收車在環保站忙進忙出,社區民眾也開著私人轎車將家裡的回收載來環保站,這時一台物流車緩緩開進環保站,董國楨下車將一桶一桶的廢油交給黃靜妹,原來這是另一個位於和平 路692巷1弄的回收點,除了會有社區志工協助做分類回收外,附近的餐廳還會將廚房的廢油送到回收點,等到回收日再集中載到八德唯一會製做手工皂的和平環保站;今天 (4/12)靜妹也回贈一箱手工皂,讓董先生載回去和社區志工結緣。

大廳的一角,鄭金姬和二個女兒正在拆解寶特瓶,唸小三的小女兒先將瓶蓋轉開,瓶中的廢水倒在盆子內,瓶蓋集中回收後,瓶身遞給姊姊;國一的姊姊熟練地用小刀把瓶頸的套環割 開,再交給媽媽踩扁分類,三人合作無間,動作俐落迅速。鄭金姬非常喜歡帶孩子來做環保,孩子從中學到了垃圾如何分類,回收的寶特瓶竟能做成毛毯,再分送給世界各地需要幫助 的人。分類需按部就班,一一拆解清洗馬虎不得,認真做事的態度也是磨練孩子的心性,現在姊姊愛發脾氣的壞習慣也改善了。

在環保站的入口,有許云慈和志工在幫民眾量血壓。1990年社區熱心協助做回收的伯伯突然往生,許云慈感慨生命無常,開始在大竹里的回收點,利用環保日幫大家量血壓, 2006年和平環保站成立,她義不容辭承接了量血壓的工作,回收日當天多時會有30幾人來量血壓,她常提醒大家,健康不能忽視,有健康的身體,才有體力做善事。

◎盼人人做環保 代代有傳承

和平環保教育站,很像「柑仔店」,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功能一樣也沒少,現年六十二歲的黃靜妹推行環保十八年,一路走來感恩大家的協助,「路邊攤」才能變成「店面厝」。她 也期許家家戶戶都能做環保,將惜福愛物節能減碳的觀念代代傳承下去。

圖左 : 林素蓮和鄰居呂振雄捐地蓋環保站。[攝影者:謝依靜]
圖右 : 里長夫人游碧霞和黃靜妹師姊,早期就一起呼籲里民做環保。[攝影者:謝依靜]

圖左 : 和平環保教育站,很像「柑仔店」,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功能一樣也沒少。[攝影者:謝依靜]
圖右 : 藍清新師兄與陳素美師姊在虎頭山擺攤賣眼鏡,也用心地推動素食。[攝影者:詹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