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雪隆分會 有教無「累」 從靜思語啟發

有教無「累」 從靜思語啟發

E-mail 列印
「我不會因為你不優秀而不喜歡你,我只在想如何讓你變得優秀,讓上臺的你,能夠『一閃一閃亮晶晶』地走下臺來……」即便本人沒出現,但透過螢幕,臺灣的曾裕真老師在心靈 講座上,分享如何因才施教,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傳達了「老師心,菩薩心」的悲智。

超過三百位遠自新加坡、新山、關丹、芙蓉、哥打丁宜、麻坡、吉隆坡等慈濟據點的教育志工與學校老師,參與2012年2月18日及19日分別在慈濟雪隆分會會所和八打靈再也 育才華小舉辦的「慈濟人文教育研習營」。三位臺灣慈濟教聯會老師蕭亦鳳、李秋月和朱妍綸校長,以個案故事、靜思語教學等實例,專程蒞馬進行教學經驗上的分享。

「這樣的一個課程,的確給我再衝刺的力量。」漢民華小老師林淑莉的收穫,相信也道出其他老師的心聲。

「這些資深老師累積多年的經驗和心得,有助於新加坡分會來年親子教育落實社區化。」林麗卿為那些因有其他活動而無法分身前來學習的夥伴感惋惜:「若沒來上課,只靠口傳, 真的無法到位。」這次來了三十五位,她發願:「接下來的課程,我都要來,下次最好有兩輛巴士的人。」

◎生命會回應所做的一切

孩子沒有改變,蕭亦鳳老師會自我檢討:「自己是否能力不足?」

接手一班三十七個中有二十五個行為偏差的學生,亦鳳老師用同理心、愛心經營這個班級。擅用孩子的個別能力承擔特別的任務,譬如請強勢的學生保護弱勢的;教導學生「小人物值 得欽佩」的觀念;逆向操作讓孩子找回各自的「一性圓明自然」。令亦鳳老師難以忘懷的是畢業前夕,班上一位「最不聽話」學生誠懇的一番話:「老師,讓您操心了,請您保重!」

一對父子在山谷感應到的回音,做父親的教導孩子:「那不是回音,而是生命。」亦鳳老師借用這個故事比喻:「生命有如回音,可以回應你所做的一切。」

既要有教無「累」,還要抱持「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來教學,一旦學生面臨棘手的問題,用「真愛不打烊」的知行合一精神,甚至當「雞婆」,也要懂得充分運用智慧。亦鳳老 師分享,當學生吵架時,她常以即席朗誦、團康,手語來「串場」,而且非常有效。「一次無效,再嘗試多幾次,頑石也會點頭。」

大愛如陽光、境教如空氣、靜思語如水。李秋月老師常以「適當」的靜思語「適時」地出現,安撫了孩子一顆顆心;或以生命故事帶出靜思語,對治學生的毛病;把握每天清晨與學生 第一次的接觸,傳達靜思語的妙用;以靜思語建構愛的情書取代口頭上的責備,甚至學生的獎狀也少不了靜思語的補給,讓靜思語無處不在,照顧到孩子身心靈的成長,而不是一部考 試的機器。

秋月老師還請學員演練的「情境教學」,令尹雪瑜感覺:「它跳脫了一般的傳統教育。」

退休校長朱妍綸以一個慈濟委員的身分,在偏遠鄉村小學深入靜思語教學,生根鄉土;取得村民的信任、老師的配合、家長的委托、學生的純樸,匯聚眾人力量,小小的種子終成就一 片菩提林。娓娓道來的故事,細細咀嚼,有地方人情的溫馨、有她努力的心血、有外在壓力的考驗等不同的心地風光。

三位老師的心得令本來對教學已有點沮喪,從小就讀華校的印裔同胞嘉雅妮華麗(Jayaneswary A/P Manendran)重拾教學上的信心。第一次接觸靜思語教 學的她覺得,靜思語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以較活潑生動的方式教導學生。

她說:「以往學生不聽話時,我總是不停地罵他們。但是,一點效應都沒有。所以,我很氣餒,甚至想要放棄教學。聽了三位老師們的分享後,我找到了方法,也買了一本靜思語回 家,打算與朋友分享。」面對家長的評語時,她認為,要能轉換心境,為對方設想。

◎「你的孩子有得救!」

以「同理心」看待學生聽寫訂正上的錯誤、以「天下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善解不交功課的學生、不為無心向學的學生貼上標籤。

雪隆教聯會李玉清老師深讀《法譬如水》後,懺悔過去的無知與現在的醒悟。

「你的孩子沒得救!」老師向家長投訴;「你的孩子有得救!」姚雅美副校長跟這位家長保證。退休前的最後兩個星期,雅副校長盡最大的努力,成功拉拔一個被眾人視為「無可救 藥」的學生;以及慈濟的及時伸援,孩子兼顧學業之餘,還能盡孝道。兩個真實的人物故事牽動人心,顯示老師的關懷和肯定改變孩子的一生。

「我受不了你那班學生!」體育老師當面抱怨令王瑞蓉自責:「學生不乖是我的責任。」憶起那年應考小六檢定考試前夕,班老師一通關心的電話,令瑞蓉一直感懷在心。「今天來為 自己的心洗一洗,重新出發。」她表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是還沒找到方法而已。今後,我會轉換心境,管理好心情,換一個叫活潑的教學方式來教導學生。」

一班五十個學生、趕課程進度、寫報告、教課備課……做不完的工作,時間不夠用,如何關愛學生?直叫老師們心有餘而力不足,羅肇娉發覺:「其實可以轉換心境,改變方法,是可 以做得更好。」她覺得:「只要有愛心,耐心,多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與家庭背景,給學生時間改過,就可以讓學生找回自信。」察覺平日用錯方法教導學生的她,希望今後以感恩、 尊重與愛來教導學生。

「我覺得,靜思語是人生的道理。若把每一位學生當成是自己的孩子看待,多以仁慈與耐心教導他們,一定可以把他們教好。」第一次接觸靜思語教學的湯玉華老師,雖然身為基督教 徒,但也認同靜思語教學方法。

吉隆坡南益華小的曾佩玉老師對亦鳳老師提及的「放下身段,甚至完全捨棄身段!」感觸最深。三位來自臺灣的講師的分享有如充電,讓她重拾當年選擇投入教育的初發心。「教了八 年,教務、雜務,讓我已經忘記當年的雄心壯志了;我要重新提醒自己,多關心學生,必要時與他們的父母聯絡。」她往後會盡量融入靜思語小故事在教學中。

以天地為教室,每個人、每件事都是學習的對象。教育不只是有教無類,若人文教育營能令老師們有教無「累」,那我們可以預見這塊教育天地將是滿園結果纍纍,滿山菩提成林。

圖左 : 從新馬慈濟據點遠道而來參加的學員,把握難得學習的機會,也廣邀其他同行的老師齊來精進。[攝影者:蔡雨鴦]
圖右 : 第一次接觸靜思語教學的嘉雅妮華麗,連續報名參與了初階和進階的人文教育研習營,此課程讓她重拾對教育的信心。[攝影者:蔡雨鴦]

圖左 : 朱妍綸校長以「種子的力量」與大家談遠鄉村小學的教育經營,期許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可 以傳遞美善的種子。[攝影者:蔡雨鴦]
圖右 : 來自臺灣的李秋月老師與現場學員互動,她分享如何在現有的學校課程中,融入靜思語教學。[攝影者:蔡雨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