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花蓮 走出憂鬱 從「證」啟新生

走出憂鬱 從「證」啟新生

E-mail 列印
〈爐香讚〉起,潘惠珠臉上的兩行清淚不自己撲簌簌地直下,心中再也無法縫補的痛,經過《水懺》一遍遍地洗滌,洗得痛徹心扉,洗出一片亮麗的心田。

曾經叱吒政壇二十年的潘惠珠,在從政生涯結束後,因無法調適生活的落差,而罹患重度憂鬱症,甚至有過跳樓自殺的念頭。後來生活簡樸又茹素的先生認為,只有慈濟救得了太太心 靈上的病症,不僅陪她參與慈濟活動,自己也成為慈濟志工,並培訓、受證;而在這段期間漸漸走出心牢的惠珠,也受證為慈濟委員,並發心以自己的經驗,陪伴更多憂鬱人走出藍 天。

◎褪去光環 罹患憂鬱

自二十七歲起,潘惠珠即擔任市民代表,直言敢諫的作風,讓她順利連任五屆,直到四十七歲那年,回頭一看,人生最精華的二十年,都奉獻給市民,但卻無法有所突破,理想也難達 成,疲累的無力感,讓她決定把機會讓給年輕人,離開了政治舞臺。

退休之後惠珠本想在家相夫教子,輕鬆自在過生活,只是常常事與願違;加上以前日不暇給,如今無所事事,頓時心理無法調適,面對無所適從的新生活,竟然得到重憂鬱症。從此, 整整兩年的時間,將自己封閉起來,足不出戶,連下樓都不肯,整天關在自己的房間內,滿腦子只想人生沒什麼意義,腦海裡充滿跳樓自殺、結束生命的念頭。

其間進出醫院看心理醫生多次,也住院半個月之久,雖有改善,但是成果不佳,家人更是受到很大的衝擊,不知所措,逼不得已情況下,先生一度建議乾脆再參加選舉,看看能否好 轉。

◎貴人相助 同理分享

就在一籌莫展之際,身為慈濟志工並且曾經是潘惠珠同學的溫春梅出現了。藉由溫春梅師姊經常到家陪伴關懷、開導,並且帶著潘惠珠參加慈濟活動,才漸漸走出陰霾。就這樣,潘惠 珠從會員、見習、培訓,到受證委員,走出生命低潮的她,更發心願意去陪伴憂鬱症的人。

「妳們知道德興體育館內總共有多少洗手檯和便池嗎?」擔任國富社區的福田志工窗口,同時也是3月8日至11日經藏演繹活動打掃工作規劃人之一的惠珠,爽朗的笑聲,實在無法 認同曾經是重度憂鬱的人。

惠珠自嘲地說,剛進來慈濟醫院當志工的時候,自己也是一個憂鬱症的患者,在自己病情尚未穩定之際,一度在慈院急診室服務時,便出現小小挫折。「其實憂鬱症患者最會起疑心, 任何人的一個眼神、一句話,都會感覺是在指自己。」惠珠不諱言地說著自己曾經最不足外人道的那段日子。

不過,惠珠勤做心理建設、定時服藥,並參與慈濟活動,病況漸漸地好轉,現在的她,非常樂意與人分享過去,並且以過來人的心情勸導憂鬱患者:「勇於面對,與醫生多溝通,多參 加有意義的活動,才能夠讓自己走出來。」

◎經文入心 懺悔口業

「入經藏演繹?」惠珠原以為很難,當然就不敢參加;然而經先生一再的鼓勵,終究鼓起勇氣選擇「比較簡單」的妙音,經過幾次的練習,卻發現愈比、愈唱愈開心,同時深深體會 「每句經文都是一個反省」。

想起當民代時,身分強勢、言辭犀利、咄咄逼人、得理不饒人,雖無惡意,如今每每唱誦到兩舌、惡口之時,感觸頗深,眼淚就是不自已直流。此刻的她時常懺悔為什麼當時沒能聽到 上人法語,不懂理直要氣和,得理要饒人,彼時的她就是不夠謙卑,不夠縮小自我。

更讓惠珠遺憾、懺悔不已的還有與父親的衝突。一次與父親政治立場意見的不合,一時氣憤竟負氣離家,想回家時,父親已經往生。「縱使跪著、爬著回去想請求父親原諒,父親再也 無法回應……」每當憶及此段經歷,淚水就如決堤般的無法自主地漫流,更是讓惠珠想起上人所說:「行孝、行善不能等。」

◎先生相伴 同師同道

潘惠珠師姊能夠走出憂鬱的陰霾,除了慈濟人的相助,最大功臣莫過於先生江永發,此次不僅鼓勵惠珠入經藏,自己亦擔任妙音菩薩。曾經寸步不離的陪伴師姊,笑稱:「見習、培訓 課都要親自接送,就是擔心她一時想不開……」

不捨髮妻受苦,更為了感恩慈濟人的愛相伴,江永發就在陪伴惠珠進入慈濟門的同時,自己緊隨在後,並在2012年初受證,夫妻同修精進菩薩道。

進入慈濟大家庭的江永發,雖然去年8月參加台北小巨蛋經藏演繹的大愛之光區,但是社區讀書會並沒有積極參與;再者,自身雖然茹素多年,然而對經文了解不多,直到今年正式參 加入經藏行列,才慢慢的體會「粗口、動手皆是業」,了解以前對員工的領導,比較粗糙,時常破口大罵,對家人也是口不遮攔,不加修飾。

如今,潘惠珠不僅自身走出生命低谷,先生江永發亦發心投入,志工活動成了夫妻倆人共同的話題、精進的目標。

圖左 : 潘惠珠(右)不僅自身走出生命低谷,先生江永發(左)亦發心投入,志工活動成了夫妻倆人共同的話題、精進的目標。[攝影者:張國華]
圖右 : 進入慈濟大家庭的江永發(前一),今年正式參加入經藏行列,才慢慢的體會「粗口、動手皆是業」。[攝影者:花蓮區人文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