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 安住自心 自我反省
2012年5月11日週五晚上,臺中市南區慈濟人,依約在大田油壓機械廠,舉行讀書會;七點半不到,一百八十多人將會場擠得滿滿;純寬法師接受邀請,以「與生命相遇」為題 的心靈饗宴。
原定1990年10月出國念書的純寬法師,當年到花蓮靜思精舍安單小住,不到一個月時間,轉變為「出家」念頭;身為長女的她,父母親心中的不捨難以言喻。出家後,經過證嚴 上人的允許,到日本京都大學深造,攻讀社會福利,取得博士學位,目前是慈濟大學社工系教授。
純寬師父以幽默口吻,輕鬆道出嚴肅的生命課題;首先以「在每個當下,是否能看到自己……?」引出與會者的好奇。又說:「『反觀自性』就如拿鏡子,自我觀察;所以無形的心 念,要靠自我覺察。上人常常除了以身作則外,並告訴弟子:『自己知道在做什麼?如果每個人都要人在旁邊盯著,永遠不會進步。』」當場純寬師父教大家,睡前靜坐,安住自心, 自我反省。
◎ 懷念物品抒發壓力
純寬師父引用終身志工孫越的文章(寒夜裡的口琴聲)「母親去世那年,他十五歲,一位被遺棄的單親家庭孩子,要解決的困難很多,根本沒有時間落淚,直到許久之後,一個寒冷的 冬天,拿出久未動過的口琴,望著牆壁上母親的遺像,隨性的吹,並將累積很久的痛苦,隨著眼淚流出……」
「有帶值得懷念的物品嗎?」純寬師父問。
上人法相、金飾、毛筆、書法、別針、卡片、念珠………等,各項值得懷念的物品,每個人不盡相同;但一項項對自己生命有意義的物品,卻能深深觸動內心的感受;就如文章中的孩 子孫越,藉著口琴吹出內心累積許久的苦悶。
◎ 培養興趣寄託心靈
在人世間,每個人要扮演各種不同角色,需擔負起各種責任;年紀漸長,對人、事、物的不愉快感受,會以各種方式掩飾及壓抑。
純寬師父以安寧療護過程舉例:「病人如果沒有培養自己的嗜好或興趣,生活很無趣;老了、病了不知要做什麼?尤其在大限到來,躺在床上無法釋懷,常在彌留狀態多日;另外,家 屬遭遇到至親、摯愛,傷病離開人世時,無法走出痛苦陰霾,大部分都是沒有嗜好的人,因為沒有辦法打發時間。」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培養自己的興趣或嗜好,即便是找人聊天、唱歌、看電視……,主要在於如何走出傷痛。 今年(2012)參加委員培訓的何麗杏,偕同服務於臺中市警局第三分局的先生出席,她表示,爬山是自己的興趣,可以看美麗的風景,舒解壓力。她常帶著兒子與先生一起爬山, 途中共同探討經典,聊工作、談修行,無形中放鬆了自己。又說,培訓期間,自己的個性改變了許多,比較不會發脾氣,先生也有同樣的感受。
◎ 醫療志工成長慧命
純寬師父另外談到「認知與行為」,也就是行為與思想間微妙的關係。他說:「有時付出行動之後,更能確定哪些東西是你要的;想歸想,行歸行,精神領域,必須真正做了,才能心 領神會。」
醫療志願服務,是每位慈濟志工不可或缺的經驗。純寬師父舉例「當志工,不一定是幫助他人,反而是增加自己學習的機會。譬如,一位原住民的孩子,出生不久母親即往生,孩子與 長期酗酒的父親生活在一起,不曾感受過被擁抱的溫暖,當展開雙臂要爸爸擁抱時,父親卻說:『你不要碰我!』因而有被遺棄、被討厭的感覺;所以他的畫作常以黑色、咖啡色、灰 色為主,又加上藍色、紅色,表示憤怒;這孩子的內心世界,某一部分是扭曲的;也因此較同齡孩子成熟。志工們也許沒有那份經歷,難以陪伴個案,做醫療志工卻能接觸而有所感受 和體悟。」
師父又說,每個人的想法一定與心靈深處相關;譬如說,與人互動,常將自己置於該處領域之中,進而以自己的經驗與想法直接建議案主,這樣卻是不正確的做法。
◎ 至親往生啟發臨終關懷
「過兩天就是母親節囉!」純寬師父舉自己對母親的懷念為例,「回想以往,每當母親節時,都很想打個電話,告訴母親『我愛您!』,但總是無法說出口;直到十九歲離家到靜思精 舍,經過上人慈示:『愛要說出來!』,雖然離了俗家,上人仍然要我們稱自己的父母為『爸、媽』而不稱『菩薩』;當留學抵達日本時,一定打電話給精舍及家中母親報平安。雖然 出家了,回到臺北仍由俗家媽媽牽手過馬路;在媽媽眼裡,我永遠都是小孩子;當時會覺得害羞,只給她牽一根手指;如今她往生了,我很後悔當時沒讓媽媽牽手。」純寬師父因無法 再牽媽媽溫暖的手,深感後悔不已。
「當病人面臨生命末期,疾病已無法治癒時,用心祝福是最佳的方式。在病房陪伴病人,發現他身體無法復原時,如何協助他身、心分離,是一件重要的事;大家往往會錯誤的告訴患 者『要健康、要放下……』,當無法解決事業、家庭、親友間種種錯綜難題時,『放下』談何容易?所以『臨終陪伴』很重要。」
純寬師父嚴肅的又說︰「假如,當病人問:『我的病會不會好?』此時該如何回答?」「不如反問他『您覺得呢?』這樣較為適當;因為自己的身體狀況,自己最清楚。一般沒有病痛 的人,常常身、心處於分離狀態,即所謂的『心不在焉』;但是當人生病時,心理永遠牽掛者身體,身心互相影響,所以要協助病人身與心分離,如何面對無法痊癒的身體?讓他知道 生命的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協助個案處理、安排各項事務,而不是告訴他『放下』;相對的,他更需要有人陪著他分析、處理事情。」
◎ 分享經驗釋放情緒 培養正向思考
母親節的前夕,純寬師父要大家彼此分享,想要告訴母親的話。
「雖然媽媽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往生了,我想告訴她,『我過得很好,很思念你,希望你在天上看著我。』」社區志工何麗杏五歲時母親即往生,雖然她由祖母帶大。但是現在她參加培 訓,經常帶著襁褓中的兒子出席讀書會,讓她更深刻體會出母愛的偉大。
「平常,一、二個禮拜會打電話向母親問候,最近忙些什麼?陪她聊天、話家常,一聊就是一、二個小時。」蘇麗娟師姊分享,遠在屏東的媽媽,最希望有人陪她聊天。另外,因為接 下來幾天要上課,參加浴佛活動,所以事先帶了蛋糕回婆家,提前為婆婆慶祝母親節。
「講出來的感覺怎樣?是不是有『釋放』的舒暢感?相對的,聽到的人,是否感受到對方的誠意?」雖然母親往生了,多麼盼望再讓媽媽牽手過馬路……。純寬師父有感而發,真情流 露地又說:「有些遺憾是無法重來的!所以『及時道愛』很重要,是否來得及『道別』也不可知。更沒有人願意與至親訣別。」
志工李麗玲受益良多,她說:「提醒自己,凡事正向思考,日常生活中往正向習氣抒發,更要往正面情緒跳脫難題。」又說:「先生、孩子,也許在辦公室、學校,遇到不如意的事 情,很容易在家中爆發,應該要善解。」她確信對於培養正向思考,抽離負面情緒是修行的重要課題。
讀書會雖過了預定時間,卻意猶未盡。今天的讀書會,讓大家對生命有了更深層的體悟,學習放下自我設定的框架,讓身心更敏銳地去感受周遭環境,你會發現,每個生命皆令人著 迷。
圖左 : 純寬師父看著與會人員攜帶值得懷念的物品,每一項對自己生命有意義的物品,都能深深觸動內心的感受。[攝影者:陳榮豐(濟玄)]
圖右 : 社區志工何麗杏五歲時母親即逝世,失去母愛,卻得到祖母的「母愛」,使她有副燦爛的面貌。[攝影者:陳榮豐(濟玄)]
圖左 : 純寬法師鼓勵大家,彼此分享想要告訴母親的話,藉由「釋放」抒發壓力。[攝影者:陳榮豐(濟玄)]
圖右 : 「生命課題」雖嚴肅,然經純寬師父剖析與實例分享,大家對生命有了更深層的體悟。[攝影者:陳榮豐(濟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