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3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馬國企業家體悟 志工雙贏之道

馬國企業家體悟 志工雙贏之道

E-mail 列印
2012年5月19日馬來西亞企業家參訪團一行十人,由慈濟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濟雨等人陪同,參訪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這次參訪團六天五夜訪臺行程,以參訪慈濟園區以及花 蓮靜思精舍為主,領隊林偉才說:「旅行有很多種,這次參訪慈濟,是一趟學習之旅。」

內湖環保教育站是團員們學習之旅的第一站,首先來到「巧藝坊」,聆聽慈濟志工吳月鶯的解說,團員們紛紛觸摸用寶特瓶製作的毛毯,親自體會其質感;並且對於毛毯的顏色怎麼產 出來的,感到疑問,導覽志工林正雄解釋,灰色的毛毯未經染色,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

一行人來到回收分類區,團員們參觀了紙類、寶特瓶類、以及塑膠袋等回收物品的分類,也看到了環保志工,不論老年人或是年輕人,都努力地在付出。臺灣是全世界第一個回收塑膠 袋的地方,但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也只達到8%的回收。塑膠袋的分類較為複雜,現場由六十七歲的志工楊曾鳳,為參訪來賓講解分類的方式與細節。

馬來西亞拿督也是企業家的李深靜表示,看到志工的付出精神,讓他很感動。馬來西亞前交通部長林良實,則對證嚴上人創立此一慈善團體感到非常欽佩。他說:「藉由每位志工小小 能量的聚集,將所獲得的金錢,長時間地運用在公益上,最重要的是,志工們那顆為他人付出的心。」

夫人王維娜表示:「很早之前,朋友就送我一本靜思語,一直放在包包裡,覺得上人很有智慧。來到環保站,看到志工無所求的付出,覺得很感動,除了老年人之外,還看到很多年輕 志工,他們肯來是很難得的事,也很值得學習。」

目前全球的慈濟環保志工約有八萬名,馬來西亞的志工人數僅次於台灣,因此,馬來西亞慈濟志工曾獲當地地方政府頒發「支持環保計劃榮譽獎」,並且將回收分類的所得,作為莘莘 學子的獎助學金,這就是「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的具體實踐。

林偉才說:「老年人來做環保志工,是一種雙贏,因為寂寞會傷身,來到環保站可以交很多的朋友,人是需要朋友的,而且要有正面的思想,因為快樂是用錢買不到的,做慈濟志工, 不用錢就可以得到快樂!」

圖左 : 參訪「巧藝坊」,團員們觸摸用寶特瓶製作的毛毯,親自體會其質感。[攝影者:黃吉和]
圖右 : 林良實夫人王維娜(中)表示:「來到環保站看到志工無所求的付出,覺得很感動,除了老年人之外,還看到很多年輕志工,他們肯來是很難得的事,也很值得學習。」[攝影者:黃吉和]

圖左 : 領隊林偉才先生說:「旅行有很多種,這次參訪慈濟,是一趟學習之旅。」[攝影者:黃吉和]
圖右 : 馬來西亞前交通部長林良實(中),對證嚴上人創立此一慈善團體感到非常欽佩。[攝影者:黃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