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將環保落實校園
整齊的隊伍走進環保站時,志工們以做環保的雙手,歡迎他們到來。這群有活力又有朝氣的孩子,是參與學校的「服務學習社」,社團成立的第二個學期,就開始與寶慶環保站互動, 部分的同學已對環保站不感到陌生。 每次都陪伴前來,且全程參與的許丞芳主任表示:「一直很感佩慈濟人默默地為社會付出,希望學生們能學習慈濟人的精神,把握當下為人服 務,將愛傳給需要幫助的人,所以才促成這個因緣。」
而學校廣推服務學習的時數,也鼓勵學生們多做環保,許主任又說:「希望將環保與人文教育融合,期許來學習的同學們,都能成為種子老師帶回學校,到不同的班級與同學互動,並 且帶回家裡與家人一起,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前幾次的互動中,甚至有學生主動問主任,是否可以在假日的時間,也來環保站學習,由此可見推廣成效良好。
◎寓教於樂學環保
謝淑真師姊先從環保十指口訣開始,教大家如何分類資源「瓶、瓶、罐、罐、紙、電、一、三、五、七」。了解分類後,黃添財師兄把準備好的瓶罐,從大麻袋裡一一倒出,分成四個 區塊,帶領著孩子們做瓶罐的分類、分開瓶蓋,用腳將寶特瓶踩扁,再依瓶身的顏色予以分類,實際體驗做中學。
自己動手做,聽到要DIY同學們的眼睛就亮了起來,淑真師姊用回收的紙碗,加上中國結的線,做出一個實用又不用花錢的美麗吊飾,紙碗的裡面可以貼上靜思卡,另一面則可以貼 上照片。教大家儘量善用手邊的資源、減少污染,只要多一份用心,從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資源再利用。吊飾一個接著一個出爐了,其中黃懷美同學不僅很快的完成自己的作品,並協助 同學們完成,高興地談著今日的收獲。
◎環保理念植於心
如何把心裏的垃圾清掉? 從物資的回收,到人心的淨化,蔡慮妤師姊透過八八風災當年,親自到屏東記錄救援水災的新聞報導,讓孩子們看到能源的短缺、土地過度的開發、雨林的 破壞等,導致地球暖化所延伸的問題。首先她徵求一位同學穿雨衣體驗,十分鐘後這位勇敢的承佑同學與大家分享,雖然時間很短,但已感受到身體的溫度不斷上升、汗流滿面,體會 到自己穿著雨衣,就好像是發燒的地球。
慮妤師姊以集靜思卡的方式,帶動孩子們學得不亦樂乎,再讓孩子們參與 "海水上升" 的體驗, 因為冰原融解導致土地面積逐漸變小,利用回的紙袋作為居住的城市,讓孩子們 站在上面,因為水災、風災等災害導致地城市毀壞,居民只好移往別的城市,直到剩下一個城市,讓同學們深刻感受愛護地球的重要性。
志工宣導如何一日五善救地球,從省水、省電、素食、攜帶環保餐具 (杯、碗、筷)、改變交通方式多步行,同學們也熱烈的分享自己要如何省水、省電的方法,慮妤師姊讚揚同學 們步行來環保站,已開始力行減碳,並且鼓勵大家一起推動日行五善。推動少肉多蔬食,疼愛孫子的黃森師姊,擔心做完環保後孩子們會肚子餓,特別用心為他們準備豆皮壽司,教孩 子們如何調味及如何將飯放入豆皮的訣竅,並且讓孩子們學習簡易素食DIY,體驗食中學的樂趣。
一個小動作就可以為環保盡一份心力,讓地球變得更美麗,一連串的課程已近尾聲。環保站除了是環保志工的心靈道場外,更延伸發揮了環保教育的一環,志工們用心地運用各種方 式,關懷及教育學生們環保理念,希望讓孩子們早日種下環保的種子,將來成長茁壯繼續發揮傳播的功能。
圖左 : 謝淑真師姊(中)以環保十指口訣「瓶、瓶、罐、罐、紙、電、一、三、五、七」教大家如何做分類[攝影者:李奕萍]
圖右 : 學習分類,同學們分區塊進行,實際體驗做中學。[攝影者:李奕萍]
圖左 : 學生們資源再利用DIY,以回收紙碗做出美麗吊飾。[攝影者:李奕萍]
圖右 : 活動徵求一位同學穿雨衣體驗十分鐘,同學分享溫度升高、汗流滿面,深刻體會到宛如是發燒的地球處境艱熬。[攝影者:李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