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3月2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踏踏實實做人 穩穩當當做事

踏踏實實做人 穩穩當當做事

E-mail 列印
林榮鈴,1955生,彰化市人,家住在彰化教育大學附近,農家子弟,小時候經常割草餵牛,印象深刻。彰化高工畢業,隨即入伍當兵,服役於嘉義空軍機場,退伍後,前往臺中縣 石岡鄉,大哥在那兒做生意,需要人手幫忙,沒想到就此定居石岡鄉九房村。

當時大哥經營的是陶瓷娃娃工廠,林榮鈴加入後,變成合夥生意。固定向苗栗工廠買進陶瓷娃娃的頭、手、腳三部分,身體部分外包給別人去填充棉花,回到本工廠組裝成玩偶,穿上 精美的禮服,加以包裝,外銷到法國。由於製作精美,貨真價實,業績持續成長,經營三十幾年,這期間鈴榮娶妻生子,邁向人生另一階段。

1991年,太太一句玩笑話,真的就此進入善門。陳瑞端師兄啟蒙,從此腳踏實地付出。協力小隊長、培訓幹事,十年歲月承擔,做中學,學中覺,收穫滿滿。

工廠營業結束後,上班七、八年,再自行創業,一人公司,不影響生計下儘量參加勤務,與太太共同為慈濟付出。

◎天賜良緣

1991年妻子沈秀雀無意間拿到一本慈濟月刊,閱讀後開玩笑地向他說:「你不抽菸、不嚼檳榔、不喝酒、不賭博,沒有一點壞習慣,很適合做慈濟。」當時隨口說好呀!過幾天妻 子寫信到花蓮慈濟功德會,表示要捐款。很快的就有一位小姐來家裡收款,對方是陳瑞端師兄的女兒,在臺中分會上班,接到花蓮本會通知,馬上行動。

加入會員不久,陳瑞端邀請榮鈴共修。當時共修處在瑞端的家裡,也是豐原聯絡處,每週三很多的師兄、師姊一起研讀證嚴上人的著作,每每在會後瑞端會勉勵一番,誠摯的發自肺腑 之言,要大家努力行善,人生不要留白。榮鈴備受感動。

就這樣子,榮鈴很快融入慈濟團體,也跟著去訪視,回家後與妻子分享所見所聞。當時屬於第五中隊,豐原區、苗栗區活動都在一起,人多好做事,而且凝聚力強,慈濟志工彼此的感 情血濃於水,就像一家人。1993年受證,法號惟勝,正式成為上人的弟子。

經營工廠期間,常常參加慈濟的活動,付出的快樂,感染另一半沈秀雀。所以她很快的培訓、受證,秀雀是豐原人,因此加入了豐原的團隊。林榮鈴對陳瑞端敬佩有加,一接獲出班通 知,排除萬難出席,活動圓滿結束,總覺得不虛此行。

林榮鈴曾擔任協力小隊長達五年,負責聯絡勤務、開會事宜。大夥兒開開心心的出勤,做到汗流滿身,仍十分歡喜,開會時暢所欲言,你我交心貼心,肝膽相照的感覺,歷久難忘。如 今落實社區,這些難忘的場景只有在回憶中尋找,因為石岡地區,志工人力單薄,有任務時往往找不到人,每每喟嘆,真的心有餘而力不足,要如何完成任務,是個問號?

後來當培訓幹事,陪社區志工上課,陪志工回花蓮靜思精舍尋根,到臺北大愛電視臺參訪,五年時光,一批批志工上課、培訓、受證,感到非常欣慰。陪著上課,自己也收穫不少,同 時有年華老去,時光一去不復回的感受,只有更用心的付出,盡心盡力把事情做好。

◎自力更生

921地震後,很多產業外移,陶瓷娃娃工廠因而結束營業。為了生計,林榮鈴到住家附近的品正機械公司上班,在銑床部門,電子科畢業的他,操作自動控制,可謂駕輕就熟,勝任 愉快,工作了七、八年,離開工廠,自行創業,做起模具深孔加工的行業。

手機,電話的聽筒,吹風機等等塑膠製品,都要經過模具深孔加工的程序,才能完成出爐。通常模具工廠開出模子,經過鑽孔用水散熱,是最後一道程序,結束後回模具工廠整體完 成。因為是一人作業,林榮鈴參與慈濟活動,大大受到影響。通常出勤務前,先告知交貨日期,對方可以接受,才接下生意。如果對方十萬火急,只好加緊作業。譬如回花蓮尋根,就 跟客人說好要休息三天,取得顧客的諒解。

2011年接下和氣副隊長職務,是陳忠鈞師兄的助手,忠鈞知道他的情形,所以能自己處理的,一手包辦,當然林榮鈴也盡可能地去做,既然是協助,就要盡到該盡的責任。

何銘欽師兄表示,辦理大型的戶外活動,像以往的浴佛節、七月吉祥月、歲末祝福活動,林榮鈴的專業,是最大助力。要拉電線接電,音響、擴音器、麥克風掌控整個程序的進行,更 要顧及安全問題,大卡車、電線、接電器等等,榮鈴一併供應,活動結束的拆除復原,同樣負責到底。

◎把握當下

時常參與助念、出坡,訪視當司機,載送志工們抵達案主家,結束前奉上白米、香積麵,端午節前則送上粽子。曾經到高雄縣杉林大愛村鋪設連鎖磚,把握付出的機會。林榮鈴銘記上 人說的話:「在慈濟沒有所謂的比較資深,是看誰比較精進,看誰往前跑。」常常勉勵自己要加油,即時付出。

2011年,他參與水懺經藏演繹,加入妙音行列。擔心自己會拖累整體,所以上大愛影音網,錄下教學帶,在家裡一有空就加以練習,工作時,邊聽邊背誦經文,終於體會「臺上三 分鐘,臺下十年工。」的涵意。東勢聯絡處練習時,眼觀四方耳聽八方,隨時注意自己是否與團體契合。每當遇上修正調整肢體動作時,會更留心,刻意的加緊練習。

最愛的一句靜思語「多做多得,少做多失。」勉勵自己,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要多多的付出。林榮鈴進入慈濟後體會善解、包容的重要,凡事多往好處想,多看人家的好,學習 人家的好,破的杯子換個角度還是圓的,不愉快的事要前腳走後腳放,不要罣礙,況且看人家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多檢討改進才是上策。

最令榮鈴欣慰的是妻子同行菩薩道,婚後一路相互扶持,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將近二十年來,吃得清淡,生活簡單,追求快樂與健康。兩個兒子努力奮發向上,大兒子從陽明大學藥理 研究所畢業,目前服務於臺北馬偕醫院,計畫再深造學士後中醫,做一個懸壺濟世的大夫。小兒子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系,目前服兵役中。

陳瑞端是林榮鈴啟蒙老師,為人與操守,在在令人敬佩,特別是口才,言之有物,簡短有力,提綱挈領,擲地鏗鏘有聲,句句打動人心,言行如一的楷模,令他敬佩。他一直認為自己 拙於言語,所以做多話少,實實在在的一步一腳印的付出,今後仍為營生而奮鬥,與妻子共同奉獻與投入,並相約下輩子要繼續攜手同行做慈濟。

圖左 : 林榮鈴師兄(右二)於東勢關懷中心參與浴佛節彩排。[攝影者:徐振富]
圖右 : 林榮鈴師兄(右二)與同修沈秀雀師姊(左一)在石岡市場為川緬地震募款。[攝影者:徐振富]

圖左 : 林榮鈴師兄(左)在東勢客家文物館參與浴佛節。[攝影者:東勢客家文物館]
圖右 : 林榮鈴師兄(左)參與2011年中區經藏演繹彩排。[攝影者:李寶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