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早上七點半,陽光灑滿大地,進入新環保園區,棚子下,志工有的佈置會場、準備音響;另一區搓湯圓的志工,人數漸漸增加,在「我們都是一家人」輕快的音樂聲中,人人歡喜的慶 祝「新家」的啟用。
在草地上,有位社區志工低著頭不停鋤草,靠近一看,汗水涔涔,衣服濕了一大片的蔡長賜,921大地震之後,看到慈濟人的身影在災區穿梭,很好奇地自問:「這是一個什麼樣的 團體,這樣的有愛心?」
後來,因為常看大愛劇場達九年之久,對到慈濟做志工很嚮往,當新環保站搬遷時,他就立刻報名社區志工見習。他說:「要做就要把握時間,不能再拖延了。」
住在附近環保站附近,才過六十八歲生日的林春女士,也來一起搓湯圓。她說:「我是今年三月才開始來做的,年歲大了,在家很無聊,隔壁的慈濟師姊跟我說:『來做環保跟大家逗 陣,很熱鬧。』我也跟車出去做定點回收,時間一下子就過去,有環保站真好。」
九點整,大家在「我們都是一家人」帶動唱,活動手腳後,主持人周月香說:「對,我們是愛護地球的一家人,感恩,因為有慈濟、因為有環保站,我們聚在這裡。大家都是上人的最 愛,是大愛臺的頭家(護持者),地球的守護者,要給自己一個愛的鼓勵。」
李必勝里長也心有所感地分享道:「上人說『知福、惜福、再造福』,我們這『一家人』做的就是知福、惜福、再造福的工作,譬如說拿著一罐飲料,就是有福報,喝完了丟了,福報 沒了;反之,將它留著,創造它另一種價值,就是再造福,這是我個人的體會。感恩慈濟對社區的付出,對國家乃至全世界的付出,讓生活環境美好,心靈淨化。」
◎ 環保站拓荒者
當舊環保站面臨搬遷時,從找地點、找中古貨櫃屋、清理叢生雜草、整地、搭鐵皮、牽水牽電、植草皮、種菜等綠化美化一肩承擔的劉新平師兄,細說這段經歷。
從去年,周月香師姊託付他找新的環保點,他感覺到雖是一路走來是辛苦,但也很幸福。因為環保點要考量很多因素:必須適合回收、車輛進出方便性、不影響鄰居,還有租金費用等 等。他曾去拜訪李里長,里長建議有兩塊地可以考慮,試試看。第一塊地面積更大,但是沒有談成。後來,因緣具足,得知目前現在的這塊地是慈濟志工劉金葉師姊所有,金葉師姊隨 即發心,慨然將土地無償提供社區環保站使用。
有了土地,還要先修整荒蕪蔓生的草叢,接著是坎坎坷坷的地面,如何整地?也是要請教,原來整地要用級配(土+石頭),這樣地面才會扎實、平整,就算貨櫃放在上去,地面也不 會壞掉,劉新平說:「我要感恩,多做多得,其實我學到很多,我們都是有福報的人,要珍惜地繼續做下去。」
劉新平曾發願要將新的大德環保站規劃得像公園一樣,令人賞心悅目,如今他做到了,天天守護著,就像自己的家一樣。截至目前,來做回收的環保志工,總數將近百人,人數與日遽 增,讓他感到很欣慰。
目前環保站放置貨櫃屋(含搭棚子)的使用面積是四十五坪,全部連綠化地面,共約一百五十坪,重建花費一切從儉,秉持克難原則,除了購買中古貨櫃屋外,其他建材都是重複使用 原來環保站拆下來的鋼骨與烤漆板,就連園內的一個流動廁所,也是從一位慈濟會員處回收回來的。
◎ 做環保 法喜多
被形容為「環保站長駐眾」的洪金花師姊,時常在環保站,一做就是一整天。洪金花說:「在慈濟,不說感恩真難。環保是做起死回生的事,看志工身上穿的灰天上衣、毛毯、圍巾等 等,都是用回收的寶特瓶製成的大愛感恩科技產品,所以說是『起死回生』,延續物命,讓垃圾減量,救地球。」
這時,一輛環保車停在外面,原來是北屯區文昌環保站的楊榮課師兄和隨車志工,做完定點回收,順道過來祝賀。他也向大家說了一段祝福話,還隨興唱「垃圾 垃圾 不通黑白 倒」,希望大家能做得歡喜沒煩惱。
社區大德簡妙娟,陪媽媽呂麗珠從五月開始來做資源回收,簡妙娟表示很感恩林秀珍師姊的指引與陪伴。她說:「我媽媽身體不好,她發願如果身體好了,要出來做環保,我能做的是 開車陪著她一起做,我們都感到能夠做就是福的歡喜心,媽媽會期待每週來環保站做回收的日子趕快到來。」
八十一歲的志工翁福羨與同修周貫生,一直以來把環保站當成自己的家,有時間就來做,翁師姊因為兩年前肝臟腫瘤、接著是C型肝炎惡化,健康出了大問題,她體會到趁還能動就要 趕快做,多種福田。
成就大德環保站的每一位大德,就像從地湧現的菩薩,在每一次的回收日,他們默默地做,齊心協力將垃圾變黃金,做出環保心淨土淨的境界。
圖左 : 蔡長賜頂著太陽,默默鋤草,鋤的汗水直滴,他表示要做就要把握時間,不能再拖延了,目前是見習志工。[攝影者:林長德]
圖右 : 劉新平是大德環保站的再造功臣,天天守護環保站,努力地將新的環保站整理的像公園一樣,令人賞心悅目。[攝影者:林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