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感恩!感恩!」「來,請到這裡簽到!」…….一句親切的問候、一個溫馨的拍背,師兄師姊們熱情招呼前來精進的見習菩薩,彼此像是久未見面的家人,藉由見習課才能相見,因 此大家臉上都掛著幸福的臉。見習菩薩整齊的隊伍隨著師姊的引導走上二樓佛堂,一個月一次的見習課即將開始。
◎為救人 志工屢屢遭拒不放棄
這個月的課程主題安排「醫療志業」介紹,幫助見習志工對慈濟的醫療志業有初步認識。 「您能救我嗎?我好想活下去?」說到「醫療志業」不免讓人想到「骨髓捐贈」,骨髓捐贈幹事林淑芬師姊現身說法分享自己多年在骨髓捐贈志業上的「幸福」歷程。師姊本身是骨髓 捐贈者,於2000年配對成功,隔年順利完成捐贈。 聽到「骨髓捐贈」其實很多人都似懂非懂,因此造成大眾避之唯恐不及。然而證嚴上人說:「這不只是救一個人,而是救一個家庭!」「不會為了救一個人,而去傷害另一個健康的 人!」當時上人的悲心堅決成立骨髓資料庫,讓更多需要的人受惠。身為捐贈者的淑芬分享宣導時的「難行能行」不勝枚舉,例如曾被拒絕於門外、甚至被送到派出所….等,但師姊 的那份初發心不曾停息,反道遇挫愈勇。透過影片宣導見習志工對慈濟八大法印之一~骨髓捐贈~,有了正確的認識,也導正大家認為「捐骨髓」是「抽龍骨水」的錯誤觀念。
◎曾經出門需翻黃曆 今醫院志工自在行
慈濟的手語美在不用言語就能感動別人。「生命之歌」傳達出醫病之間的情誼與疼惜,藉由舞台劇的呈現清楚表達歌詞意境,溫馨氛圍瞬時湧現;醫療志工更是醫生和病人間溝通上不 可或缺的橋樑。
性情活潑的蔡玉鳳師姊擔任醫療志工經驗長達十五年之久,從早年上醫院要翻黃暦選時選日子、參加助念怕得要命的人,變成視病如親的慈濟志工,師姊認為一切都是因緣具足了,有 心要做自然有人接引成就承擔此任務。
此外以她十五年之久的經驗分享醫療志工需具備的六要:「臉要笑、嘴要甜、腰要軟、動作要快、眼睛要金、耳朵要利(台語發音)」。玉鳳師姊鼓勵不要輕忽自己的能力,即使是身 障的人,也能當志工,只要你有心要做。
曾經有一位殘障的師姊因為當志工,不再怨天尤人,怪父母將她生的如此般的身體,因而改變與家庭間的關係,且拿出親和力化解需要被服務人異樣的眼光,肯定了自己,服務了眾 人。
愛唱歌的玉鳳師姊認為當志工最開心的事是能學到好幾首不會唱的歌,她現場教唱一首馬上學馬上會的「一個月的歌」,在「港都夜雨」的曲調下,「1、2、3、4......、 12和13、14......、31」,現場high到最高點,更有學員要求再唱一次。
◎「為什麼」苦惱 進慈濟終解迷惑
仁德蔡秀淑師姊分享做會員已有十幾年了,那時心中就想一點點的小錢就可以有大大的幫助,然而總覺得少了一份踏實的感覺。直到去年,燕珠師姊牽引進入親子成長班和參加見習課 程,接觸許多上人的靜思法語,也看到許多師兄師姊柔軟的身教,使我印象深刻。每次上完一堂課時,都會回家與師兄分享。記得第一次上課時都會提醒自己要注意身行,但回到家 中,看到凌亂的桌子,卻還是忍不住的發了點小脾氣,發現原來自己還是需要改善自己的身行。
歸仁賴雅己師姊分享自己生長在這富足的大時代:「以前的我總覺得很不快樂,為什麼我要做這麼多的事?為什麼我會是這麼窮?為什麼別人家的小孩都那麼乖?為什麼…..?心中 有很多不快樂的為什麼?來到慈濟,我一一找到答案」。
慈濟是一個大家庭,都來自不同的環境、家庭,而大家只為了要「把愛傳下去」。充滿有活力有歡喜的玉鳳師姊分享著15年來如一日的醫療志工,使雅己相信來到慈濟的師兄師姊也 有世俗的煩惱,也有不如意的時候,但他們如同第一堂課講師的所分享「小愛充滿煩惱、大愛輕安自在」。
我們很有幸豐衣足食,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看見這麼多師兄師姊為眾生在努力在付出,上人的不平凡在難行能行,難為能為,所以不要小看自己,人有無限的可能。然而面對生命中 的工作、家庭,常會有一種無力感,但只要來到慈濟這個大家庭,接觸純真、純善、純美心中就充滿感動,就會誓願把愛傳下去,期許自己走入人群廣為行善,唯有法入心,改變自己 的惡習,才能慢慢去除心中的無明,不讓五毒攻心,讓自己回歸清淨的本性;人圓、事圓、理就圓。
聽了師姊的分享連不曾做過醫療志工的見習菩薩都會對這個領域產生興趣及好奇。最後玉鳳師姊說:「慈濟救了很多家庭與孩子,吸毒、有陋習的,在進入慈濟後也改變得很好,很多 家庭因此變得很美滿;能進入慈濟是大家的福報,如果去醫院當醫療志工,把病人當是自己的父母、小孩,大家說好不好啊!」大家異口同聲:「好」。
圖左 : 蔡秀淑師姊分享十幾年的會員總少了一份踏實感,參加志工行列才發現原來自己還要修正脾氣。[攝影者:甘景南]
圖右 : 骨髓捐贈關懷幹事林淑芬師姊現身說法分享自己多年在骨捐志業上的「幸福」歷程。[攝影者:甘景南]
圖左 : 志工以手語劇方式,濃縮表達慈濟醫療志業的心路歷程。[攝影者:甘景南]
圖右 : 歸仁賴雅己師姊分享自己生長在富足的時代,心中卻有無數的為什麼?走入慈濟,終於找到答案。[攝影者:甘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