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雲林 帶動雲林教聯會 教出人生真味

帶動雲林教聯會 教出人生真味

E-mail 列印
「因為學生都喜歡座右銘,就會拿一句靜思語來背。」吳金松老師2002年到高雄靜思堂參加靜思語教學,研習回來後,發現在教室裡講靜思語和學生互動是件滿好的事。也看到很 多老師都推得很好,自己就想試試看;學生也用靜思語小故事來做為生活的啟示,於是金松對靜思語特別有興趣,這也是他進入慈濟的因緣。

同修師姊林玲娟比金松較早接觸「慈濟教師聯誼會」,起先金松只是接送玲娟去靜思語教學,他只覺得好奇「是什麼力量讓玲娟這麼用心投入?」心想「好吧!先跟著到兒童成長班一 起做做吧。」也因投入兒成班,金松有機會到高雄參加靜思語教學,他發覺靜思語可啟發孩子的良善和教化,回來後毫不猶豫地加入慈濟教聯會了。

當時金松知道雲林區已有很多教師參加慈濟教聯會,他就這樣一路與大家在每月第三個週六的上午到雲林聯絡處上「靜思語教學」研習課,也參加教聯會每月一次的共修,共修則在平 常晚上。

從此開始看一些佛法的書,還有上人的書,受上人「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的理念所感動,希望能藉由教聯會付出更多的心力;帶給孩子生活教育、品格教育、生命教育。於是在 2003年以五十三歲的年齡提早退休,2004年教師受證、年底慈誠委員受證。

◎教育是一輩子的工作 難行能行

雲林的教聯會原先隸屬台中區,後來規劃為雲嘉南一區,這期間都由張英蘭老師負責帶領,直到2009年才獨立為雲林區;此時英蘭老師需離開雲林搬到台北居住,金松義不容辭負 起雲林教聯會的運作。

謹守本分依教奉行,還要將靜思語帶入學校去發揚光大,他認為這是責任也是使命,每週五早上帶著教聯會老師、大愛媽媽到社區的學校去跟孩子做「晨光時間說故事」活動,也集合 本來就在學校服務的「愛心媽媽」練習體驗、講述故事、省思、靜思、生活實踐和分享,讓靜思語故事廣進校園與孩子共同成長。

「為了讓愛心媽媽更能知道用什麼方式跟孩子互動會比較好。」這是金松對媽媽們的期許。愛心媽媽們透過教聯會不斷地陪伴、帶動靜思語故事、經驗交流,成為「大愛媽媽」所以大 愛媽媽也是「教聯會」重要的工作之一。有些對教育比較熱心的大愛媽媽參加後,受靜思語「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生命的使用權」感化,都跟著到機構關懷長者,步上菩薩道參加慈 濟見習,進而受證委員。

雲林教聯會有一個小小的team統籌教育活動;老師們將課務、教案帶入社區各兒童成長班或親子班去做教學。每一班都有1至2位,有時2至3位老師在班上帶動;孩子不僅能獲 學業之外的另一層學習,更能正向思考。老師們甚至不辭辛勞,分佈到社區學校去做活動。

金松認為小孩子的心是最清淨的,如果可以從小孩子最清淨的心靈去啟發他的善念,潛移默化對他的人生都會有受用;或者說這個善的種子種在他的心田裡有一天他就用得上,有一天 它會開花結果,可以把社會也淨化了。

有些老師的課業很忙,在學校的時間都不夠用了,要再出來參加活動,時間上較不允許,若要去招募老師來參加教師聯誼會是有點困難,雲林的成員雖沒有成長得很快,也有退休後留 在教聯會,金松隨時面臨「要克服困難,不要被困難所克服」目前有三十餘人,退休老師佔教聯會成員的半數。

2010年是金松承擔慈濟青少年窗口的第四年,他覺得這部分也需要傳承了,所以2010年起班主任的工作交給李玉華師姊承擔。慈少在雲林成立的比較慢,2006年才有慈少 班,參加的對象是國中、高中的學生,每一期幾乎都會有一百人左右。每月一次集中在聯絡處上課,內容是慈濟的人文,教忠教孝和禮儀的課程。每年暑假雲林聯絡處舉辦夏令營,慈 少就可以來當工作人員,學習當文書組、生活組、隊輔。

◎改變學生行為,健全其人格發展

在孩子的心目中,金松是位好老師,親切得像家裡的爸爸一樣,尤其對孩子的關心大家都看在眼裡,因此兒童班、慈少班及慈青的孩子們自然而然稱呼他為「金松爸」。

金松曾遇有孩子跟家裡的關係並不是很好,因青少年的成長階段剛好是叛逆期,在學校也可能遭遇人際關係的問題。來到慈濟經過慈少課程的引導後,他懂得做一些付出的工作,可以 在活動中做志工幫忙工作,人際關係會比較好,家庭親子關係也會有所改善;慈少畢業後,進到大學,都會主動去找慈青社,會想去參加慈青社,這也是延續他在慈少所學的慧命。

「慈青」是「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的簡稱,在大專校園是一個社團。在雲林有環球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虎尾科技大學,這三所學校都有慈青社。

今年六十三歲的金松爸也是雲林縣慈青的總窗口,負責慈青相關活動。慈青大部分是外地人,在生活上,慈濟懿德爸爸、媽媽會從旁給慈青孩子們一些協助和關心。慈青活動大部分都 在校區內,也有共修,社團的課就是共修。有的時候也會到環保點去做環保教育。雲林區慈青社各校的人數不穩定,大部分都是社團運作,雲林三所大學總共約有五十人。目前教聯 會、親子班、兒童成長班與慈青統稱為「教育功能團隊」

「現在的大學生生活自由,多采多姿。」金松有感孩子大都在外地求學,有些會比較沒專心在課業上,有可能沉迷在電玩、在網路上;如果能讓他參加慈青社,就多一個人、多一個團 隊來照顧他,引導他有正知正念,學習慈濟人文,人生的路不容易走偏,家長會比較放心。

畢生奉獻心力於教育,春風化雨灌溉菩提林,但金松在活動裡難免會遇到人事的問題。他說在慈濟是一個很好的修行場合,當境界來時,靜思語是良方「修行要繫緣修心,藉事練心, 隨處養心。」將問題內化,所以對家庭生活、親子互動或家庭的關係會比較和諧,這就是最大的的收穫;一方看到學童心田的菩提芽經過靜思語的教化而茁壯,感到很欣慰。」

圖左 : 吳金松爸爸(中)陪伴雲林親子班到慈濟三義有機茶園參訪。[攝影者:葛邦義]
圖右 : 吳金松師兄為見習學員解說「慈濟教師聯誼會」的運作。[攝影者:葛邦義]
圖 : 吳金松爸爸鼓勵北港親子班孩子們的畫作[攝影者:葛邦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