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做環保 不畏髒不怕臭
不穩定的氣候,時而艷陽高照,時而下起滂沱大雨,讓原本悶熱的空氣瞬間涼爽了許多;這場驟雨也讓環保站的鐵皮屋彈奏起響亮的樂音。就讀臺南應用科技大學的慈青同學古知典, 在前往環保站的途中,因大雨弄濕了褲子,雖然感覺有點不舒服,但並未影響她做環保的決心。
「都已經到了,不做很可惜。」知典摸著溼透的白褲子,靦腆地笑著說。酷暑高溫讓成堆的回收物飄來陣陣的臭味,她不畏惡臭,埋頭認真地邊做邊說:「大家若能把回收物清洗乾 淨、分類之後再送過來,就不會這麼臭了,何況這只是舉手之勞!」她還自我要求,盡量少用一次性的商品;因為來做環保之後才發現,真正的垃圾並不多,大部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 的資源。
德光女中林佩璇同學,於前幾天才剛參加過「慈濟青少年成長營」,在得知這次的活動訊息後,她便邀約幾位好朋友一起過來共襄盛舉。做了回收分類以後,讓她覺得很有成就感。她 指著腳下成堆的回收物說:「雖然看起來又髒又臭,可是不做分類的話就會汙染環境;為了保護地球,希望呼籲更多人一起來做。」
被邀約一起來做環保的鄭凱丞同學,他是第一次到環保站做環保。他說:「分類看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有點複雜,像寶特瓶和塑膠瓶、紙杯和利樂包就很容易混淆,所以要常常來 做,做久了自然就會了。」他回去後還要邀約更多的人一起來做,一同來拯救地球。
平常在家裡就有做分類的周怡婷,一直想要學塑膠袋的分類,於是她從電腦網站上搜尋,得知位於住家附近有一處環保教育站,又剛好有今天的活動訊息;因此,她一大早就和弟弟一 起來到環保站做環保。經由志工的指導與實做之後,她高興地說:「塑膠袋分類雖然不是很簡單,但只要多用點心思就可以抓到訣竅,今天終於學會塑膠袋的分類了。」
◎愛地球 用行動來響應
目前就讀臺南應用科大的慈青同學歐潔安說,這兩天有很多慈青同學都回花蓮靜思堂參加營隊,所以她無論如何都要留下來響應這項由慈青同學所發起的活動。「這次的活動很有趣, 很適合年輕人在網路上作分享;藉由分享,就能帶動更多年輕人一起來響應做環保。」潔安很有自信地說。
在環保站看到這麼多的垃圾,潔安認為自己做得還不夠,「如果將環保落實到每個家庭,先做好簡單的分類及清洗的動作,就不會造成第二次的髒亂。」她有感而發地說。另一方面她 也要提醒自己,不要以為東西可以回收就盡情地消費。
潔安想起她第一次到環保站做分類時,讓她看到最多的就是保麗龍杯。「很多年輕人喜歡在外面買飲料喝,常常是一次一杯又加上一個塑膠袋,累積起來的數量真的很驚人。」她提醒 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出門務必要自備環保杯,以減少垃圾量。
慈青已經連續兩年在學校社團推動環保,除了在課堂上灌輸環保知識,也讓大家知道回收物都到哪裡去了?還可製成哪些東西?用在何處?潔安覺得這樣做,不僅讓大家對環保概念有 所提昇,對做環保的意願也會相對提高。
畢業於成大的陳龍斌,除了以慈青學長身分陪伴慈青,今天還擔任攝影志工。他表示,看到大家在做分類時,遇到不懂的都會主動問師姑,表現得非常棒!他並且告訴大家:「做環保 的方式有很多種,不只來環保站才做,平常在家裡就可以做。」也分享自從家裡開始做環保分類之後,一星期只要倒一次垃圾就夠了,因為垃圾量變少了。
慈青們以使命感來呵護大地,這是一分責任。未來的這一片大地是屬於年輕人的,理應由他們來帶動,一代傳一代;更要把這重要的環保理念視為自己的重責大任,持續愛護地球,讓 地球愈來愈美麗!
圖左 : 楊雪琴師姊詳細解說回收物如何作分類,大家有了概念之後,再來實做,方能得心應手。[攝影者:鄭瑞雨]
圖右 : 慈青同學古知典(右二)在前往環保站的途中,因大雨弄濕了褲子,雖然有點不舒服,但並未影響她做環保的決心。[攝影者:鄭瑞雨]
圖左 : 慈青與青少年學子一起來響應「環保日不落,接棒愛地球」用按「讚」的雙手做環保。[攝影者:鄭瑞雨]
圖右 : 一心想學塑膠袋分類的周怡婷,從電腦網站看到活動訊息,便帶著弟弟一起來環保站做環保。[攝影者:鄭瑞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