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高雄 十歲了 民族親子班校長都說讚

十歲了 民族親子班校長都說讚

E-mail 列印
「很認同慈濟在學校舉辦親子成長班,讓學生能在品德教育與生活教育有了很大的提升。」

◎ 品格教育 十年有成

每一學年終了,高雄市民族國小慈濟親子成長班均在六月底舉辦圓緣,但今年(2012年)特別安排在放暑假後的第二個星期日(7月8日),假民族國小的川堂,邀約已經畢業的 九位學員們回娘家,民族國小校長校長陳棨信也特地來參與。

陳校長表示,從課程的安排,可以看得出慈濟志工的用心,讓品格教育能夠更圓滿,也互補學校教育甚至家庭教育的不足。「因為志工們的付出,為民族國小帶來一股和諧,親子成長 班非常值得繼續推廣下去。」

民族國小親子成長班已經成立十年了,有五對家長從學員進而認識慈濟,現已受證慈誠、委員。而小朋友從親子成長班畢業後,有的仍繼續參加慈濟團體,如慈少、慈青等,個個都是 溫文儒雅,舉手投足皆俱有莊嚴的氣質。

「參加過親子班的孩子就是不一樣,處處討人歡喜。」親子成長班的總召集人慈濟志工鄭淑月滿懷法喜的說,希望更多的家長可以將上課所得到的善知識帶給身邊的人,因為良善的社 會風氣,需要從自身做起。同時藉親子相互成長的陪伴,攜手進入慈濟的善門。

◎ 竹筒勝出 共渡法船

一大早慈濟志工就現身民族國小,為了這次的圓緣做準備。不一會兒,會場已經擺好小白椅,也放好各個小隊的牌子,舞台區兩旁陳列著學員的竹筒,並放置一尊宇宙大覺者,整個會 場肅穆及莊嚴。

學員陸陸續續進到會場,並互相分享著這學期學習成長簿,同時將這一年來的愛心竹筒勝出。無私的愛,贏得現場讚嘆的掌聲不斷。隊輔也運用這個月的生日祈願作分享,讓大家知道 生日也是母親的母難日,請學員擁抱自己的爸爸媽媽,在歡慶當下不忘感恩。

圓緣課程的重頭戲是「演繹法船」,要把「慈濟法船」航向校園,讓學員親身感受慈濟的法,在小小心靈中,播下良善的種子;也讓親子班的家長,能更加了解慈濟,進而加入人間菩 薩的行列。

「日出東方消昏暗,浪子迷途能知返,我今一一誠發願,淨如琉璃化人間…」

全體工作人員上台演繹,台下的學員與回娘家的慈青慈少,也隨著偈文,相互呼應,大聲唱誦。人人再次沉浸水懺法繹中,一起懺悔洗滌心中的垢穢。

◎ 惜福造福 傳承法脈

本屆有十五位畢業生,在所有慈濟志工愛心薰陶下,學員們變得更成熟及沈穩,懂得知足、感恩、善解、包容,也學到知福、惜福愛物。工作人員幫畢業班學員一一別上胸花,會場頓 時離情依依,有歡欣也有淚水。

「一個月一次的親子成長班,雖然要早起,卻很歡喜來上課。」將畢業的學員郭憶萱分享著靜思語「對父母要知恩、報恩、感恩」,讓她最受用。父母親的偉大,她努力改變自己,對 父母說話聲色要柔和。

戴眼鏡的周奕廷說,在親子班學到多種的知識,最受用的一句靜思語是:信心、毅力、勇氣,三者具備,天下沒有做不成的事。

許涵捷同學心懷感恩地說:「施比受更有福,我學習隨時伸出手去幫助別人。」

陳玟予說,從環保站的課外教學中,體會到師姑、師伯們做環保的辛苦,在日常生活中會警惕自己,分辨甚麼是需要的、想要的,慎思後不再隨意購買東西。陳玟予的父親陳政弘也上 台分享說,這幾年來陪女兒來上課,印象最深刻、也最受用的是到環保站,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教學。從做中知道「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因為知福, 所以對萬物要惜福,也要更積極造福。

「自從兒子張冠毅來參加親子成長班後,變得更加貼心、乖巧、不頂嘴,還會與家人分享上課情形。」畢業班家長之一許敏華說,這兩年來陪伴兒子學習成長,收穫滿滿。 去年 (2011年)許敏華和女兒一同參與水懺演繹,與慈濟志工經過八個月的相處,從彼此的陌生到默契十足,從不同的習氣到相互配合,讓她體會到慈濟人的大愛無私。當女兒上大學 後也加入慈青社,學習行菩薩道。

今年兒子畢業了,在慈濟志工邀約下,許敏華除了繼續參加水懺讀書會及演繹,更加入慈濟的見習課程,也擔任親子班隊輔媽媽,「我要把這份愛傳下去,希望能陪伴更多的孩子,在 善知識中繼續成長。」許敏華說。

圖左 : 工作人員幫畢業班學員別上胸花,會場頓時離情依依,有歡欣也有淚水。[攝影者:張益彰]
圖右 : 畢業班家長陳政弘(後排右二)說印象最深刻、也最受用的是環保站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教學,學到知福,所以對萬物要惜福,也要更積極造福。[攝影者:張益彰]

圖左 : 已畢業的學員們回娘家參加圓緣活動(後排者),協助工作人員頒獎給學弟學妹們。[攝影者:張益彰]
圖右 : 畢業班家長許敏華(前排右)說,在志工邀約下,她除了繼續加入今年經藏演繹,更加入慈濟的見習課程,也擔任親子班隊輔媽媽,希望能陪伴更多的孩子在善知識中繼續成長。[攝影者:張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