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 鑼聲陣陣 敲出朵朵心蓮
在蕉賴康樂華小舉辦的義賣會,時時傳出陣陣的敲鑼聲,原來是有心人捐助靜思堂而敲鑼祝福,祈願靜思堂早日落成。
「很開心!有機會來敲鑼,又有蓮花燈拿,這朵蓮花燈很莊嚴,很美!來!來!要拍照,一定要拍照!」
七十歲的張盈阿嬤讓志工別上襟花,走到鑼前,輕輕地敲了鑼後,從志工手中接過「心蓮」(紗布蓮花燈),細細端詳,不禁笑開顏。賣豆漿水四十多年的她告訴別人,今天是她特別 高興的一天。
原來在七月的時候,她聽到志工賴鵷宇說起吉隆坡靜思堂正在興建中,預計明年九月完工,但尚欠建設經費。所以,志工們在籌備義賣會的時候也同時募「心蓮」,一朵心蓮一千令 吉,期待凝聚大家的愛心,將朵朵心蓮募得的經費,用來建設靜思堂。
「我看大愛臺已經四年,很想也來做做好事,可是,我每天凌晨就起身做豆漿水賣給人,沒時間出來做善事,有心捐錢也不知要捐去哪裡?」
張阿嬤坦言,聽了志工的募心蓮的心得,又看到慈濟月刊上那幅莊嚴的靜思堂圖片,心生歡喜,馬上決定要捐一朵心蓮;鵷宇原本擔心阿嬤的經濟不允許,可是,阿嬤態度卻很堅定:
「有意義的事就要趕快來做,靜思堂是永遠充滿光明的地方,一定要讓它建起來!」
◎ 愛心無限 善念匯聚一家親
張阿嬤育有七個孩子,都各有自己的家庭;阿嬤說自從丈夫往生後,她一人獨居,但孩子都會回來看她,她深感欣慰,也覺得今生已無所求,但求能多做好事。
一念要做好事的心,讓阿嬤不只捐一朵心蓮,也特地做豆漿水來到現場義賣;活力十足的她不斷向潮水般的會眾笑瞇瞇地招呼著,彷彿每一個人都是認識已久的朋友。
鵷宇趁著人潮漸少的時刻,拉張阿嬤一起來到愛心鑼面前;原來,在靠近禮堂的旁邊懸掛著一面愛心鑼,讓那些捐心蓮的志工、會眾一起來敲敲鑼,許個願,當場志工也會送上心蓮及 感恩狀給每一個捐心蓮的人士。
拿著心蓮,張阿嬤歡喜地對身旁的志工說,今天來到這裡,好像回到一個大家庭裡,每個人都是親人似地。她相信,靜思堂也將是一個大家庭,會凝聚很多、很多有愛心的人在那裡。 「可以和那麼多有愛心的人在一起做善事,真的很開心!」
儘管靜思堂還在建築中,但笑意盈盈的張阿嬤已經在期待那一天的到來了。
◎ 省省減減 有心不難捐心蓮
鵷宇看見張阿嬤高興的模樣,她也欣喜不已。對她而言,今天也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日子;她想起今年7月17日,當她三十七歲生日時,發了一個願:「從7月開始,每天要省省減減 過日子,努力存錢,每月都捐一朵心蓮(一千元),直到靜思堂建好為止。」雖然離靜思堂完工還有一年多的時間,但鵷宇卻無畏懼自己的願望無法達到。她說,把生活中的物質減一 點、把去旅遊的錢省下來,每月捐一千元應該是可以做到的。
鵷宇的心願讓志工都感動不已,大家都知道她經營小型雜貨店,克勤克儉過日子,平時也不會多做消費,而今為了靜思堂,她連每個月與家人出去用餐的消費也省下了。
「反正夠吃夠用就好,不去外面用餐,在家裡煮飯吃也很幸福呀!」
知足的鵷宇很感恩自己擁有幸福的家,還有一對乖巧的兒女,雖然為了生活,她必須和丈夫胼手砥足,從早忙到晚,但節儉的生活並沒有讓她吝嗇錢財而捨不得布施,她毅然發出每月 要捐心蓮的願,只是因為深深感受到靜思堂是上人的家,是慈濟人修行的道場。
義賣活動這一天,鵷宇也特地關門不做生意,一早就來現場幫忙;看見人潮擁擠,她也感到滿心歡喜,因為,有那麼多人護持,未來充滿眾人愛心的靜思堂,一定會是每一個人喜歡的 「家」。
◎ 無視障礙 難捨能捨賺歡喜
鵷宇月月捐心蓮的願像善的漣漪,激盪出不少志工的愛心;志工們紛紛省省減減捐心蓮,也有志工的車被偷了,但卻毅然先將錢拿來捐心蓮,買車的事反而押在後面。在巷道擺地攤賣 布的羅桂群,也因感動而化為行動,捐出一朵心蓮。
「我今年六十七歲了,從來沒捐過這麼多錢!一次捐一千令吉,這是有生以來第一次這麼做!」
剛剛穿上灰衣制服成為慈濟志工的桂群坦言,當她看到手機信息說為靜思堂募款捐心蓮,一朵心蓮一千令吉時,她不禁猶豫良久。原來,在半山芭巴剎擺地攤賣布的她收入不穩定,加 上丈夫在十多年前往生,剩下她和唯一的女兒相依為命,生活總是在清平中度過。因此,對要捐心蓮,她還是遲疑不決。
「後來,我去半山芭共修處參加讀書會,聽到鵷宇師姊分享每月捐一朵心蓮,我很感動,覺得她很能捨!」
這一份捨念,頓時讓桂群下定決心,捐出一朵心蓮。儘管這一千令吉是積存了好久的儲蓄,可是,捐了心蓮的歡喜卻不是金錢所能買到的。尤其在義賣會這天,承擔工作人員的她也去 敲鑼拿心蓮,當鑼敲響的那一刻,她的臉上也露出開懷的笑容,她說,這聲鑼聲彷彿敲在心頭上,讓她無比快樂!「沒有一千元,我最多不去逛街買東西,可是,靜思堂不能等,一定 要快快建起來,才能接引更多人來做慈濟!」
原來,對桂群來說,人生難得可以如此地捨,因為她喜歡逛街買東西,即使買來的東西沒有用到,但就是忍不住那份要買的慾望,而今,把錢捐出來,也失去了要逛街買東西的欲念 了。敲了鑼後,拿着心蓮,她頓悟,人生最大的快樂其實不是擁有,而是能捨!
◎ 憂鬱上身 放下付出是良藥
雖然每個人捐心蓮的故事都不同,但那份能捨付出的心卻是一樣的;現場還有另一位捐心蓮的潘寶玲,對她而言,人生幸福的開始,正在於她學會了「放下」與「付出」。
一大早就帶著兩個女兒來義賣現場幫忙的寶玲,雖然在社教檔口忙得不可開交,但她臉上的笑容卻始終燦爛如陽光。認識寶玲的人看到她笑靨盈人,都不可置信地問:「您是寶玲 嗎?」
過去在朋友的心目中,寶玲是一個不笑的人,與眼前盈盈笑容的模樣簡直判若二人;寶玲毫不諱言,2008那年,她因為精神壓力,患上憂鬱症,天天靠吃藥入睡,成天不是昏昏沉 沉就是大發脾氣,不知人生意義何在?那時的她,終日愁眉苦臉,心靈壓積著重重的苦,多年來靠藥物也無法讓心安定。
今年3月,她遇到一位親友,跟她談起臺灣慈濟醫院的醫生很懂的醫病和醫心;她聽了趕緊買機票,在志工的幫忙下,飛往臺灣醫病。結果吃了醫生給她舒緩情緒的藥,頓時覺得整個 人都清醒、也輕鬆了,心理漸漸感受到人生其實也不是很苦。
「臺灣的師兄姊要我回來後馬上來做慈濟,因此,我才去社教當志工。」
在臺灣的日子裡,志工不但款待她,也不斷給予開導和關懷,最後,她帶著滿滿的愛和志工的叮嚀回到家鄉,開始打開心門參與慈濟社區活動和讀書會,尤其是水懺導讀會,佛法裡提 到的因緣果報,往往有如當頭棒喝,敲醒她昏沈的腦袋,也讓她開始學會「放下」和「付出」。
◎ 全家隨喜 五朵心蓮齊綻放
走入慈濟的寶玲積極地跑訪視、做環保、當社教志工......,忙碌的生活讓她忘記了苦,緊繃的臉容也變得柔和亮麗。當募心蓮的信息傳到她耳中時,她猶懵懵懂懂,不知道要 建靜思堂作何用途?直到聽志工述說靜思堂是佛陀的無聲說法、是慈濟精神永存的象徵、是大愛延續的標誌;再聽到鵷宇分享每月省錢、存錢捐心蓮,她恍然大悟,原來一座靜思堂具 有這麼重要的意義。
「我要為孩子捐心蓮!」體會到靜思堂是心靈的家,寶玲發現不能只讓兒子種福田,於是,她也幫二個女兒各捐一朵心蓮。寫下兒女的名字後,想一想,自己和丈夫不也應該捐一朵 嗎?於是,她一口氣認捐了五朵心蓮。
沒想到義賣會現場,寶玲巧遇丈夫帶著家婆(婆婆)過來走走,當下,她驚喜不已,想到大兒子沒來,家婆可以代表兒子敲鑼拿心蓮呀!於是,她邀約家婆、丈夫及二個女兒到愛心鑼 處敲鑼、領心蓮。隨著鑼聲一聲聲響起,一家人都笑開顏,最後拿起心蓮,歡天喜地拍下難得的大合照。
寶玲小女兒、就讀中學的林燕珊敲鑼後,拿著心蓮笑瞇著眼,志工問她媽媽幫她捐一千元,是不是自己儲蓄的錢?她點點頭,志工逗問她會不會生媽媽的氣,沒經過同意就幫她捐錢? 她笑著搖頭,大方地說:「這是做好事呀!我一點都不覺的心疼!」
寶玲開心地對女兒說,不管發生什麼事,只要靜思堂存在,就不用害怕了,因有靜思堂就會有慈濟人,有慈濟人,苦難的人就有了依靠。深深感恩自己已經揮別了藍色的憂鬱,找回快 樂的身心,寶玲期待未來靜思堂的設立,可以讓更多人像她一樣,因為慈濟人的幫助而離苦得樂。
圖左 : 賴鵷宇在三十七歲生日時,發願要每月省錢存錢捐心蓮,直到靜思堂建好為止。義賣會當天,她不但來做工作人員,更敲響愛心鑼祝福靜思堂早日落成。[攝影者:林俊伐]
圖右 : 七十歲的張盈阿嬤歡喜地拿著「心蓮」。她說,人生難得有機會做好事,應該快快來做。[攝影者:林俊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