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2012年9月9日,慈濟馬六甲分會及馬六甲精神健康協會聯辦一場以中文教學的“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課程”,為與會的八十位慈濟志工,傳達正確的精神疾病醫療資訊,期許大 家用正確的心態去面對精神疾病患者,讓歧視不存在,世界更可愛。
邁入二十一世紀的高科技時代,生活水準高,快速的發展步伐及緊張生活、工作高壓下,導致人們精神健康出現憂鬱症、躁鬱症,甚至還會造成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柔佛州精神關懷協 會(MINDA)中文組負責人侯金成指出,馬來西亞每五人便有一人罹患精神疾病。
◎ 不識疾病 需有足夠醫療資訊
志工林先生在求學期間壓力大,長期難以入眠,他發現問題後,直接到馬大醫院詢求心理醫師協助。爾後,透過藥物治療,配合運動、健康素食、到大自然減壓,再加上自身以平常心 看待身邊的異樣眼光,而今已不再復發。
志工陳女士和家人,卻是另一種情況,迄今對妹妹的精神疾病狀況,仍然一知半解。「我妹妹在考完初中三年級之後,忽然間大喊大叫,彷彿變成另一個人……父母帶她去就醫無效, 後來求神拜佛,印度神都去問、連馬來巫師都曾到家裡做法。」二十多年過去了,妹妹仍然無法自理衛生,常自言自語翻書,只是動作不再激烈驚人。
當年的悲劇已無法改變,林先生與陳女士以同理心,希望用對的方式,配合愛心和耐心關懷罹患精神疾病的慈濟照顧戶。在他們陪伴的照顧戶裡,有一位六十歲的照顧戶,一旦病發, 就嚴苛要求九十多歲的老母親,不斷重複一個動作,例如:要母親連續幾個小時不斷的開關燈,一不順心,就大喊大叫,讓老母親又累又怕,心力交瘁。
“我希望透過醫師們提供的正確醫療資訊,更有方法去面對或協助,防範精神病患病情惡化。”陳女士說道。
◎ 感同身受 讓歧視不存在
在學院教授心理學的慈濟志工陳彩珠,透過活躍於馬六甲精神健康協會的友人,於2012年9月9日,促成該協會與慈濟馬六甲分會以中文教學聯辦“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課程 (FLMHEP)”,公開予醫院志工或與訪視幹事等相關志工,增加正確醫療常識。
在上半段的課程中,除了講解外,還有實際體驗活動。講師們將志工分組;一組不斷重複台詞,在扮演精神病患的另一組身邊發出聲音,進行干擾。“精神病患”完全無法聆聽講師在 說什麼,進而讓志工們親身感受精神病患身陷思想囚牢的世界,不再硬將個人的判斷和期望強加在內,造成病患更大的傷害。
體驗活動結束,志工戴先生分享,在當下那刻心情雜亂焦慮,耳邊太多聲音,心情急躁。侯金成希望與會者學習接受病患面對的困難,在和精神紊亂的病患溝通時,應使用精簡、直接 的語句,並用最大的耐心和溫和語氣來應對。
由於女兒患有精神分裂症,侯金成深刻體會身為病患家屬的痛。他提醒與會者善用「413方法」--要有「四不」:不排斥、不歧視、不恐懼、不放棄;「一有」:永遠有希望,還 要加上「三種心」:愛心、信心和耐心,才能幫助更多病患及家屬走過生命低谷。
侯金成知道精神病患不會完全痊癒,但擁有正確的醫療常識,可以讓病情控制得宜。當然,提早就醫就能讓傷害減到最低,誠如義工林女士在女兒罹患精神疾病時,馬上尋求正確醫療 管道,積極醫治,而今女兒已結婚生子。
◎ 醫人醫心 重見生命曙光
上午的課程,在侯金成的充實的心得分享中結束。下午接著由麻坡「家連家精神關懷義工團」顧問劉建利醫師,帶領志工認識精神疾病及藥物使用。
一開始劉醫師即指出:「精神病是由於腦部功能失調而引發,導致知覺、意識、情感和智能障礙的疾病,會改變病者的性格、社交和人際關係。」劉建利醫師說:儘管精神病不能完全 根治,卻能達到很好治療,且一般精神病患生命力強,反倒癌症、心臟病等,卻能殺人於無形。 “很多疾病找不到原因,其實大部分精神病患都經歷不愉快的童年,造成孩子心理失調,長大後惡化成精神疾病。”劉醫師提醒大家正視問題根源,以免造成一輩子的遺憾。
“精神病患如果沒有服藥,無法睡覺,整個臉就像一朵枯萎的花,我們一定要提醒他服藥、告訴他停藥的嚴重性。”以簡單易懂的例子,深入淺出,加上幽默的分享,劉醫師讓志工們 加深對各類精神疾病的了解和用藥。
“我有吃藥,所以妄想不見了,現在也能做工了。”高大憨厚的小傑精神抖擻,一點也看不出他曾是有幻聽幻覺的精神分裂症病患。劉醫師在講座中,請來病情穩定的精神疾病患者, 現身說法,提醒病人一定要依時服藥,不要自己做醫生減少藥量,造成病情惡化,最終導致生活、婚姻出現問題。長期的憂鬱和壓力,還會引發心臟病、癌症等其他嚴重疾病。
劉醫師提醒大家,志工只要做好本分事,切勿角色混亂,引起困擾;除了協助改善病患的人際關係和自我照顧,適時提醒服藥治療,給予信心,不讓病患依賴;其他的問題就請醫師、 專業人士來處理。
藉由專業醫師、經驗豐富的輔導講師、家屬及社會志工的配合與協助,將能改善精神病患狀況,讓他們重見生命的曙光。
◎ 敞開心懷 以平常心接納
“其實今天參與者都在接受輔導,解開很多人的心結,心情輕鬆。”誠如劉建利醫師所言,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輕微的精神障礙,沒有人願意生病,但大腦生病的人,往往難以集中注 意力來處理複雜的事,加上記憶、感受、思想同時衝擊腦袋,他們也不願意,但卻無法控制,而引致混亂思緒及偏離正常行為。
心臟病、糖尿病、癌症、高血壓都是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藥改善病情;精神疾病同理,他們不過是腦生病,但人人都談精神病色變,並對患者避而遠之。精神健康協會家連家義工團 秉持“歧視不存在,世界更可愛”理念,期待透過與不同團體合作,向民眾宣導正確精神疾病知識,希望大家敞開心懷,以平常心接納患者。
促成活動成功舉辦的陳彩珠亦是醫院志工,家有強迫症患者。她期許能組互助會,讓精神病患及家屬能從中得到更大的支持力量,精神奕奕地繼續走下去。

圖左 : 講師林女士(右)透過遊戲,讓志工親身感受精神病患身陷思想囚牢的世界,以免身邊人硬將個人的判斷和期望強加在內,造成病患更大的傷害。[攝影者:楊秀麗]
圖右 : 在經驗分享環節中,志工吳先生(右一)分享照顧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弟弟八年的經驗,一路走來,身心俱疲。[攝影者:楊秀麗]
圖左 : 志工陳女士期待透過醫師們提供的正確醫療資訊,防範精神病患病情惡化。[攝影者:楊秀麗]
圖右 : 與會的八十位慈濟志工,在講師深入淺出卻不失幽默的分享中,對精神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諒解。[攝影者:楊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