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美洲 美國 美國總會 深耕十五年 爾灣人文學校代代相傳

深耕十五年 爾灣人文學校代代相傳

E-mail 列印
這些年在南加州爾灣,每逢遇到有學齡年紀孩子的華人父母,總會互相關心一句:「你的孩子有上中文學校嗎?」「中文很重要哦!」家長之間不忘在閒聊之餘補上一句。 十五年前,爾灣慈濟人文學校在創校志工的來回奔走下成立了,學校從創校時的二百位學生成長到現在四百六十二位學生;創校副校長楊淑禎曾在一文中詳敘創校歷程及種種因緣,及 護持學校的每位貴人:「學校一週週的步入正軌,在燃燒生命的因緣中,在緣中接緣、惜緣、不浪費每個緣,接引一個個的緣,盡心盡力珍惜每個眼前緣…」

◎ 愛 代代相傳

許多學校的行政人員與老師們,當年都是跟著孩子一起進學校,孩子大了、離開學校,他們仍然堅守教育的崗位不斷付出,讓這份愛的使命與特有的人文氣息代代相傳。

從創始以來就堅持的慈濟人文,在一棒接一棒的老師與志工付出下,不斷傳承下去,也得到家長們的高度肯定。學校每個星期天早上兩個小時四十五分鐘的課程中,會安排三十分鐘的 人文課,也許是一段「口說好話」的影片,或許是一個慈濟志工做環保的故事,日積月累便讓孩子在長期的薰陶中吸收了濃厚的傳統文化精神。

幸福的小朋友們不僅學習中文,也從各種活動與機會教育中學習節源減碳、感恩、惜福到不浪費、不貪欲以及素食的好處。孩子參加每年的「竹筒回娘家」活動,每位剛進學校的新生 都會領到一個貼有自己名字的竹筒,他們將平常存起來的銅板投進去,每年六月學期結束前帶回學校,匯入愛心大甕,幫助需要的人。孩子們從這項校園傳統裡,體會到涓滴之水也能 成就大河的意義。

2010年初,海地發生百年來最強的地震,無數家園被震碎,學校帶領孩子參與「送愛到海地助學計畫」及「一人一元」募款活動,並在超市門口募心募款。一人一元雖然不多,卻 是一種感恩惜福的教育,讓孩子學習回饋社會的心。

此外,融合了佛誕日、母親節、慈濟日三節合一的「浴佛典禮暨孝親感恩會」更是人文學校的特色,連續三年,學校將浴佛典禮納入人文課程中,不只禮佛足、接花香,孩子們更在隨 後的孝親感恩會中為父母奉上一杯茶水、獻上一個擁抱,換來父母感動的淚水,孩子也從活動中體會到報親恩的重要。

過農曆新年時,為了讓孩子在國外也能感受到傳統的中國年味,家長們扮演舞龍舞獅讓成長在美國的孩子大開眼界,學校也致贈印有靜思語的福慧紅包給孩子,期望每個人都能點傳心 燈,照亮自己更照亮他人。

學校更安排低年級的孩子到橙縣聯絡處上靜思茶道課,志工們教孩子擺鞋、拿碗筷的禮節,到餐廳用餐的做客禮儀,奉茶禮法,牙齒衛生保健及人文茶道。志工還把握機會教孩子人生 的道理,有一次蔡慮喜介紹盛裝用過茶葉的水盂時便說,「胖胖的水盂可以裝很多茶葉,我們也要跟它一樣,肚子裡不只要裝很多學問,也要包容同學的不禮貌或壞毛病,不要因此而 生氣。」孩子在一次次人文課程的澆灌下享受慈濟人文的真、善、美。

菩提種子要發芽、成長與茁壯,來自園丁的辛勤耕耘,學校的行政人員與教師們就是這群愛的園丁。

◎慈濟像磁鐵一樣吸住我

王世玲老師,十三年前帶著女兒到人文學校註冊時,剛好看到期末成果展,她被師生之間那種自然的互動、熱情的場景感動了,又聽聞學校當時正需要教師,便在女兒的鼓勵下參加慈 濟的師資培訓,「我的個性和工作性質原本不太與人互動,因此很想打退堂鼓,但當時念小三的女兒問我:『媽媽,妳如果沒有試試看怎麼知道呢?』這句話提醒我言教與身教的重要 性。參加一星期的培訓之後,我發現慈濟像磁鐵一樣吸住我。」

負責低年級教學的王老師非常感恩與珍惜這麼多年來的教學時光,「它讓我多了一份與人互動的勇氣。」由於與學生相處的時間每週只有三個小時,教學的壓力讓她前三年很想放棄, 她形容:「我那時幾乎是一週推著一週往前走,」每個星期只有剛上完課那時可以鬆一口氣,星期天晚上開始,她立即又戰戰競競地著手準備下一堂課的內容。

近幾年來學中文的孩子與家長背景日趨多元,不再侷限於有中文背景的家庭,老師們教學的難度與遇到的挑戰也更多,難免會遇到一、兩個主觀意識較強的家長,但她也因而學習到, 一個人一個故事,畢竟大家的目標都一致,只要真心去理解孩子的需要,一定能克服種種難題。她很感謝學校及家長對她的支援,尤其是現任校長吳兆玄像海棉一樣吸收來自老師及家 長們雙方的壓力,鼓勵老師們發揮更高的價值,讓她既佩服又感動。

吳校長也是八年前跟孩子一起進學校的家長。他回想自己進入慈濟的因緣,「那時候看到慈濟志工非常辛苦地為學校奉獻,於是我也從那時候開始,跟著許惠紅校長及朱凱琳一起投 入,希望能秉持著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觀念,為本地的華人子弟,提供一個優良的中文及人文教育的學習環境,希望每一年都能更加的將慈濟理念傳授給學生,帶給家長及家庭更正 面的影響。」

◎為孩子找到學習中文新定位

服務十五年仍不斷鞭策自己的盧業珮老師,在學校擔任九、十年級的老師,她很了解大孩子的想法,也懂得如何引導他們找出學習動機。她說,大孩子不會為父母而念書,鼓勵孩子們 考中文基本學力測驗(SAT)及中文大學預修(AP)測驗對中學的孩子來說是一個滿大的動力,也爲他們學習中文找到新的定位。

盧老師分享她一路走來能堅持不懈的原因,她說,老師們每年面對的不僅是一班不同生命體的小菩薩,還要面對的是身為父母的家長;家長從原先學好中文的期待,到對中文有興趣就 好的妥協,老師要如何拿捏、如何應對,都一再考驗老師的智慧與毅力,「堅持理想,是我這幾年來學到最多的課題。當然,能看到過去的學生回學校看望老師,或在路上遇到能主動 和老師打招呼的學生,都是我最大的收穫。」為了保持對教學的新鮮感,盧老師會要求自己至少每兩年就要換教一份新教材,也能在準備不同的教材中督促自己學習,她笑說,「大概 這也是我對教中文仍能樂此不疲的原因。」

◎家長的支持讓老師更努力

爾灣約有百分之二十的華裔人口,華人家長普遍對孩子有高度期待,中文教育更不例外。家長的期望高,支持度更高。「每年一開學時,就會有好多家長問我是否需要協助,讓我很窩 心。」任教七年級的李雅莉老師說。家長們每個學期都會排班兩次到班上協助老師批改功課、維持秩序,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更需要家長協助帶領去洗手間或注意下課時的安全問 題,讓老師得以專注教學,老師們對此都非常感謝。

部份家長的毅力更讓老師們感動。六年級的許美玲老師觀察,近年來學習中文的孩子,有愈來愈多學生家中沒有中文背景,但家長的毅力非常堅強,令人佩服。今年班上有一位名叫韓 凱西的白人女孩,為了學習中文,母親多年來都跟她一起全程上課;由於平時沒有講中文的環境,學起來特別吃力,但媽媽告訴許老師,她絕不放棄。她希望其他愛心家長不要因為她 的膚色而改用英文跟她交談,這樣她才有更多學習中文的機會。

王世玲老師二年級的班上也有兩位新加坡和泰國籍的學生家長,本身不會說中文,卻在課堂中跟著孩子全程聽講。他們是華裔後好幾代,不只為了孩子的第二外國語,更有一種尋根的 情操在裡頭。這些孩子及家長堅強的毅力,都是支撐老師們努力不懈的另一股動力。

◎把受教的經驗傳承給下一代

除了中文與人文,學校也在課後提供不同才藝的學習,每個星期天從核桃市開車四十分鐘到人文學校教導小朋友跆拳道的古煥基老師,連續十五年不間斷。已從事跆拳道教學三十年的 古教練不僅是跆拳道國際教練,更是一位中醫師,他分享自己習醫的心得,「我教了跆拳道之後才慢慢發現,許多習武受傷的孩子一旦就醫便被迫停止訓練,之後便從此遠離跆拳道, 我心想,這好像不對啊?鍛練身體還是要緊的,我就想,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這些孩子?」他自己十五歲時也曾因參加比賽而受傷,當時曾有被中醫治好的美好經驗,於是2001年 開始研習中醫,花了五年時間取得中醫碩士學位及執業證照,才開始加入助人行列。

他的中醫師身份只用在有緣的人身上,像是跟他習武的孩子、家長、親朋好友與同事,他說,這種在因緣成熟時幫助別人身體復原的感覺非常快活。他不只教導孩子鍛練體魄、保護自 己,也時常藉由帶著中學的孩子外出做志願服務時,給他們許多生活或技術上的提點,許多已上了大學或大學畢業後還回來看他的孩子,讓他非常開心。他說,「我的心願就是,把自 己年幼時教練教給我的事,再傳授給下一代。」

老師們堅持理想的勇氣與智慧,讓慈濟大家庭充滿人文氣息,讓愛一棒接一棒,不斷地傳承下去。沒有老師們無私的付出,無法成就今日這份愛的規模;在志工及老師們辛勤的灌溉 下,菩提幼苗逐漸長成大樹。

今年適逢人文學校成立十五周年,也是橙縣聯絡處購入新會所的一年。九月開始,每個星期六在拉古納山(Laguna Hills)的新會所新開了一個人文班,希望這會是橙縣 拓展慈濟人文與深耕教育志業的另一個開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愛的接力賽,代代相傳,慈濟人文是留給後代子孫最好的禮物。

圖左 : 王世玲老師帶著孩子們將竹筒裡的善心匯入大甕,學習涓滴之水也能成就大河的意義。[攝影者:羅怡娟]
圖右 : 任教七年級的李雅莉老師非常感謝家長們提供的協助。[攝影者:羅怡娟]

圖左 : 跆拳道古煥基老師:「我的心願就是,把自己年幼時教練教給我的事,再傳授給下一代。」[攝影者:羅怡娟]
圖右 : 六年級的許美玲老師說,沒有中文背景的父母展現出的堅強毅力,是支撐她努力不懈的另一股動力。[攝影者:羅怡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