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美洲 美國 美國總會 天堂國度 慈悲背包解饑苦

天堂國度 慈悲背包解饑苦

E-mail 列印
清澈的沙灘,宜人的氣候,造就了聖地牙哥成為一個得天獨厚,聞名遐邇的觀光城市。但在富庶與繁榮的背後,仍然存在著苦難的暗角。

◎背包匯聚愛心 位於聖地牙哥東北部的老舊社區內(City Heights, San Diego)的伊巴拉小學(Herbert Ibarra Elementary School),是一所混合著不同種族的新移民學校。這裏的學生,有來自勞工階級的貧困家庭、單親家庭或受刑人家庭,也有難民、遊民。

受限於生活環境,學校有80%的學生家長不會說英文,學生在家只使用母語。學童在週一到週五,可由學校供應免費午餐,到了週末,就得面對饑餓的煎熬。語言的隔闔,文化的差 異,加上食物的匱乏,使得這些原本經濟困頓的家庭,在週末時捉襟見肘,無奈度日。 有教育背景的慈濟志工鍾淑雲,在深入瞭解該校學童情況,並和校長溝通、協調後,決定以「校園愛心背包」(School Food Pack),作為推動「幸福校園計劃」 (Happy Campus)的第一步。

自2012年9月14日至2013年7月12日,每個星期五下午二點至三點,志工到學校和低收入學生們互動給予關懷並發放食物背包。2012年9月14日十五名慈濟志工帶 著二十八份裝滿食物的背包進入校園,發給貧困家庭的孩子。 志工在教室等待孩子們的到來,當孩子進入教室時,志工們先雙手合十並教導孩子以中文的「師伯、師姑好!」彼此問候、招呼,同時教導學生基本的禮節;領取食物背包時,排隊守 秩序、不爭先恐後,開導孩子們尊重的意識。

學童們拿到食物背包後,彼此再以恭敬心合掌鞠躬,志工引導孩子們愛惜物命的感恩心念。志工不僅發放食物背包,令孩子與家人溫飽,也以慈濟的人文精神「感恩、尊重、愛」,填 滿他們的心靈,教導他們正向、正直的品德和人格。

◎家訪暴露問題

2012年12月7日,第一學期告一段落。為了從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發掘問題,並幫助他們,志工們決定在耶誕節前夕,作冬令發放及家庭訪問。 在訪視中,志工們發現半數的家長,不到三十歲就已兒女成群。家長因為工作不穩定、酗酒、吸毒、家暴,因而造成孩子內心陰影。

此外,居家環境的不良,也影響了孩子們不重衛生的習慣;有的全家十口蝸居在悶熱、狹小的房間;有的暫住在廉價的旅館裏;甚至有幾戶,因為付不起房租,被迫於年底搬家。這些 嚴重的家庭問題,都讓孩子無法安心讀書。

2013年的1月,冬去春來,又是一個新學期的開始。慈濟志工與七名慈青以熱忱、活潑的手語歌曲互動,孩子們逐漸地從每週「愛」(Give Love)的手語演繹中,感受 到溫暖,在愛的陪伴,和愛的包容中,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寂寞,也懂得互助和分享。 透過志工用心教導手語的學習與練習,2013年5月8日早上,二十幾名孩子,在略顯緊張的等候中,以期待、盼望的心情,在校長和全體老師的注視中,展現這半年來的學習成 果。看著臺上這群曾被放棄的孩子們,認真、專心的表演著,大家都不捨地濕了眼眶,臺下的老師們更是頻頻拭淚。

節目結束後,一向叛逆的艾蜜拉,忍不住上前和她的老師泛淚相擁,並謝謝她的包容;這一幕,感動了在場的人,更激勵了志工們,擦乾淚水,繼續往前走的動力。

◎行「靜思語」洗滌心靈

六月初的豔陽,總是讓人浮躁不安。為了沈澱孩子躁動的心,志工在孩子們進教室後,以十五分鐘的「靜思時間」(Quiet Thinking Time),啟發他們的善念, 引導孩子,回想這週的善行,並記錄在筆記本上;鼓勵他們將靜思語「身行好事,口說好話,心想好意」(Do good deeds,speak good words, think good thoughts)的靜思語,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最不肯合作又愛搗蛋的莫斯塔巴,在某週寫下了幫媽媽照顧剛出生的妹妹;媽媽高興地擁抱他,他答應媽媽以後每個禮拜都會幫忙;一顆善的種子,已在孩子的心中萌芽了。 經過一年的摸索與學習後,志工和孩子都有明顯的進步。過去令老師、同學都頭痛的雷雷,不願學習又不肯開口說話,但經過志工耐心地開導後,已漸漸打開心門,以積極的方式與他 人互動。

7月12日學期的最後一天,慈濟志工帶著小禮物前來關懷,在接受了志工為他準備的小禮物時,雷雷竟對志工鞠躬,並大聲地說「感恩」,志工們感動得掉下眼淚。

志工們從不敢開口說英文,到進入學校,就大方地向老師問好、給學生擁抱;從不知該如何策劃與學生互動及發放動線,到提供不同的方式,讓每一次的流程更順暢;從不知該如何將 手語帶入班級中學習,成長到如今進入班級時,孩子們都願意踴躍舉手,爭取上臺發言機會;志工們勇敢地踏出自己的防線,與老師、學生結好緣,大家都覺得,受益最多的是自己。

一生為美國芝加哥貧民奉獻的教育學家瑪瓦‧柯倫(Marva Collins)說:「愛的教育,就是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良善的信念,要靠大家的耕耘與播種,才能讓一 粒小種子,長成巨大的橡樹。

一年的相處,讓孩子內心感受到志工們「感恩、尊重、愛」的實質身教,使他們從陌生到信任;也因為這份被關愛、接納的平等心,讓這群被遺忘的弱勢學生,重新燃起希望,懷抱理 想。志工們期待透過自己的努力,能為他們的生命帶來不可思議的改變。

圖左 : 志工鍾淑雲(右三),在深入瞭解該校學童情況,並和校長溝通、協調後,決定推動「幸福校園計劃」(Happy Campus)。[攝影者:譚瑞欽]
圖右 : 在慈青志工熱忱、活潑的帶領下,孩子們逐漸地從每週「愛」(Give Love)的手語演繹中,感受到愛的溫暖,愛的陪伴,和愛的包容。[攝影者:譚瑞欽]

圖左 : 志工鼓勵他們將「身行好事,口說好話,心生好意」(Do good deeds,speak good words,think good thoughts) 的靜思語,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啟發他們的善念。[攝影者:譚瑞欽]
圖右 : 志工們勇敢地踏出自己的防線,與老師、學生結好緣,大家都覺得,受益最多的是自己。 [攝影者:譚瑞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