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9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歐洲 歐洲 祈福會導正確觀念 護地球環境

祈福會導正確觀念 護地球環境

E-mail 列印
「現在氣候反常、空氣污染,拜祖先燒金紙普度的習俗已不合時宜。再說,燒金紙往生者是否可收到?天曉得!既然如此,又何必再增加溫室效應呢!所以,拜祖先只要有虔誠的心, 供鮮花、水果一樣可表達孝心!」法國志工認同吉祥月不要焚燒冥紙,要正信不要迷信。

◎茹素、行善報親恩

8月25日下午二點半,在巴黎慈濟法國連絡處舉行的「七月吉祥月」祈福會。透過了志工的宣導感恩孝親、正信觀念,邀約會員們呼朋引伴一起來參加。今年,針對「環保愛地球• 齋戒積福德」,力倡守好身口意「茹素、行善報親恩」,期盼戒慎虔誠消弭災難、敬天愛地共聚福緣。

活動在充滿祥和與溫馨的氣氛下舉行,民眾包括華僑、臺商、駐法代表處人員及志工,還有來自美國芝加哥的慈濟志工曾美清和唐黃罕,兩位先後抵法不久,也不約而同帶著親友趕來 護法。共匯集將近百人共襄盛舉。

活動日一大早,師兄姊們「合和互協」的細心安排布置,將會所變成一個莊嚴溫馨的菩薩道場。民眾抵達前,師姊們更把握分秒練手語,務必要將整體的美做最好的呈現。典雅的「靜 思小築」,也成為民眾抵達駐足瀏覽與友善際遇的交會點。

大使館駐法副代表齊王德,分享其兒時記憶的傳統民俗,有感祭祀儀式及觀念的偏差。再看播放的影片,讓人真正了解農曆七月的由來,除要破除迷信之外,還讓大家明白如何正信及 不殺生。明顯應證了慈濟宣導的正確觀念,不但能真正的修行,還可以保護地球環境。

新發意志工蘇惠珍自從上個月來參加聯絡處,舉辦的一場「花道、茶道」幸福人生講座後,感覺來對了!當時,菩提種子已萌生的她,毅然加入了慈濟家庭的行列。以往一到週末總會 安排豐富節目,現在捨棄吃喝玩樂習慣,不動初衷,虔誠趕來參加祈福會。

她還積極地響應一人一菩薩,把好友丁燕卿女士也帶來加入慈濟。會後,她表示很滿意此活動,這趟不僅來祈福,能再度薰陶「茶道和花道」柔美的慈濟人文,讓內心法喜滿溢、道心 更加堅定。

隨著蘇惠珍前來的丁燕卿則是位新發芽菩薩,她分享自己早年住在泰國,為了能受中文教育而遷到寮國,因七十年代遇上戰亂,她和大多數的越棉寮華僑一樣又輾轉來到法國。泰寮都 是佛教國,所以她自幼就拜佛,向來非常護持佛法,常跑各種道場。

不久前從電視上看到慈濟人在世界各地的救災身影,內心十分的敬佩!她希望自己也有這樣的機會助人。當時,她焦急不知如何才能加入慈濟?或許『有願就有力』上天不負有心人! 忽然,久未聯絡的蘇惠珍好友來電,邀約參加慈濟舉辦的七月吉祥月祈福會,她一聽意外地興奮不已!

抵達會所後,她就迫不及待地立刻登記加入志工,當得知九月初在德國將有共修聯誼會時,也馬上報名參加。她感恩自己能得到佛菩薩的護佑,讓心想事成!不但自己找到了人生方 向,也找到了溫馨的家!她十分欣喜的表示:「從今起,我將跟隨慈濟大家庭行人間菩薩道,就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不過,我會努力跟隨慈濟人『做中學,學中覺』,我相信漸漸將 會跟上腳步的。」

◎燒紙錢 是否可收到

配合『齋戒積福德』的宣導,除慈濟志工每人提供一道菜外,還有蔡佩珊、羅賽珠、許玉鳳三位香積菩薩發心贊助了多道素食佳餚。不論大小活動,她們從不缺席,不但出錢又出力, 也把握機會結善緣,要讓民吃得開心,了解茹素的好處。

蔡佩珊女士有感而說:「若大家都能行善積德,不殺生,世界就好多了!」香積志工羅賽珠也建議:「有心的人可採漸進式,例如從每月初一、十五開始嘗試,再來每星期一次,再 六、八日茹素,漸漸增加天數……」

許玉鳳菩薩則感動的分享:「感恩慈濟教會了我『付出無所求』。以往,我每每付出後就會算自己得到了多少回報?因計較得失,心中常生煩惱。如今,我知道『施比受更有福』,吃 虧也是福。現在,我自己有能力付出,所以感覺坦然多了!」

關於「不要焚燒冥紙,要正信不要迷信」。蔡佩珊、羅賽珠、許玉鳳三位志工,都一致認同表示:「現在氣候反常、空氣污染,拜祖先燒金紙普度的習俗已不合時宜。再說,燒金紙往 生者是否可收到?天曉得!既然如此,又何必再增加溫室效應呢!所以,拜祖先只要有虔誠的心,供鮮花、水果一樣可表達孝心!」

最後的圓緣,志工把握這個「齋戒積福德」的當下。除了熱心服務豐餚的素食茶點外,鼓勵民眾使用慈濟「環保碗」既環保又可延長物命,不使用一次性丟棄的塑膠餐具。此外,會場 備有結緣的「環保購物袋」輕便耐用,都是志工的巧思,利用拋棄的舊傘布再生製成,鼓勵會眾多加使用,為『環保愛地球』盡一分心力。

圖左 : 鄭龍師兄致詞歡迎來賓的護持正信。[攝影者:陳文光、吳景源]
圖右 : 陳文光全方位的護法師兄,守住全神貫注的會眾神情。[攝影者:吳景源]
圖 : 丁燕卿女士新發芽的感動分享。[攝影者:陳文光、吳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