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印尼 故事啟愛心 熱烈認養竹筒

故事啟愛心 熱烈認養竹筒

E-mail 列印
「老師,我想投竹筒存錢幫助別人,可是我沒有竹筒。」印尼慈濟小學的小朋友聽完布迪沙林(Budi Salim)和瑞查(Richard)的故事之後,迫不及待的問老師。

其中三年級善解班的楊和進同學說,他每天都主動幫媽媽做家事,領到零用錢都投在存錢筒中,希望老師趕快發竹筒,讓他可以投在竹筒裡去幫助別人。

印尼慈濟小學稟持著「小錢行大善」的精神,自8月9日起,首先向全校教職員宣導,帶動「回歸竹筒歲月」運動。接著對全校小朋友展開為期三周的宣導活動,利用慈濟人文課向學 生講述故事,引發學生的一念善心培養愛心,也鼓勵小朋友把善念化為行動。

◎故事啟愛心 踴躍認養竹筒

第一個故事是:在四十七年前證嚴法師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在困頓的年代裡開始濟貧的工作。最初慈濟的會員是由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在出門買菜前,投下五毛錢到竹筒 裡,儲蓄救濟金。積小錢可行善的竹筒精神在市場間傳遍開來。「粒米成籮,滴水成河」造就今日的慈濟世界。

第二個故事講述印尼本地的關懷個案──九歲布迪沙林(Budi Salim)的故事。他每天利用下課時間賣麵包,一天最多可以賺得一萬印尼盾,把所賺來的錢分成四份,一份 給父母,一份存下來為將來讀書的錢,一份投竹筒捐給慈濟,而當日賺取足夠時,再給自己當零用錢。

第三個是印尼八歲小朋友瑞查(Richard)的故事。今年年初雅加達水災時,媽媽和阿嬤陪同他抱著沉甸甸的竹筒捐給慈濟。雖然家裡也被水淹了,但爸爸告訴他還有人的家淹 水更嚴重,平常就受到爸爸、媽媽和阿嬤影響的瑞查,毫不猶豫地把存了很久的零用錢捐出來,他一心想要幫助受災的災民。

人文老師進一步解說,布迪沙林雖然家境困苦,一天最多只賺得一萬印尼盾,而學校的作業簿售價就高達一萬二千五百印尼盾,但是只要有一份善念,還是可以幫助別人,讓學生了解 「布施不是有錢人的權利,而是有心人的參與。」

反觀小朋友自己是生活在很幸福的環境中,更要「知福、惜福、再造福。」鼓勵人人都可以行善,並且把這樣善的故事帶回家裡和家人一起分享,讓家裡的每一個成員都能一起來響應 這個「小錢行大善」的運動。

◎愛心滿滿 充滿希望

經過宣導之後,學校展開認養竹筒的活動,有些同學的家庭認養了六、七支竹筒,老師問學生怎麼會認養這麼多,學生很認真的回答說,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兄弟、姊妹、司 機保姆都要竹筒幫助別人。

經過一個半月的推廣運動,直至目前小學部有六百五十七位學生帶動家長,一起認養竹筒存愛心的數量為一千一百二十七支。還有學生一領到竹筒後,隔天便把滿滿的竹筒交回來,一 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們把自己存錢筒的錢全部倒在竹筒裡了。

老師很高興的收下他們滿滿的愛心,先幫忙保管,但還是鼓勵他們每天只要投下零用錢,不在於錢的多寡,而是在於「日日發善念、天天做好事。」並說明將會有兩次竹筒回娘家活 動,一次是印尼母親節(12月11日),另一次是學年結束表演活動(2014年6月4日)。

證嚴上人常說,人人都俱有清淨無污染的心,孩子們的心是單純明亮的,只要我們用心的去照顧呵護,給予善與愛的資糧去啟發,時時幫助他們把心靈的塵埃抹去,孩子會用純潔明亮 的心帶動父母一起行善,讓這個「小錢行大善」的運動與精神落實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

小朋友們踴躍認養竹筒,快樂擁抱著竹筒的可愛模樣,令人感到欣慰,也可見下一代充滿愛心,我們的社會將充滿祥和之氣。那麼「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的願景將指日 可待。

圖左 : P1Joy (一年級歡喜班)四個小朋友擁抱著認養的竹筒,開心極了。[攝影者:印尼慈濟學校提供]
圖右 : P3Kindness(三年級善解班)全班一起說「我們要小錢行大善!」[攝影者:印尼慈濟學校提供]
圖 : P3Love(三年級愛班)全班25個小朋友把認養到的竹筒舉得高高的,他們說「我們的愛心要比身高,我們的愛心要像年齡一樣,持續不斷。」[攝影者:印尼慈濟學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