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 誠情待人 與眾生結好緣
曾慈慧強調,無論對方是滿懷感恩,或有意利用人的善心,慈濟人原則都沒有變,「以誠與情待人,與眾生結好緣。」
曾慈慧表示,在慈善道路上可見到千奇百怪的人。曾有名殘疾者想到美國旅行,先與慈濟夏威夷的志工聯絡,請求提供機場接送。接著飛往休士頓、芝加哥、洛杉磯等地,每站皆隱瞞 曾與慈濟聯絡,要求當地志工提供接送、甚至到旅館安單,有的志工也掏腰包捐錢給他。等盤纏殆盡,這位殘疾者便要慈濟出機票錢讓他返國,他甚至威脅:「否則向媒體告狀,說慈 濟不幫助殘疾人。」
殘疾人士的計畫很快被發現,慈濟仍助其返國,而曾慈慧不但絲毫沒斥責他,還當成慈濟改進的機會,她說,「我們正在建立完善的個案資料庫,若第一站夏威夷留下這名殘疾者的關 懷紀錄、讓全美所有分支連點共享資料,就不會產生這麼多誤會。」
◎ 尋找資源 做慈善有信心
紐約志工也踴躍分享訪視個案的疑難雜症,在美國做慈善的難題一一浮現。
家住紐約上州的志工陳其俊詢問,離案主家車程要四小時,已送過一次慰問金,但難以為繼,不知如何處理?從事律師工作的雲妮探訪一位長者,因為親友很少而想雇用她當遺產法定 代理人,令她為難;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研究員黃宣婷會說西語,多次關懷喪子的波多黎各老婆婆,如今工作繁重、很難抽空繼續關懷,又很少有志工能說西語,正思考著何時能 結束探視。
曾慈慧答覆,志工若站在受助者的角度來看,答案就很明顯。「如果我是他,我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她建議志工,若離案主家太遠,可協助建立交流平臺,「遠水救不了近火,我們 一定要向社區求助」,如舉辦聚餐,邀請案主的周圍鄰居每人帶一道菜,透過活動幫其走出每天抱怨的生活。當關懷的長者需要法律協助或特殊關懷,志工也不要猶豫,主動協助尋找 資源,不要使對方過度依賴志工。
她強調,美國政府有很多服務可使用,如總會與洛杉磯縣衛生部合作開辦心理健康課程,強化志工心理學知識及溝通技巧,每堂均有六十位以上志工出席,「比薰法香的人還多。」紐 約分會國際事務組專員朱冠豪也宣布,已與紐約州心理健康協會策畫開課,讓志工更有信心做慈善。
此外,曾有志工質疑,若把個案轉介紹給其他組織團體,會不會被拉走或改信其他宗教?對此,曾慈慧勉勵大家,所有組織提供的都是暫時援助,但「慈濟人與個案相識是出於累生累 世的法緣;只要用發自內心的誠與情,再暴躁的人也會被感動,最終還是會願意與慈濟繼續互動。」
圖 : 加州慈濟總會慈發室主任曾慈慧向約五十名紐約志工分享探訪貧病者的經驗。[攝影者:朱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