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12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分會 慈大師生大馬交流  深入社區訪視

慈大師生大馬交流  深入社區訪視

E-mail 列印
慈濟大學寒期國際志工服務與社會工作隊到馬來西亞進行原住民部落服務和服務,慈大賴滄海副校長及學生共三十四人於(1/26)分成八組,到洗腎中心及社區去做訪視。真實的個案,鮮活的生命故事,讓慈大師生大開眼界。不同種族,也不同語言的慈濟照顧戶,讓慈大生在不同的體驗中學到,面對不同的人,要付出愛心,也是一門不簡單的學問。

賴滄海副校長及三位慈大生用心聆聽腎友講述她的生命歷程。[攝影者:杜蕙希]
2010年1月25到28日,慈濟大學寒期國際志工服務與社會工作隊到馬來西亞進行原住民部落服務和服務,台灣慈濟大學賴滄海副校長及學生共三十四人於(1/26)星期 二,分成八組,到社區去做訪視。真實的個案,鮮活的生命故事,讓慈大師生大開眼界。不同種族,也不同語言的慈濟照顧戶,讓慈大生在不同的體驗中學到,面對不同的人,要付出 愛心,也是一門不簡單的學問。

笑容可掬的問候,閒話家常的談話,因洗腎而顯得疲累的腎友們,即刻精神抖擻起來。慈濟大學的賴滄海副校長及三位學生行走在洗腎室,跟各個腎友聊天,從中看到慈濟的洗腎中 心,和其它洗腎中心的不同。

「我在慈濟看見,不只是馬來人可以享用這些資源,連印度人、原住民或華人都可以一起資源共享。我在這裡看到了大愛。」本身修讀社工系的曾美嘉同學,期許她可以把在洗腎中心 看到的精神納為己有,再傳承帶動給別人。

緊接著,慈濟志工帶賴副校長及三位學生來到慈濟照顧戶的家。馬來裔照顧戶原本育有四個孩子,後來其中兩位因爲肌肉萎縮症相繼往生,不過這位馬來媽媽還是很樂觀地照顧其它兩 位有著相同病症的孩子。

「我們在學習上都會有很多抱怨,但是她在面對自己的小朋友時還是很樂觀,她並不會因爲她的小朋友行動不良,或沒有辦法表達自己而有所抱怨。」林孟潔同學表示,她在馬來個案 的身上看到媽媽的韌性,面對生病的孩子,從動作中卻可以感覺到一位母親對孩子無條件的愛,那種精神非常值得學習。

手掌輕撫照顧戶,不同膚色的兩支手,因爲愛而緊密相連,拍打出愛心。慈大生師生一個關愛的動作,打破了種族及語言的隔閡。林孟潔同學分享道,雖然她聼不懂馬來照顧戶在說什 麽,但是也不會阻擋她們感受個案的感覺,因爲從她的表情,或者肢體動作,她跟孩子的互動、跟慈濟志工、慈大師生的互動,可以感覺得到。

「其實我對馬來西亞的認識也沒有很多,因爲去臺灣之前才18歲,那時候什麽都不知道。對於原住民、難民,或者一些鄉下的馬來人其實沒有多少認識。這次的旅程都是我沒有接觸 過的東西,我很想多了解這方面的事情。」另外一位生長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高中畢業后就到慈濟大學去修讀社工系的李沁倫,覺得這次的旅程,讓她看到了馬來西亞的另外一個面 相。

因為懂得馬來語及馬來西亞人慣常使用的方言,李沁倫同學一直在旁邊為同學做翻譯。「要彼此了解之後才可以融和,如果沒有嘗試彼此了解,就不能融和,融合之後才是一体的,可 以不分彼此。」熱心助人的她,在做訪視的時候特別投入,也產生了一番體悟。

幫助別人之前,要先了解當地的的風土人情及種族文化。慈大生走出課室,在行走間感受馬來西亞多元種族的生命韌力。

圖左 : 蔡沁倫同學向照顧戶講述結緣品的意義。[攝影者:杜蕙希]
圖右 : 同學們通過慈濟志工的講解,更了解照顧戶的生命轉折。[攝影者:杜蕙希]

圖左 : 腎友在洗腎的過程中因身體感到寒冷而戴上手套。[攝影者:曾美嘉]
圖右 : 賴滄海副校長及三位慈大生與腎友拍攝合照。[攝影者:杜蕙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