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泰國 兩校師生到環保站 把觀念化為具體行動

兩校師生到環保站 把觀念化為具體行動

E-mail 列印
泰國佛統府(Nakhonpathom)那空猜是縣(Nakornchaisri)Wat sawang ar-rom 學校、Wat Lamut 學校,兩校師生共一百二十三人,到西一協力環保站參加慈濟志工舉辦的「素食、環保、救地球」活動,透過挑水、體驗溫室效應及思考具體的環保行動,要將垃圾分類、珍惜水資源等觀念,帶回學校及家庭來落實。

學生們穿上雨衣上課,體驗地球暖化的真實感受。師姑師伯並告訴孩子們,做垃圾分類能夠資源回收,製作毛毯幫助需要的災民。[攝影者:桑瑞蓮]
時光回到2003年,西一協力組員因泰北建校的因緣(泰國清邁慈濟學校),開始啟動了社區環保的接引,當時回收分類在溫慈英師姊的工廠,附近有三所學校的老師,總在週六下 午帶著孩子們來此分類,一陣汗流夾背後,有溫馨的茶水和點心慰勞孩子們的辛勞,仍記得參加的Thitima老師曾經說:「現在學校老師問我假日去哪裡了,我都會滿心歡喜而 且很自信的說:我帶著學生們去慈濟做資源分類了。」

環保加上溫馨的手語帶動,埋下孩子資源回收的種子,隨著時光流逝因緣轉換,偶而和學生相遇,他們仍然會問「師姑,什麼時候我們還可以再去做環保」,現在這些孩子有的上了高 中、進了大學,也有人已進入社會,而當時的老師協里則一直參與活動到現在,但願這樣一顆環保和慈善的種子,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成長茁壯,成為對泰國社會無求付出的正向力 量。

環保站繼中文班接引社區民眾活動後,回顧社區學校慈善與資源分類的因緣,在去年底Wat sawang ar-rom學校校長親臨環保站,表達學生能來學習中文和環保的希 望,因此將企劃付諸行動,在多數志工的共識逐漸蘊釀成熟下,在今天開啟活動的第一章,也將本次活動的目,定名為「素食、環保、救地球」,和參加的所有師生共同分享。

上午八點三十分,學生們陸續來到環保站,在隊輔的引導下,學生們很有秩序地整隊出班,來到菜園體驗了挑水的重擔,和惜水的意涵。在曼谷高溫的氣候下,熱能在孩子們穿著雨衣 的身體加速擴散,只有少數一、兩位孩子能不動如山,眉額間冒出的滴滴汗水,三十分鐘的室內驗課程,應是孩子們一生中難以抹去的印象。來到實作分類現場,志工和孩子們分享日 常生活,個人、家庭、學校、社會普遍浪費資源的現象,也讓他們明白用心分類回收資源再生,就是救地球的一股力量。

一個半小時的戶外活動後,孩子們已經餓得發慌。在引導孩子依序打飯後,以泰國儀式供齋禮佛,並分享素食可以救地球的理由,讓素食更具滋味。就在大家即將吃飽之時,傳來師兄 一陣吆喝吃冰淇淋的聲音,一時之間孩子們排成了長龍,飯後這一口甜點,看見孩子們吃出幸福的好滋味。

下午的活動,志工和孩子們在問答間共同思考保護地球的方法,希望能在探索中找到落實的答案,並將所學帶回學校落實在校園,回到家中也能向家人分享,做好資源分類並以實際行 動落實在常生活中。孩子們分享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許能做到節能減碳的方法。

Kanungnit老師更具體地指出雖然在學校也有教孩子地球暖化的常識,但是實作的經驗則無,今天參加了這個課程,回到學校如何帶動,已有較為具體的概念。

Mrs.Kanungnit老師:「現在地球暖化已經很嚴重了,我們可以把今天所學到的用在學校或家裡,也可向認識的朋友宣導環保觀念。」

Mr.Chote副校長說:「這次參加活動的因緣認識慈濟,雖然課程中有一些內容還不完全清楚明白,但很感恩有這麼一群來自國外的慈濟人,如此用心地在自己的國家,推動慈 善、環保。」

Mr.Chote副校長又提及:「很高興慈濟今天辦這個有關於環保的活動,將來在學校推動一定會更容易,一人一善一定會改善環境,我們的付出也能影響其他人。」

Nuttapon國小的男同學說:「地球會生病,都是起因於人類,如果人類不想辦法解決,也許會引起淹水、風災,所以大家都要協助不要亂丟垃圾或隨意焚燒垃圾。為了環保交 通工具可使用腳踏車,希望大家要留一個乾淨的地球給子孫。」

Piyanan國小的女同學說:「垃圾分類與珍惜水資源,這些好的模範都可以用在學校跟家庭。」

活動結束了,卻是走入校園的開始,志工們的腳步不敢停歇,將為後續落實校園和家庭付出更實際的努力。 .

圖左 : 慈濟師姑帶著學童一起實地做環保,學習如何垃圾分類。[攝影者:桑瑞蓮]
圖右 : 來到菜園學生體驗了挑水的重擔,和惜水的意涵。[攝影者:桑瑞蓮]

圖左 : 勞動了半天,大家都餓了,學童們都非常喜歡素食,大家都說素食真好吃。[攝影者:桑瑞蓮]
圖右 : 團康活動「阿爸牽水牛」,是最歡樂的一幕,志工們更希望孩子們把今天所學習到的帶到校園及家庭。[攝影者:桑瑞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