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9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分會 及早了解症狀 揮別藍色憂鬱

及早了解症狀 揮別藍色憂鬱

E-mail 列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20年時,憂鬱症將是疾病發病率的榜首。每個正常人得憂鬱症的可能性是百分之十八,而女性對男性的比例是二比一,常發生的年齡是三十歲到五十 歲間,憂鬱症病人的自殺率是普通人的二十倍。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憂鬱症,慈濟馬來西亞怡保靜思書軒於4月18日,特別邀請陳家倫醫生以「從心認識憂鬱症」為主題分享,共吸引七十三位民眾與六十二位慈濟志工前來聆聽。

◎缺少血清楚 影響大腦思考

如何評估自己是否可能罹患憂鬱症?陳家倫醫生提出九個評估項目,包括持續性一整天的憂鬱情緒、對自己的愛好失去興趣、胃口不佳、失眠、活動能力過度高昂或過度低落、容易疲 累、過度自責、精神不集中、自殺。如果符合其中五項,就有可能罹患憂鬱症。

患上憂鬱症的病因是腦部血清素(Serotonin)的濃度下降。陳家倫醫生指出,血清素能影響思想,大腦若缺乏它,雖然還能接受訊息,卻偏向悲觀的分析,例如老闆沒主動 打招呼就判斷他是討厭自己。陳家倫醫師說,其實患者也是身不由己,因為他腦中的分析能力已經受到影響。

抗憂鬱藥物主要是針對提高腦部血清素的濃度,以達正常水平。這種藥物對沒有患病的人不會提高情緒、也不會上癮,需要服用兩個星期才開始見效,而要達到最佳效果大約持續兩個 月,患者須耐心等待。

陳家倫醫生指出,憂鬱症患者因為思考系統缺損(Impaired)而不能正常與人溝通。病人往往會埋怨親人不了解,而家人覺得病人想太多而自討苦吃,這不但會加重病情,也 會令身邊的人受精神壓力。此刻,雙方應停止對病情討論,且交給醫生解決。親人該給予關心,病人也可把想法寫在紙上,複診時與醫生討論。

此外,癌症病人的無助感使他們對生活失去動力,如食慾不振、寡言、失眠與避開人群,也容易誘發憂鬱症。適當的心理輔導與藥物治療能改善病況。此外,憂鬱症病患也可以借由宗 教信仰減緩病情。

◎正確了解病因 防止憂鬱惡化

「如果身邊的人不願承認自己患上憂鬱症,因而拒求醫該怎麼辦?」結束分享後的問答環節中,聽眾紛紛舉手發問。陳家倫醫師建議,可以告訴患者憂鬱症其實就是身體缺少血清素而 生病了,就好比高血壓和糖尿病般。或者家人可以先去看醫生,如果病情嚴重,如患者要放棄自己,醫生就會建議後續的處治作為。

中六老師陳寶琴說,平時會與學生分享,並要他們多注意自己的心理狀況,如讀書壓力、情感壓力、錢財壓力等。「減壓很重要,遇到挫折時必須要懂得轉念。」一位曾教導過的學生 在念大學時跳樓自殺,陳寶琴心中覺得很不捨,提醒自己要時時刻刻關心身邊的人。

身為輔導服務的自願工作者餘秀群表示,這次的講座讓她吸取了很多的資訊。「這對助人者和被助者都有很大幫助。」餘秀群尤其對醫生的心理治療講解很感興趣。在問答環節時,聽 到別人的提問時,自己也可以借此學習。

陳豕倫醫生分享,他看到很多病人都是病情拖很久才看醫生,因此認為大眾對症狀的認知很重要,使得更易治療,痛苦也更易減輕。「至少他們(聽眾)會記在心裡,如果他們用在日 常生活中,就能幫助到很多病人。」

隨時時代的進步,帶來了各種競爭的壓力,而這些壓力往往也是造成憂鬱症的病因。透過陳家倫醫師的分享,讓民眾更正確地了解憂鬱症,不但能減輕病人的痛苦,同時也能預防憂鬱 症的惡化。當大家注重生理健康的同時,也別忘了照顧心理的健康,一起來揮別藍色憂鬱吧!

圖左 : 聽眾們在司儀的帶動下,閉目靜思,放鬆身心,以便更專注聆聽陳家倫醫師的分享。[攝影者:陳燕芬]
圖右 : 陳家倫醫師以輕鬆方式帶出艱澀醫療知識,與聽眾互動頻繁,現場氣氛充滿歡樂。[攝影者:陳燕芬]

圖左 : 聽眾們把握機會,在問答環節中勇於發問,陳家倫醫師也用心回答,解除疑慮。[攝影者:陳燕芬]
圖右 : 昔日學生因壓力輕生,讓陳寶琴女士意識到憂鬱症的可怕,希望把今天所學與更多學生分享。[攝影者:陳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