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社會清流 從教育扎根開始

社會清流 從教育扎根開始

E-mail 列印
11月3日微涼的午後,「2016年三重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在慈濟三重志業園區,有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共四百五十五位學員參與。今天的課程已經進入第四天,在「教育志業」這堂課,是由教育功能 團隊所講講述。課程開始之前,司儀引言社會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希望在教育,因而教育是慈濟的四大志業之一。

首先上場的是宗教處文教推廣組陳詩評,今天為《大愛引航》這本書做推廣。她先考考大家,《大愛引航》和慈濟五十周年有什麼相關呢?陳詩評語重心長的說:「教育其實是一條很漫長的路,教育的本質是從心靈開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陳詩評提到,在社區曾經有老師和他們分享,擔心把孩子教得太善良。講師詢問學員,是要教善良還是變壞呢?學員一致的回答:「善良。」而慈濟教育志業的特色,就是向下扎根、向下茂盛。

講師陳詩評說明《大愛引航》這本書,也可以在社區推動,從《大愛引航》的故事,可以去演戲、說故事……,進而影響更多的人。最後,講師也勉勵學員們,教育不是只有老師的責任,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扮演教育的角色,未來社會將會更好。

「有一隻蚊子,不小心從臺中搭自強號的車子,自強號一路就開啊開,開到臺北。車子打開了,蚊子說了一句話――哇!好累喔!」為了讓學員上課輕鬆一點,慈濟教育執行長蔡炳坤一上臺,便惹得全場哄堂大笑。

回憶當時當年「九二一大地震」發生的時候,因為家住中部,受災是最嚴重的。當時回到家看到房子變成斜的,那時候許多學校都倒了,在最困難的時候是慈濟進來幫忙的,看到許多學校的是慈濟援建的,也因此和慈濟結緣。今年從教職退休的他,馬上投入慈濟教育志業體工作。

「小學諄諄教誨、中學尊師重道、高中學術並重、大學學術兼備。」蔡炳坤語重心長的說著。全世界對於慈濟的人文學校都很期待,落實了教育要達成的目標,教育工作就是要從小做起,以愛為核心、以全人教育為永續發展。

最後登場的講師是慈濟科技大學主任秘書何玉菁,訴說著自己求學時,每天都會經過一間佛寺,若是遇到學業壓力很大,總是會進到佛寺裡拜拜。第一次見到上人時非常的感動,來到花蓮就像是回到家的感覺。

教育為什麼要完全化?她舉例早期東部的護理人力不足,少女們在就業的時候造成困難,上人的悲心決定要蓋一所護理學校。1988年慈濟護專當初要動土的時候,上人特別選了一個日子是在農曆的六月十八日,那天是觀音菩薩成道紀念日的前一天,目的就是希望培育出來的學生,能有一顆慈悲救人的心。

何玉菁感恩地說著:「上人給我的法號是〈慮育〉,育是教育的育。」也希望自己在教育方面,能盡一點點小螺絲釘的力量。

來自馬來西亞的蘇凌娟有感而發的,提到一個訪視的個案,讓她印象很深刻。因為父母親離異,因而欠債把三個孩子留下,最小的五歲、最大的才五年級,父親也沒有再寄錢回來,後來孩子被屋主趕了出來,去做家訪的時候,還一度找不到人,還好屋主有留一個聯絡的方式,所以也找到三位孩子了。知道孩子沒有錢繳學費,也補助生活費及教育費,後來也看到孩子完成大學學業。她提及上人所說:「訪視與教育都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看個案的時候會更用心,也會給予適當的補助。

來自新加坡的莫志平表示,「覺得慈濟的教育,是很注重全人教育。」受益良多的他,會將這次所學的帶回新加坡。有感於新加坡是很注重學業,因此他覺得身心發展可以做的更好,不是一直都在上課、學才藝,孩子學習上面是可以和父母去做溝通的。

「學習到上人的悲願、師父的用心。」年輕的莫志平感動的說著。帶著雀躍的心回到心靈的故鄉,雖然行程有點趕,一路上心情是非常高興的。目前在社區是承擔人文推廣,要將上人的宏願,發揚在新加坡的國度裡,讓更多人更瞭解慈濟。

透由慈濟教育志業課程,教育學子除了專業的累積之外,將品格注入孩子的生命裡,為社會注入一股清流,讓社會多一分希望。

圖左 :來自新加坡的莫志平(左三),合掌唱頌〈勤行頌〉,用心感受與法喜。他表示,「學習到上人的悲願、師父的用心。」帶著雀躍的心回到心靈的故鄉,雖然行程有點趕,一路上心情是非常高興的。[攝影者:王煒傑]
圖右 :學員蘇凌娟(右一),專注在聆聽講師們的分享,覺得教育是一項很大的工程,希望可以帶給每一個家庭幸福和諧。[攝影者:王煒傑]

圖左 :「小學諄諄教誨、中學尊師重道、高中學術並重、大學學術兼備。」蔡炳坤語重心長的說著。全世界對於慈濟的人文學校都很期待,教育工作就是要從小做起,以愛為核心、以全人教育為永續發展。[攝影者:王煒傑]
圖右 :何玉菁師姊分享,1988年慈濟護專當初要動土的時候,上人特別選了農曆的六月十八日,那天是觀音菩薩成道紀念日的前一天,目的就是希望培育出來的學生,能有一顆慈悲救人的心。[攝影者:王煒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