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戒止是非 護身心

E-mail 列印
慈濟十戒是慈濟人必須遵守的日常生活規矩,前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後五戒則是證嚴上人針對現今社會發展型態,提出的生活要求。證嚴上人希望慈濟人「以戒為制度,用愛來管理」,必須虔誠遵守戒律,即能保護身心健康。

◎無形界址 守心念

「甚麼是慈濟十戒?慈濟十戒是每位慈青都應該遵守。」靜思精舍德(耒曼)師父問,同時說明上人對於慈濟十戒的定義:「十戒不能放鬆,形象不能放縱。」「戒」就是防非止惡,有清涼的意思,也就是止惡行善,能夠心安理得。我們要常常顧好心念,一旦無明發作就會產生貪瞋癡慢疑;貪求享受,會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而起瞋心,愈想愈不甘心,就是愚癡。

所謂的戒,不只為了防範殺盜淫,而是平常就要將心念守護好。德(耒曼)師父引上人所比喻:戒就像一條繩子,是個界址;也就是在工地裡,為了劃分工作區域圍起黃色的線,不能越界;也像一道牆,牆內的事,對的事,就是我們的本分事;不對的事,就是牆外的事,看不到就不能去做,我們只要做好本分事,固守心念。

德(耒曼)師父分享:早期在靜思堂和醫院籌建時,上人會親自監工,巡視工地時,工人看到上人來了,就會把界分範圍的黃色線拉起,希望上人能走進去,但上人說:不要不要,繞過就好。雖然工人拉起界線,但是界址仍在,就不能越界,其實在上人的心中已清楚的畫下界線。猶如營隊活動的範圍就是界線,不隨意跑出範圍就是遵守戒律。

◎守戒如預防醫學

「我們要如何心才能定、道念能正呢?」德(耒曼)師父問學員。師父接著說明:佛教中所謂的「三無漏學」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必須由聞思修而來,所以「戒」是日日都要很慎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開口動舌、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要戒慎虔誠;防非就是做好預防不去造惡,萬一起了不好的心念,就要趕快制止下來,就如預防醫學;「定」是臨危不亂,就是治療醫學;「慧」是運心轉境,是養身醫學。

德(耒曼)師父強調,心若能定,就能清楚分辨善惡,無論遇到任何境界,都不會受到影響,平常心中先訂好界址,無明煩惱自然能去除,新的不進來舊的能去除,這就是修行,因此「戒」可說是修行的最根本。接著針對十戒,透過舉例、上人說過的故事,讓這群海外的慈青學員更容易理解,了解遵守戒律的重要性。

◎以戒自律 好品行

來自澳洲的關伊彤表示聽過慈濟十戒,但是並不是很了解,今天是第一次聽到這麼完整的講解,經過靜思精舍德(耒曼)師父一一說明,更加了解每一戒的含意,也覺得十戒真的很重要。前面五戒佛門戒律,後面五戒是上人對我們的期許,所以身為一個慈青真的要好好遵守,守好十戒處於外在環境就能自律;社會上一般對於他人的錯誤都會放大,關伊彤覺得:只要很有自律的守住十戒,就能擁有很好的人品。

關伊彤認為十戒中最容易被忽略的是第九戒「遵守交通規則」,現在很多人不太遵守交通規則,其實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只要乖乖遵守,不但可以照顧到自己的生命安危,也刻以照顧到他人的生命安危。有的人過馬路都不看紅綠燈,等發生事故再後悔就太遲了。她說:「只要觀念上做些許調整,時時刻刻警惕自己要遵守交通規則,就能保有平安的生活。」

「我覺得自己調和聲色的部分還要多加強,要多與人結好緣。」對於十戒的部分,伊彤覺得自己最需要改變的是態度和脾氣。有時候為了一點點小事,很容易發脾氣,她認為這是自己當下最需要改變和克制的地方。

◎生活用心 即能守戒

「這次營隊是我自己要參加的。」來自美國奧斯汀的陳淨觀表示:在美國參加過兩次營隊,來臺灣是第一次。第一次在美國參加的營隊,是被爸爸媽媽逼去的,但在營隊中留下許多感動,所以今年也就開心的把握機會。慈濟十戒對淨觀而言並不陌生,認為在生活中不論是說話、態度都要很用心,特別是昨天講素食課的講師,播放動物被屠宰的影片,讓他感到尷尬:「那些動物很可憐,想要開始吃素,這也是十戒之一。」

另外陳淨觀覺得自己喜歡說話,也就是在第四戒「不妄語」的部分,還須多加強。今天聽到精舍師父講的故事,才知道說不適當的話,所造成的後果是多麼的嚴重,以前只覺得很好玩而已;還有第九戒,有時候急著到某個地方,就會開快車,雖然都是很小的事,也很容易忽略,但這些都是最要注意的地方。

「慈濟十戒」是慈濟人的根本,因此固守戒律,在心中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行為,人人保護好自己的身心和家庭,進而社會才能平安祥和。

圖左 :德(耒曼)師父說:我們要常常顧好心念,一旦無明發作就會產生貪瞋癡慢疑;貪求享受,會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而起瞋心,愈想愈不甘心,就是愚癡。[攝影者:黃秀琴]
圖右 :「慈濟十戒」課程中,學員認真聽課、勤做紀錄。[攝影者:黃秀琴]

圖左 :來自美國奧斯汀的陳淨觀表示,戒律在生活中看似小事,但是很容易被忽略,這些都是自己要注意的地方。[攝影者:黃秀琴]
圖右 :來自澳洲的關伊彤,覺得自己常為小事發脾氣,認為這是自己當下最需要改變和克制的地方。[攝影者:黃秀琴]
圖左 :德(耒曼)師父強調,心若能定,就能清楚分辨善惡,無論遇到任何境界,都不會受到影響,這就是修行,因此「戒」可說是修行的最根本。[攝影者:黃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