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個 | 下一個 > |
---|
會眾全神貫注的聆聽,都沒人中途離席,就怕遺漏了哪個重要的環節[攝影者:陳文賢]
今天(8/21)在新舞臺靜思書軒有場非常溫馨的親子講座,主講者李偉文除了是牙科醫師,也是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他將自己的牙科診所設計為有四、五千本藏書的圖書 室,成為社區圖書館。
他有許多的頭銜,如國家永續會委員、教育部環保小組顧問、台北縣研考會顧問……等,但都比不上「他是一對雙胞胎寶貝女兒的爸爸」、「是孩子的好朋友」的頭銜來得重要。
李偉文精闢的演講帶給為人父母不同的思維,現在的父母應該問自己快樂嗎?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不管那是什麼事,感受生活、掌握機緣與偶然。成人常以成就取向的人生,綁住了 應有的幸福與快樂。
人生價值的選擇,在每個年段都不同,如:三十、四十、五十歲都會不同,要回溯當時年輕時所想的事,現在的人卻常被企業管理思想荼毒,為了重視績效,而喪失了生命追隨的可能 性,家長也以此要求孩子,卻也抹煞了孩子的興趣,很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要長時間才看得出,而不是要短暫的績效。
「為孩子開發潛能」陪伴孩子的過程要浪漫一點,很多階段應該是快快樂樂在大自然中探索,卻把孩子關在小房間裡學習,潛能不是事先預備,而是真實生活中的經歷,潛能是由外在 的人、物、情境去呼喚出來。
「讓天賦自由」有四個條件:喜歡做的事與擅長的事能夠相互結合,當孩子在做這件事時能忘掉時間的過去,這個天賦本身也可以對社會有貢獻。
李偉文在診所成立的社區圖書館與證嚴法師落實社區的觀念很契合,在實行這麼多年,社區圖書館帶給社區有何影響?李偉文認為閱讀是最容易影響孩子的方法之一,許多公益團體都 會到偏遠地區推行閱讀活動。
他說:「因為自己診所有空間,為了可以跟更多人分享書籍,還可以利用看診空檔時,介紹書籍。有些弱勢家庭是買不起書本,閱讀是有門檻、需要有人引導,小朋友從成長過程中, 可以由看書而有情緒反應,從書中回想起自己發生的問題,也可以由書中解決問題,看了書感同身受後就會發覺閱讀的樂趣,就會喜歡看書。」
為什麼要念書呢?念書是為了擁有更多的能力,可以與別人做更好的溝通工具。「人塑造環境,環境塑造人」如果周遭環境有許多誘惑,而要孩子控制自己不受影響是強人所難;不要 去限制孩子,是要用盡心思去吸引他們,做有意義的事,用正面的事物取代負面的事,而不是一味禁止卻找不到有趣的替代方案。
「與孩子共讀電影」,在家不買電視買大螢幕。全家一起看電影,要營造情境關燈、關手機拔電話;看完電影後,先用分享方式,再漸進到提問或作文,做最好的情境教學,將感情專 注投射於影片人物,才會有情緒反應,用電影教導生命教育。
林連煜一家從土城到誠品看書,看到書軒有演講,全家都來聽演講,林太太吳苡柔說:「這個暑假,我跟孩子就是看影片。小朋友原本都是玩電腦,我現在都選大愛台或佛教台節目, 在這個暑假用電影引導他們,他們就進步很多,我女兒現在告訴我電腦不好玩。」
又說:「這個暑假我們也選擇參加慈濟親子夏令營,覺得這個選擇是正確的,讓我們全家感情更融洽,今天能夠聽到這個演講,真是因緣很好,原本我與孩子們相處很嚴厲,今天這場 演講讓我對孩子的教育重新體會。」
林連煜說:「夫妻相處或與孩子相處都有很多需努力的空間,今天來到書軒聽演講收穫很多,醫生說要把別人小孩當自己小孩看,就是小愛化為大愛,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好。」
「協助孩子選擇職業」,是回應內心最浪漫的呼喚。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觀察他們對什麼人物典範會感動?哪部電影會反覆看?這些會觸動孩子內心的事物,就是熱情所 在,不是讓孩子只看到職業外在的成就,家長要協助了解任何行業的真實生活,了解那職業的人平常的作息,要讓孩子能接受那種生活。
最快樂的親子關係不是出問題再做處理,要事先預防而不是事後救火,教養是一種經過設計的放任,事先設計與安排適當的情境或環境,然後引導孩子在其中自由自在的發展。
家長快樂、孩子也快樂,一起看書、看電影、一起親近大自然、一起對社會付出行動力、關懷社區愛護地球,全家歡喜當志工,跟隨著孩子旅行,父母站在後面,讓世界在孩子面前開 展,或許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與成長的起點。
圖左 : 林醫師說:「為孩子開發潛能,陪伴孩子的過程要浪漫一點,很多階段應[攝影者:陳文賢]
圖右 : 精闢的演講讓大家勤做筆記。[攝影者:陳文賢]